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鹏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韧带
  • 3篇前交叉韧带
  • 3篇交叉韧带
  • 3篇骨折
  • 3篇关节
  • 3篇半月板
  • 2篇生物力学
  • 2篇术后
  • 2篇胫骨
  • 2篇疗效
  • 2篇肌腱
  • 2篇半月板损伤
  • 1篇异体
  • 1篇镇痛
  • 1篇镇痛泵
  • 1篇止点
  • 1篇中国成人
  • 1篇韧带重建
  • 1篇生物力学研究
  • 1篇实验生物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张文涛
  • 10篇陈鹏
  • 6篇张洪雷
  • 6篇白露
  • 5篇尤田
  • 5篇江长青
  • 5篇黄伟
  • 3篇张新涛
  • 3篇李伟
  • 3篇程聪
  • 2篇周雯
  • 2篇左建伟
  • 1篇李九群
  • 1篇伍晓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华肩肘外科...
  • 1篇足踝外科电子...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踝关节骨折术后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X线评估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评估不同X线投照体位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诊断作用.方法 纳入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患者共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24~56岁,平均35.7岁.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摄踝关节正、侧位及踝穴位X线片,并行双侧踝关节CT检查(扫描层厚为2 mm,图像分辨率为512×512 matrix).在正位X线片上测量下胫腓联合间隙(APTCS)、下胫腓联合重叠(APTFO),侧位X线片上测量腓骨后移距离(FPT),踝穴位X线片上测量内外侧踝穴等宽,CT上测量腓骨前后缘相对下胫腓联合切迹的距离.以CT判定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G值)为“金标准”,判定不同X线投照体位的诊断效能.结果 31例患者中共9例患者诊断为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复位不良患者的APTFO、FPT与正常复位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不良患者的APTCS与正常复位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194).以CT的G值为诊断复位不良诊断的“金标准”,APTCS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55.6%,假阳性率为44.4%,假阴性率为18.2%.APTFO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66.7%,假阳性率为40.0%,假阴性率为18.2%.FPT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8%,假阳性率为22.2%,假阴性率为0.内外侧踝穴等宽诊断复位不良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75.0%,假阳性率为9.1%,假阴性率为25.0%.结论 相对于CT诊断的G值标准,踝关节正位X线片上APTCS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诊断假阳性率较高,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FPT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具有较好的诊断敏感性.但上述影像学诊断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白露周雯张文涛张洪雷黄伟陈鹏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放射摄影术下胫腓联合分离
肱骨头内翻畸形导致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肱骨头内翻状态下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生物力学原因。方法采用防腐处理肱骨标本6对,经肱骨外科颈截骨制作肱骨近端骨折模型。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分为力线正常组和肱骨头内翻组。通过循环轴向压缩试验(5 000次)和静态轴向压缩破坏试验对两组骨折内固定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在循环轴向压缩试验早期,肱骨头内翻组骨折块间隙移位与力线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循环压缩3 000次后,肱骨头内翻组骨折端移位明显高于力线正常组。在破坏力学实验中,肱骨头内翻组内固定失败所需载荷明显小于力线正常组(t=3.812,P=0.003)。内固定失败轴向最大移位,力线正常组明显高于肱骨头内翻组(t=2.994,P=0.013)。结论肱骨头内翻畸形显著降低了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效能。
白露张洪雷陈鹏李伟江长青张文涛
关键词:肱骨头内翻畸形
中国成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解剖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观测中国成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的解剖学形态,为临床ACL或半月板手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取15具防腐处理成人膝关节标本,供体男10具,女5具;年龄25~47岁,平均32.4岁。左膝8具,右膝7具。采取标准髌旁内侧入路大体观察标本形态,然后对ACL实质部以及胫骨止点(分为直接止点和间接止点)进行解剖测量。结果 大体观察见,ACL呈扁平条状,由大量细纤维束组成,其中13个标本可见明显的前内束与后外束;2个标本无明显分束。ACL胫骨直接止点呈弧形,起自内侧髁间棘外侧面,止于外侧半月板前角的前方,宽度为(11.2±2.4)mm、厚度为(3.0±0.3)mm、横断面积为(28.8±7.8)mm2。完整胫骨止点左右径为(9.5±1.8)mm,前后径为(11.9±0.6)mm,横断面积(117.8±12.5)mm2。外侧半月板前角宽度为(12.3±2.0)mm。ACL胫骨直接止点将外侧半月板前角包绕其中,而胫骨间接止点纤维与外侧半月板前角纤维部分交织。结论 ACL重建时胫骨止点应尽量接近弧形重建。ACL与外侧半月板前角为交叉覆盖关系,在进行外侧半月板移植时应注意保护ACL胫骨止点。
尤田张新涛张文涛江长青黄伟李伟张洪雷白露江小成左建伟陈鹏任士友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
LARS韧带与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LARS韧带与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进行对比,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Springer Link,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Science Direct,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定为:1980年1月~2015年11月,收集关于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对比的临床试验,依照确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的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然后运用Rev Man 5.2软件整合各个研究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390例患者,LARS组患者181例,自体肌腱组患者209例。Meta分析显示,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以及膝关节稳定性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RS组优于自体肌腱组(P〈0.05);在IKDC评分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LARS组较自体肌腱组低(P〈0.05)。[结论]与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LARS韧带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功能以及关节稳定性,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样本量的局限,本研究的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来进行验证。
程聪任士友陈鹏江长青张文涛
关键词:自体肌腱LARS前交叉韧带META分析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61例的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MAT)的中期疗效。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进行了73例MAT手术,排除了术后时间不到半年及失访的患者,共有61例(65侧)患者获得半年以上随访并纳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31.0个月(6~80个月),平均年龄32.3岁。外侧半月板移植56例,内侧半月板移植9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3例;同时行内、外侧半月板移植3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磁共振(MRI)进行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在VAS疼痛评分、IKDC评分、Lyshohn评分改善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询问患者如果再次出现相同病情是否愿意接受此手术治疗,42例(68.9%)表示愿意接受手术,15例(24.6%)表示“考虑”,4例(6.5%)拒绝接受此手术。MRI随访示移植物均与关节囊愈合。结论半月板移植物可以与关节囊达到满意愈合,MAT手术可以有效缓解半月板缺损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半月板缺失后出现早期临床症状患者的有效手段。
张新涛江小成尤田张洪雷黄伟白露陈鹏张文涛
关键词:半月板随访研究
内侧半月板损伤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失效的诊断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无明显外伤史情况下,内侧半月板损伤是否可作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后失效的判断指标。方法 回顾比较2011年3月-2015年12月随访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17例单膝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6例MRI检查示内侧半月板损伤(试验组),61例MRI检查示内侧半月板无损伤(对照组)。两组性别、手术时年龄、患肢侧别、重建术式以及术后至该次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KT-2000关节动度仪检测双侧膝关节屈曲30°时胫骨前移距离差值,并根据Rijke等提出的判断标准评定重建ACL是否失效。结果 试验组双侧膝关节胫骨前移距离差值〈3 mm 7例,3~5 mm 11例,〉5 mm 38例;重建ACL失效率为67.9%。对照组〈3 mm 31例,3~5 mm 18例,〉5 mm 12例;重建ACL失效率为19.7%。试验组重建ACL失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00,P=0.000)。试验组翻修术中观察结果与术前双膝胫骨前移距离差值评定结果一致。结论 ACL重建术后,若无明显外伤史情况下出现内侧半月板损伤,提示重建ACL可能失效。
程聪任士友陈鹏江长青张文涛
关键词:ACL重建MRI
肌腱移植与V-Y延长治疗跟腱缺损的实验生物力学研究
2016年
目的比较肌腱移植与V-Y延长术治疗跟腱缺损的生物力学效能。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V-Y延长组、肌腱移植组及对照组。对3组实验动物分别实施术侧前肢伸肌腱移植术、跟腱V-Y延长成形术以及假手术(对照组)。术后石膏固定2周、6周后获取实验标本。测量标本跟腱的横截面积,并对其进行拉伸生物力学测量。结果对三组间测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的吻合口横截面积、拉伸刚度、最大载荷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腱伸长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肌腱移植组明显高于V-Y延长组(t=2.315,P=0.037);而V-Y延长组、肌腱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腱移植重建与V-Y延长成形术均可获得较为可靠的肌腱愈合及生物力学强度。但在肌腱延展性方面,肌腱移植较V-Y延长术有优势。
白露尤田陈鹏黄伟张文涛
关键词:跟腱断裂肌腱缺损生物力学
肩峰下镇痛泵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评价肩峰下置罗哌卡因镇痛泵联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用于肩关节镜术后康复镇痛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9月105例肩关节镜术后随机分为3组进行镇痛,分别为肩峰下置镇痛泵镇痛组(S组),罗哌卡因150mg肩峰下置自控镇痛泵;氟比洛芬酯组(I组),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肩峰下置镇痛泵联合静脉氟比洛芬酯注射镇痛组(S+I组),联合前二者用药,术后进行康复锻炼。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切口情况,进行术后8 h和1、3、14 d疼痛数字分级法(numeric pain intensity scale,NPI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ale,ASES)。结果3组术后8 h和1、3、14 d NPI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0),其中S+I组明显低于S组和I组(P<0.05),S组明显低于I组(P<0.05)。3组间术后8 h、1 d、3 d、14 d ASE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0),其中S+I组明显优于S组和I组(P<0.05),S组优于I组(P<0.05)。3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6.2%(17/105)),S组明显低于S+I组和I组(χ~2=4.590,P=0.032;χ~2=4.590,P=0.032)。术后2周随访患者肩关节切口无感染和红肿。结论肩峰下置罗哌卡因镇痛泵联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安全,肩外科手术后及早期康复锻炼镇痛效果好,无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李伟张文涛江长青陈鹏李九群任时香伍晓
关键词:肩峰下氟比洛芬酯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
胫骨平台外侧骨折形态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究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形态特点与半月板损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单纯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共计79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4.3±7.2)岁(22-61岁)。按照Schatzker分型:Ⅰ型21例,Ⅱ型41例,Ⅲ型17例。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并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通过阅片确定患者半月板损伤及程度,并在MRI片上三维测量外侧平台骨折宽度(lateral fragment width,LFW)、外侧平台塌陷程度(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外侧骨折片冠状面倾斜角(coronal angulation of lateral fragment,CALF)和胫骨平台增宽距离(tibial plateau widening,TPW),分析有、无半月板损伤病例的上述测量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本组病例MRI检出半月板损伤者26例(32.9%),其中SchatzkerⅠ型3例,SchatzkerⅡ型16例,SchatzkerⅢ型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FW(22.0±2.8)mm,半月板损伤组为(21.3±3.3)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7);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LPD(5.4±2.8)mm,半月板损伤组为(8.7±2.8)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0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外侧CALF 9.1°±6.1°,半月板损伤组为10.6°±7.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831);无半月板损伤组平均TPW为(3.0±1.1)mm,半月板损伤组为(4.8±1.7)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6,P=0.001)。结论:在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中,其伴发半月板损伤概率随LPD和TPW而增加,而LFW和CALF与半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白露周雯张文涛黄伟尤田陈鹏张洪雷
关键词:胫骨骨折关节内骨折
臀肌挛缩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6年
臀肌挛缩症在我国发病率很高,但是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对治疗和预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对目前臀肌挛缩症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尤田张新涛张文涛江小成张洪雷左建伟陈鹏任士友程聪
关键词:臀肌挛缩症发病机制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