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武
- 作品数:9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对直肠癌患者化学治疗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对直肠癌患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导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和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治的直肠癌患者108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1∶1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予以mFOLFOX6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化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化疗胃肠道反应的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胃肠激素水平、健康状态及生命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等中医症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平胃散加味联合毫火针对治疗直肠癌患者化疗致胃肠道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胃肠道症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提升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 马虹宇陈元武张明明岳向勇檀碧波
- 关键词:直肠癌平胃散加味化学治疗胃肠道反应
- 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黄骅市人民医院和河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后偏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训练组、针刺组、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接受改善忽略的常规认知训练,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患者接受15次不同刺激模式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行为注意障碍测试(BIT-C)评分、线段二等分试验评分、划销实验评分、星星删除试验评分、画钟测试评分、临摹测试评分及事件相关电位检查(P300、N1和P1潜伏期、波幅)、DTI检查[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BIT-C评分、线段二等分试验评分、划销实验评分、星星删除试验评分、画钟测试评分、临摹测试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除临摹测试评分外,针刺组、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其余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认知训练组(P均<0.05),且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BIT-C评分、划销实验评分、画钟测试评分均明显高于针刺组(P均<0.05),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各项评分和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针刺组、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患者P300、P1潜伏期及认知训练组P300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均<0.05),且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P300、P1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其他组(P均<0.05);4组患者P300、N1、P1波幅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N1和P1波幅均明显高于针刺组(P均<0.05),但针刺+单部位颅刺激组N1和P1波幅与针刺+多部位颅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4组患者FA和MD均明显升高(P均<0.05),针刺+
- 成帅尹昱张少华陈元武孙增鑫吕佩源
- 关键词:针刺偏侧忽略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meta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7月26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方法学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RevMan5.3软件对合并纳入文献数大于或等于3条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共2893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脑白质病变、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吸烟和病变部位(优势比=0.56、1.20、3.74、4.29、4.07、2.40、4.09、2.37、2.38、4.80,95%可信区间:0.38~0.85、1.05~1.38、2.37~5.91、3.19~5.76、2.69~6.15、1.35~4.20、2.75~6.08、1.61~3.50、1.33~4.25、3.11~7.4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可控因素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 李春晓尹昱李慧陈元武陈元武吕佩源
- 关键词:脑梗死META分析
- 骨痛散封包结合口服中药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研究骨痛散封包结合口服中药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疗效的影响,探讨中药内外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优势。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药内外结合治疗组50例,骨痛散封包治疗对照组50例,口服中药对照组50例,治疗1个月后进行3组患者疼痛症状、膝关节功能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且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疼痛积分和关节功能积分,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痛散封包结合口服中药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封包组和口服中药组。
- 袁曙光贾海波邢潇陈元武李西成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痹症封包治疗内外结合治疗
- 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时间至2021年4月11日。据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取文献资料后,将资料信息录入至RevMan5.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Meta结果示:埋线组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VA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和安全性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PTN患者临床症状,但受样本量、文献质量及研究方法等因素限制,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
- 马虹宇刘东陈元武张明明季昭臣张黎媛
- 关键词:穴位埋线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ETA分析
-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的防治思路和方法
- 中医“治未病”提倡预防保健要围绕健康这个中心,动态调整、主动养生。由于对抗治疗不能治愈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反而使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以及所带来的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
- 袁曙光李莉陈元武
-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生活质量
- 文献传递
- 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探讨被引量:4
- 2020年
- 脑成像技术作为神经科学技术的前沿,为临床诊治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其带来的伦理问题涉及到生命伦理学、哲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阐述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从医学伦理学角度探讨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等脑成像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临床应用中面临的知情同意、隐私信息、临床数据安全等系列伦理学问题及其解决举措,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 黄幸常静玲常静玲张根明张根明冯营营冯营营陈元武陈元武商建伟
- 关键词:脑成像技术伦理脑卒中
- 围刺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疗效及对患者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和25-羟基维生素D的影响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探讨围刺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不宁腿综合征(RL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D)的影响。方法:选择RLS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围刺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两组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3个月后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自评量表评分(RL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PLMI)和25-OH-VD水平变化,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LS评分、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3个月后回访对照组患者4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反弹(P<0.05),而观察组疗效维持良好(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LMI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25-OH-V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OH-V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刺法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PLMI及血清25-OH-VD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不易复发。
- 李红敏郭军会陈元武苏敬文
- 关键词:围刺法加味芍药甘草汤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五线七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观察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观察五线七针疗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五线七针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国标头针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后平衡评价量表(BBS)、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BI)的评分变化。结果两组分别治疗2周和4周后BBS评分、FMA评分以及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分别治疗2周和4周之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评分(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BBS评分及BI评分与治疗同期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BB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同期对照组的评分(P<0.05)。结论五线七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崔林华齐丛会邢潇张晓旭陈元武张沙
-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