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聪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出血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网膜
  • 2篇下腔出血
  • 2篇膜下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聚糖
  • 1篇血压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通路
  • 1篇缺血
  • 1篇钻孔抽吸
  • 1篇钻孔抽吸术
  • 1篇钻孔引流

机构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4篇闫聪
  • 2篇高成
  • 2篇刘耀
  • 1篇李兰凤
  • 1篇王德生
  • 1篇赵洪波
  • 1篇张欣
  • 1篇汤颖
  • 1篇张晓凤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个体化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HBGH)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手术治疗的94例HBGH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其中采用钻孔抽吸术治疗25例(抽吸组),钻孔引流术+尿激酶治疗30例(引流组),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39例(小骨窗组)。结果抽吸组、引流组、小骨窗组术后24 h血肿消除率分别为(81.27±7.21)%、(83.81±7.43)%、(83.76±6.74)%。抽吸组、引流组、小骨窗组出院6个月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6.0%、63.3%、82.1%。结论对于HBGH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李智闫聪赵洪波
关键词:钻孔抽吸术钻孔引流术小骨窗开颅手术
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4年
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的基底膜和细胞膜交界面。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基因在骨骼肌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中表达,虽然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基因突变本身未发现与疾病有关。但是,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翻译后加工(主要是糖基化)水平的改变会导致肿瘤等疾病。文中对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的结构和作用、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与疾病的关系、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晓凤张欣汤颖李兰凤闫聪王德生
关键词:肌营养不良蛋白聚糖
imatinib对大鼠SAH后早期颅脑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imatini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颅脑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160只Wistar大鼠,先将98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20)、SAH组(n=26)、SAH+imatinib组(n=26)、SAH+imatinib+LY294002组(n=26)。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模型,假手术组不刺破血管,其余操作相同。再将30只SAH大鼠分为control si RNA组(n=10)、c-Abl si RNA组(n=10)和c-Abl si RNA+imatinib组(n=10)。计算各组大鼠的病死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PDGFRα、c-Abl、p-Akt、p-GSK3β蛋白水平,Tunel荧光法检测神经元凋亡,评价出血后24、72 h各组大鼠SAH严重程度、神经评分;另取32只大鼠用于检测出血后48 h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 imatinib显著降低出血后24 h病死率及神经元凋亡,减轻脑水肿,减少出血后48 h伊文思蓝渗出,提高72 h后神经评分(P <0.05),但不减少出血量。出血24 h后pPDGFRα、c-Abl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Akt、p-GSK3β表达稍增加(P <0.05),imatinib显著下调p-PDGFRα、c-Abl表达,上调p-Akt、p-GSK3β的表达(P <0.05),LY294002可拮抗imatinib作用(P <0.05)。沉默c-Abl基因表达,p-GSK3β、p-Akt的表达显著增加,神经元凋亡明显减少(P <0.05),在此基础上使用imatinib对p-GSK3β、p-Akt蛋白表达及凋亡无影响(P>0.05)。结论 imatinib减轻SAH早期颅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可能与抑制c-Abl、增加Akt/GSK3β磷酸化有关。
闫聪狄景龙刘耀高成
关键词:IMATINIB蛛网膜下腔出血C-ABL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幸存者大多终生伴有神经功能的障碍、迟发性脑缺血(DCI),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DCI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近有研究证实炎性反应、血脑屏障(BBB)的破坏、细胞凋亡、脑自身调节失衡、微血管痉挛、氧化应激等因素均有参与DCI的形成。
闫聪刘耀高成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发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