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春芳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主题

  • 3篇电影
  • 2篇电影市场
  • 2篇院线
  • 2篇战后
  • 1篇电影史
  • 1篇影片
  • 1篇影院
  • 1篇游击
  • 1篇争夺
  • 1篇争夺战
  • 1篇逻辑
  • 1篇逻辑与
  • 1篇角力
  • 1篇故事
  • 1篇管窥
  • 1篇国产片
  • 1篇博弈

机构

  • 4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蔡春芳

传媒

  • 2篇电影新作
  • 1篇当代电影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数据逻辑与动态、开放电影史——对1945-1949年上海影业状况的再思考
2015年
1945-1949年上海电影市场上好莱坞电影的放映情况在众多论文、专著甚至《上海电影志》中都有数据记录和陈述。但一如战后的上海多种势力的盘根错节一样,电影市场也不像影史书写的数据显示的那样是静态、固定的量化性所在:战后的上海电影既是"一城电影"又是"多城故事"(重庆、美国、孤岛上海、香港、战后上海)。若在开放、动态的视阈中呈现战后上海国片公司的崛起,则更能显影战后上海电影业的细节。
蔡春芳
战后上海电影市场上的中外对抗(1947—1949)——影片公司间的首轮影院争夺战被引量:1
2015年
1947—1949年期间,尽管胶片荒、剧本荒、外汇限制、电影检查、西片威胁等始终困扰着民营电影业,但这几年仍然被标记为战后国产电影最辉煌的两年,甚至成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优秀出品最多的两年。与此同时,中外影片公司之战亦是火力全开:一方面各方都成立自己的发行放映机构,企图垄断或扩张院线,并争取获得行政力量的支持来减少自上而下的阻力;另一方面双方都将火力集中于对沪上首轮影院的争夺上,但最终形成的市场两分却并不是公平竞争的结果,而是由于动荡时局中多方势力纵横交织、利益制衡。
蔡春芳
混乱中求生存的游击片商(1945—1949)——管窥战后上海电影市场上的中外博弈被引量:1
2015年
战后上海经历了1945—1946年底国片青黄不接,西片全面倾轧的时代,1947—1948年底各大公司如"中电"、"文华"、"昆仑"、"国泰"等与西片的市场争夺战和1949年经济剧烈变动中国片各大公司无以为继,外国片商渐渐撤出上海市场的历史阶段。而贯穿这一历史时期游击片商则因"限价座"、"试片"等政策优势及其自身的机动灵活见缝插针地生存着,繁盛着,同时也见证着这一场中外影片的较量。
蔡春芳
战后重新崛起的上海国产片公司及其对外竞争策略(1945-1946)
2016年
战后初期,尽管海运未通,好莱坞新片无法输入,但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存沪的好莱坞旧片和从战时的陪都重庆运来救急的美国片长驱直入上海,几乎完全占领上海首轮影院。国产片业在兵临城下的关头冲破重重阻力,出品了《忠义之家》《天字第一号》等十多部影片。尽管在与海量的好莱坞排片量对比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十几部影片所争取到的影院奠定了国产电影与西片商一争高下的院线基础,并由此而形成了异于西片的策略诉求。
蔡春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