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昌林

作品数:9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液相色谱
  • 3篇色谱
  • 3篇内酯
  • 3篇藁本
  • 3篇藁本内酯
  • 3篇相色谱
  • 3篇高效液相
  • 3篇高效液相色谱
  • 3篇附子
  • 3篇川芎
  • 3篇川芎内酯A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乙醇
  • 2篇色谱法
  • 2篇生物碱
  • 2篇提取物
  • 2篇填充剂
  • 2篇绿原
  • 2篇绿原酸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机构

  • 9篇四川省中医药...
  • 4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泸州医学院

作者

  • 9篇刘云华
  • 9篇黄志芳
  • 9篇易进海
  • 9篇刘玉红
  • 9篇陈燕
  • 9篇杨昌林
  • 3篇张意涵
  • 3篇杨艳
  • 1篇李东晓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同时定量检测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
同时定量检测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以丁苯酞为替代对照品,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275~284nm范围内的单一波长,分别测定被测样品中藁本内酯(X)和洋川芎内酯A(Y)的峰面积A<Su...
易进海刘云华杨艳刘玉红黄志芳陈燕杨昌林
文献传递
蒸制和烘制对附子生物碱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1
2014年
研究蒸制和烘制对附子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采用UPLC-MS/MS方法,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同时测定附子中13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蒸制过程中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迅速降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先升后降,于40 min时达到最高峰,原碱中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快速增加,附子灵、宋果灵、多根乌头碱和去甲猪毛菜碱含量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蒸制过程有明显差异,双酯型生物碱降解速度比蒸制稍慢,单酯型生物碱、原碱和总生物碱被不同程度破坏,含量显著低于同时间点蒸制附片。该研究揭示了附子蒸制或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2种炮制方法均能有效去除毒性成分并保留有效成分,工艺简便易行,方法可控,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杨昌林黄志芳张意涵刘玉红刘云华陈燕易进海
关键词:附子生物碱UPLC-MS/MS
丹参酮和丹参酚酸的同步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研究丹参中丹参酮和丹参酚酸同步提取分离纯化工艺条件。以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渗漉液体积和渗漉速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大孔树脂型号、上样液p H值、乙醇浓度、洗脱剂用量等进行考察,最终确定了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为:丹参粉碎过10目筛,用80%乙醇以4 m L/(min·kg)的速度渗漉,收集10倍量的渗漉液,回收乙醇,加水稀释至0.5 g/m L生药,用盐酸调节p H值3.0,过滤,即得丹参酮提取物。滤液上HPD100大孔吸附树脂柱,2 BV水洗,50%乙醇3 BV洗脱,收集洗脱液,即得丹参酚酸提取物。结果表明优化后提取分离效果好,提取物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及提取率高,该工艺操作简便、易行、稳定性好,适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秦翠林刘玉红黄志芳刘云华陈燕杨昌林易进海
关键词:丹酚酸B
绿原酸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绿原酸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使含有绿原酸的水溶液用第一大孔树脂吸附单元进行吸附分离,至流出水溶液中绿原酸的浓度≥上柱前水溶液中绿原酸的浓度后,用pH值2~8的水洗涤,收集、合并所述通过第一大孔树脂吸附单元后流出的含有绿原酸的...
易进海刘云华刘玉红黄志芳陈燕杨昌林
文献传递
一测多评法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建立HPLC一测多评法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藳本内酯的分析方法。方法:以丁苯酞作为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内标,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相对校正因子,利用校正因子和内标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丁苯酞、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进样量分别在0.199 4-3.988(r=0.999 9),0.043 46-0.869 2(r=0.999 9)和0.080 67-1.613 4μg(r=0.999 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丁苯酞的校正因子分别为0.490 7和0.226 3。结论:用丁苯酞作为内标,测定川芎、当归中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解决了对照品不稳定的难题,该方法简便可行,可用于川芎、当归的质量控制。
杨艳刘云华黄志芳刘玉红陈燕杨昌林易进海
关键词:藁本内酯川芎当归一测多评
绿原酸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绿原酸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使含有绿原酸的水溶液用第一大孔树脂吸附单元进行吸附分离,至流出水溶液中绿原酸的浓度≥上柱前水溶液中绿原酸的浓度后,用pH值2~8的水洗涤,收集、合并所述通过第一大孔树脂吸附单元后流出的含有绿原酸的...
易进海刘云华刘玉红黄志芳陈燕杨昌林
文献传递
附子煎煮过程中13种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33
2015年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精确测定附子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原碱、去甲猪毛菜碱等成分的含量,探讨附子煎煮过程中13种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应用和炮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gilent SB-C18色谱柱(2.1 mm×20 mm,1.8μm),以2 mmol·L^-1醋酸铵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柱温35℃;质谱采用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13种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附子灵、多根乌头碱、宋果灵、去甲猪毛菜碱)以及内标氢溴酸高乌甲素的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结果:生附片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迅速降低,4 h后趋于稳定且含量很低;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先升后降,于4-6 h达到高峰;原碱中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含量一直快速增加,而附子灵、宋果灵、多根乌头碱和去甲猪毛菜碱含量缓慢增加,约在4h达到最高峰,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黑顺片煎煮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与生附片相似,但变化幅度显著小于生附片。结论:生附片煎煮2-4 h,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已很低,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且总生物碱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黑顺片水煎液。
张意涵杨昌林黄志芳刘玉红陈燕刘云华易进海
关键词: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
UPLC-MS/MS法测定市售附子中的13种生物碱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采用UPLC-MS/MS法测定附子中13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市售附子中毒、效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Agilent SB-C_(18)色谱柱(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2 mmol·L^(-1)乙酸铵-乙腈,梯度洗脱;质谱采用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13种生物碱及内标的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结果测定了附子中13种生物碱的含量,13种生物碱成分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6),平均回收率为86.4%~101.1%,RSD≤4.4%(n=6);市售附子中主要毒、效成分的差异较大。结论文中方法能更全面、准确地表征市售附子成分的差异,可为附子的加工炮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黄志芳杨昌林张意涵刘云华陈燕刘玉红李东晓易进海
关键词:附子生物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多反应监测酯型生物碱
同时定量检测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
同时定量检测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的方法。以丁苯酞为替代对照品,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275~284nm范围内的单一波长,分别测定被测样品中藁本内酯(X)和洋川芎内酯A(Y)的峰面积A<Su...
易进海刘云华杨艳刘玉红黄志芳陈燕杨昌林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