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龙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示踪
  • 3篇细胞
  • 3篇细胞外
  • 2篇示踪剂
  • 2篇组织间液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清除率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分布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染料
  • 1篇示踪法
  • 1篇探针
  • 1篇细胞外隙
  • 1篇脑局部
  • 1篇脑组织
  • 1篇扩散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大连大学
  • 1篇北京应用物理...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作者

  • 4篇韩鸿宾
  • 4篇左龙
  • 2篇袁兰
  • 2篇李怀业
  • 2篇赵越
  • 1篇李楠
  • 1篇蒲小平
  • 1篇郭顺林
  • 1篇李凯
  • 1篇雷军强
  • 1篇张殊佳
  • 1篇王帅文
  • 1篇雷易鸣
  • 1篇刘会坡
  • 1篇傅瑜
  • 1篇闫军浩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光、磁分子探针在脑组织间隙内的扩散分布规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对比荧光分子探针四甲基罗丹明-葡聚糖(dextran-tetramethylrhodamine,DT)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 CH,LY)、磁性分子探针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扩散分布规律,筛选合适的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大鼠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光学成像。方法:琼脂糖凝胶分为DT组、LY组、Gd-DTPA组,分别导入相应分子探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动态观察DT、LY在琼脂糖凝胶内的扩散分布,与磁共振成像显示的Gd-DTPA在琼脂糖凝胶内的动态扩散过程进行比较。LY分别导入18只大鼠尾状核,对不同时间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成像,其成像数据与相应导入Gd-DTPA的大鼠的磁共振在体检测成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DT、LY及Gd-DTPA在琼脂糖凝胶中的扩散分布均表现为各向同性,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0.07±0.02)×10-2mm2/s、(1.54±0.47)×10-2mm2/s、(1.45±0.50)×10-2mm2/s,DT与LY、DT与Gd-DTPA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OVA,F=367.15,P<0.001;Post-Hoc LSD,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t-Hoc LSD,P=0.09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分子探针的扩散分布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趋势:DT与LY、DT与Gd-DTPA间的变化规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001),LY与Gd-DT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α=0.0125,P=0.203)。LY与Gd-DTPA在大鼠尾状核ISS内分布随时间变化呈各向异性,均表现为指向同侧皮层区的单方向楔形扩散,平均扩散分布速率分别为(1.03±0.29)×10-3mm2/s和(0.81±0.27)×10-3mm2/s,t=0.759,P=0.490;信号衰减半衰期分别为(2.58±0.04)h和(2.46±0.10)h,t=2.025,P=0.113。LY与Gd-DTPA间扩散分布面积比率在0.5、1、2、3、7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9,P=0.088;t=2.582,P=0.061;t=1.966,P=0.121;t=0.132,P=0.674;t=0.032,P=0.976),在1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7,P=0.043)。结论:LY与Gd-DTPA在多孔介质内的扩散分布规律�
李怀业赵越左龙傅瑜李楠袁兰张殊佳韩鸿宾
关键词:分子探针磁共振成像荧光染料
磁共振示踪法定量测量大鼠C6胶质瘤模型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示踪技术定量比较了不同时期的大鼠C6胶质瘤的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并对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作为示踪剂导入大鼠脑细胞外间隙内,采用磁共振示踪法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与清除,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half-life)。对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腱生蛋白C、胶原蛋白IV型进行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分析。结果与10 d C6胶质瘤相比,20 d胶质瘤有效扩散系数((6.67±1.78)×10-5mm2/s vs.(1.26±0.27)×10-4mm2/s;t=4.265;P<0.01)及清除速率常数((7.67±2.29)×10-5mm2/s)vs.(1.46±0.36)×10-4mm2/s);t=3.87;P<0.05)减小,迂曲度增大((3.99±0.57)vs.(2.83±0.29);t=4.11;P<0.01)),半衰期延长((0.86±0.23 h)vs.(1.64±0.12 h);(t=5.91;P<0.01))。20 d胶质瘤的细胞外基质的硫酸软骨素蛋白糖((0.48±0.07)vs.(0.32±0.09);t=4.663;p<0.01)、腱生蛋白-C(0.29±0.04)vs.(0.58±0.11);t=6.50;P<0.01)和胶原蛋白IV型(0.24±0.07)vs.(0.33±0.06);t=3.81;P<0.05)的含量较10 d胶质瘤明显增加。结论随C6胶质瘤进展,细胞间隙扩散参数发生变化;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我们相信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神经胶质瘤微环境,并将为经间质途径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参考。
左龙赵越李怀业李凯卢嘉宾韩鸿宾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老年SD大鼠脑组织间液内MR示踪剂扩散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随着脑组织衰老的进展,神经细胞代谢及分泌产物在脑细胞外间隙(ECS)转运及引流特性发生不可逆性改变,本研究通过MR示踪剂在ECS内扩散的特征反映老年SD大鼠脑组织间液流动的改变,并通过软件计算将其量化。材料与方法 分别选择实验组老年SD大鼠(15~17个月)8只及对照组正常成年SD大鼠(7~10个月)15只,尾状核注射MR示踪剂钆喷酸葡胺,分别于0.25 h、0.5 h、1 h、2 h、3 h、4 h进行MRI扫描,观察造影剂在尾状核的动态分布,并测量造影剂的扩散及清除速率。结果 实验组SD大鼠的示踪剂在ECS内的扩散率D*为(3.25±0.46)×10-4 mm2/s,与对照组的(3.32±0.70)×10-4 mm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5);但实验组尾状核区的示踪剂清除速率k'为(0.29±0.08)×10-4/s,较对照组的(0.62±0.12)×10-4/s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02,P〈0.05)。结论SD大鼠脑衰老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引起ECS结构等变化,使脑组织间液清除减慢,这可能与代谢产物蓄积并最终诱发多种老年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王帅文石春彦左龙韩鸿宾郭顺林雷军强
关键词:组织间液代谢清除率
基于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子探针示踪技术,研究大鼠深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引流的规律。结合多孔介质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动力学模型。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丘脑、中脑黑质3组(n=8)。将细胞外示踪剂惰性分子探针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DTPA)2μl分别导入三个脑区细胞外间隙,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采集探针在大鼠脑ISS内的分布与清除过程。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取ISS内示踪分子在大鼠全脑分布的最大分布容积比(Vdmax%)及半衰期(t1/2)。应用经典扩散方程,测量ISS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率(k’)与局部迂曲度(λ)。结合上述结果及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组织间隙内药代动力模型。结果示踪分子在大鼠不同脑区ISS内的转运分布区域、清除速率各不相同。尾状核Vdmax%和t1/2大于丘脑和黑质(P=0.000)。黑质区D*小于尾状核、丘脑(P=0.021),黑质ISS内迂曲度最大(P=0.280)。丘脑局部k’大于尾状核和黑质区域(P=0.000)。结论钆喷酸葡胺(Gd-DTPA)在大鼠深部脑组织内分布呈分区特征,各分区内药物的分布与清除速率各不相同。脑局部给药需考虑脑内ISS的解剖分区以及各个脑分区的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流动参数特征。
左龙雷易鸣闫军浩刘会坡袁兰蒲小平韩鸿宾
关键词:组织间液示踪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