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美玲

作品数:7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省交通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热针
  • 3篇腰椎
  • 3篇腰椎间盘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治疗腰椎间盘...
  • 3篇治疗腰椎间盘...
  • 3篇突出症
  • 3篇内热
  • 3篇椎间盘
  • 3篇椎间盘突出
  • 3篇椎间盘突出症
  • 3篇疗效
  • 2篇腰痛
  • 2篇下腰痛
  • 1篇心率
  • 1篇心率变化
  • 1篇血压
  • 1篇腰椎牵引
  • 1篇腰椎牵引治疗

机构

  • 6篇宁夏医科大学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水电十三...
  • 1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沧州市中西医...
  • 1篇山东省交通医...

作者

  • 7篇孙美玲
  • 6篇高谦
  • 6篇王刚
  • 3篇张琳
  • 2篇杜彦涛
  • 1篇王慧丽
  • 1篇王晓瑶
  • 1篇张琳

传媒

  • 3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红外热成像观察被引量:39
2016年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部温度变化,确定内热针治疗是否改善腰部软组织供血状态。方法以40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治疗组,采取内热针治疗,29例正常无腰痛症状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治疗组内热针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运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热针治疗组治疗前、后腰部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9,P=0.005);治疗前,内热针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腰部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4,P<0.001);治疗后,内热针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腰部温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8,P=0.14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温度分布状态,恢复软组织正常供血。
孙美玲高谦王刚田羽玲张琳杜彦涛杨永涛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热成像
内热针治疗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通过VAS及SF-36生存质量评价量表,观察内热针治疗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45例临床诊断为慢性下腰痛的患者为治疗组,采取内热针治疗,选择25例正常无腰痛症状的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治疗组内热针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与对照组进行VAS及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生存质量低于对照组,各维度的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生存质量各维度均值逐渐提高,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除社会功能外均接近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评分(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生存质量,且远期疗效稳定。
孙美玲高谦王刚田羽玲张琳杜彦涛
关键词:慢性下腰痛
内热针与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病区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表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腰椎牵引治疗,试验组给予内热针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0 d)和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时的VAS评分、PPT结果和SF-36评分。结果治疗前(0 d)和治疗后7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VAS)评分、压痛阈值(PPT)结果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内热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比腰椎牵引治疗组明显减低,而PPT结果和SF-36评分高于腰椎牵引治疗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和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疗效,疗程结束后7 d时两种治疗方法差异不明显,但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且疗效稳定。
张琳高谦王刚田羽玲梁育磊孙美玲
关键词:腰椎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梳理疗法治疗92例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脊柱梳理疗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均接受脊柱梳理疗法治疗,治疗前采用ODI、NPQ量表筛选和评估患者症状,治疗后采用本中心自行设计的脊柱梳理临床疗效评价量表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心电监护动态监测不良事件,疗效用缓解率统计,安全性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表示,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中、治疗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患者肩颈不适、颈部疼痛、腰部僵硬、腰背疼痛、下肢疼痛、脊柱侧弯、脊椎生理弯曲消失等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88.4%、84.2%、90.6%、84.0%、76.9%、38.9%和92.3%。治疗过程中无心血管意外发生,最主要不良反应是一过性肢体麻木,发生率为39.1%;胃区不适、恶心、头晕、心悸、颈部不适或症状加重、腰部不适或症状加重、局部皮肤磨损等一过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3.0%、3.3%、4.3%、2.3%、28.3%、20.7%和14.1%;仅3.3%的患者诉有持续性胃区不适,1.1%的患者诉有持续性头晕,其余症状均在1周之内好转。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于接受腰椎及胸椎下段模式和康复梳理模式治疗的患者。心电监护动态监测治疗前、脊柱梳理床不同倒置角度和摆动频率下治疗中及治疗后生命体征变化,心率、收缩压及脉压差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升高,血氧饱和度出现一过性下降,呼吸和舒张压无显著改变;治疗后20 min各项生命体征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结论脊柱梳理治疗是保守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杨永涛高谦王刚孙美玲于丽伟张建新王晓瑶郭连芳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疾病疗效安全性
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血压病的血压心率变化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行内热针治疗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015年3-10月来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7例,按有无合并高血压病分为两组,高血压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非高血压患者59例作为对照组,全程在心电监护下行内热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内热针治疗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血压在麻醉时和针刺时明显高于入室时和治疗后,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波动幅度:收缩压(3.27±13.98)mm Hg(1mm Hg=0.133 k Pa),舒张压(2.08±8.15)mm Hg,心率2.48±6.58/min;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波动幅度:收缩压(2.03±12.51)mm Hg,舒张压(0.41±9.61)mm Hg,心率1.34±8.18/min,两组波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血压和心率升高超过基础值20%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无意外发生。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行内热针治疗血压心率波动平稳,个别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出现一过性升高,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进行动态心电监护。
田羽玲高谦王刚张琳孙美玲王慧丽于丽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高血压病
内热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采用内热针疗法及热磁理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下腰痛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
孙美玲
关键词: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评价
0.5mm针径内热针密集针刺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探讨0.5mm针径的内热针两种不同针距的密集性针刺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造模完成后,20只家兔随机分为1.0cm针距组,0.6cm针距组,损伤对照组。1.0cm针距组和0.6cm针距组共10只,家兔左腿密集针刺针距为0.6cm,右腿密集针刺针距为1.0cm。损伤对照组10只。针刺组分别于内热针针刺前和针刺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测力—位移值(FDD值),测3次求其平均值,记录并统计分析。损伤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FDD值测量方法及时间点同上。结果:组间各时间点FDD值比较:1针刺前:损伤对照组[(1.303±0.064)mm]、0.6cm针距组[(1.3368±0.045)mm]、1.0cm针距组[(1.346±0.065)mm]间FD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针刺后2天:损伤对照组[(1.348±0.029)mm]、0.6cm针距组[(2.349±0.135)mm]、1.0cm针距组[(1.834±0.097)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针刺后第7天损伤对照组[(1.346±0.039)mm]、0.6cm针距组[(3.123±0.132)mm]、1.0cm针距组[(2.172±0.068)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针刺后14天:损伤对照组[(1.344±0.059)mm]、0.6cm针距组[(4.120±0.219)mm]、1.0cm针距组[(2.278±0.148)mm]间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损伤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FD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0.6cm针距组、1.0cm针距组各组内针刺前与针刺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FD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当治疗针径为0.5mm,密集针刺距离为0.6cm时内热针治疗骨骼肌慢性损伤肌张力随时间的改变而降低,针刺后14天肌张力较针刺前明显降低。
温莎高谦王刚田羽玲孙美玲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肌张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