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奔

作品数:68 被引量:28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哲学宗教
  • 12篇政治法律
  • 10篇文化科学
  • 9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3篇主义
  • 21篇唯物
  • 14篇文化
  • 13篇哲学
  • 13篇唯物史观
  • 11篇历史观
  • 10篇社会
  • 10篇唯物主义
  • 9篇恩格斯
  • 8篇史观
  • 8篇马克思恩格斯
  • 8篇马克思主义
  • 8篇经济全球
  • 8篇经济全球化
  • 7篇方法论
  • 6篇社会主义
  • 5篇邓小平
  • 4篇真理
  • 4篇社会关系
  • 4篇资本主义

机构

  • 46篇中国社会科学...
  • 13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哲学研究》...
  • 4篇人民出版社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三明学院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科学出版社
  • 1篇国务院国有资...

作者

  • 68篇刘奔
  • 4篇李连科
  • 2篇张智彦
  • 1篇李青宜
  • 1篇戴逸
  • 1篇钱逊
  • 1篇吴元樑
  • 1篇李文海
  • 1篇李金齐
  • 1篇王锐生
  • 1篇丁守和
  • 1篇李登贵
  • 1篇魏英敏
  • 1篇任洁
  • 1篇张岂之
  • 1篇曹明德
  • 1篇李景源
  • 1篇夏甄陶
  • 1篇方军
  • 1篇王俊义

传媒

  • 25篇哲学研究
  • 5篇哲学动态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求是
  • 3篇探索与争鸣
  • 3篇中共福建省委...
  • 2篇新视野
  • 2篇教学与研究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前线
  • 1篇晋阳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界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 3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 6篇2000
  • 6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8
  • 2篇1987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哲学之命运及其他——我的困惑
2004年
刘奔
关键词:哲学研究人文价值世界哲学
文化、市场和战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领域的价值冲突
一、文化与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概念,我曾作过这样的规定:价值不是想象中的纯粹观念的关系,它作为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的特定方面,是根源于实践的基本矛盾的社会客观的必然关系,它是“属人的现实”、“属人的关系”,即现实...
刘奔
关键词:活劳动文化冷战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战略
关于唯物史观当代研究的三个问题
2003年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中国要在 2 1世纪实现新的发展 ,尤其需要发展着的唯物史观理论的指导。 2 0 0 3年 1 0月 2 6日 ,山东哲学界“齐鲁学宫” 2 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齐鲁会馆 ,就 2 1世纪唯物史观的新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哲学研究》常务副主编刘奔教授也寄来了书面发言。现摘发其中的几个发言 ,以飨读者 ,也希望引起同道者的关注 。
刘奔
关键词: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
从否定性辩证法看价值
1994年
从否定性辩证法看价值刘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概念作何种理解,从最本质的意义来说,是关系到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重大问题。因为价值论问题,不是单纯的认识论问题,首先是个历史观问题。从唯物史观中排除了价值因素,就很难超越持机...
刘奔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相对主义唯心主义价值观
历史·现实·历史观(续)——五四运动及其评价的反思
1989年
怎样理解五四科学精神的历史意义?科学和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要对五四作出科学的评价,当然也要从上述时代坐标出发,首先认清五四所提倡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在内涵上同当时面临的历史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刘奔张智彦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民族主义民主精神思想启蒙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论“文化全球化”的观点和价值趋向被引量:16
2007年
刘奔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理论界学术
从观念的历史叙述到现实的历史叙述——论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被引量:2
1996年
刘奔曹明德
关键词:文化比较研究各民族民族自尊心人类文化民族差异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内在有机联系看科学发展观被引量:2
2006年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它的意义在于回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从东西南北关系这一对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出发看待发展问题,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理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把真理观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原则运用于发展问题,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本前提是揭示客观规律。在以什么方式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这个区别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两条道路的对立也就是发展观上的对立。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含义,不是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它是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广义的科学概念,并且体现了这三者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刘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真理观价值观科学发展观
当代科技革命和交往手段的变革
2001年
科技革命促使人们交往手段的变革。交往是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有共同的内在结构和变革机制。从交往的价值论观点看,交往是有价值负荷的,从交往的实践论观点看,交往推进了信息技术的革命,从交往的产权变革看,科技革命推进了经济交往手段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刘奔
关键词:交往手段信息技术数字化社会关系
试论主体—客体的关系被引量:1
1983年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等等。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说明主体—客体关系,方向无疑是对头的。但是,如果满足于这种一般的理解,人们对主、客体的关系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水平上。为了使我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还应深入探索这一关系的具体特点。本文试图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对主体—客体的具体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体—客体关系根源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客体,必须改造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和改造客体,必须正确反映客体。
李连科刘奔
关键词:主客体自我意识客体关系本体论认识论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