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素菊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痉挛
  • 3篇偏瘫
  • 3篇卒中
  • 3篇疗效
  • 3篇脑卒中
  • 2篇引导式教育
  • 2篇运动疗法
  • 2篇支具
  • 2篇支具治疗
  • 2篇踝背屈
  • 2篇疗法
  • 2篇脑瘫
  • 2篇脑性
  • 2篇脑性瘫
  • 2篇脑性瘫痪
  • 2篇脑性瘫痪患儿
  • 2篇痉挛型
  • 2篇痉挛型脑瘫
  • 2篇痉挛性
  • 2篇痉挛性偏瘫

机构

  • 4篇石家庄市第一...
  • 4篇石家庄市第八...

作者

  • 8篇陈素菊
  • 3篇白国芳
  • 2篇张良
  • 2篇刘婷
  • 2篇何凤英
  • 2篇胡云霞
  • 2篇李利红
  • 2篇李国君
  • 2篇闫志强
  • 1篇武利东
  • 1篇魏静丽
  • 1篇周金玲
  • 1篇王春庭
  • 1篇朱巧芳
  • 1篇赵永会
  • 1篇张翠芳
  • 1篇梁辰
  • 1篇韩慧英
  • 1篇刘淼
  • 1篇杨向东

传媒

  • 2篇河北医药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康复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闫志强李国君陈素菊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疗效比较
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步行能力[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BBS、MWS及MBI分别为(42.17±11.73)分、(0.77±0.31)m/s、(76.23±27.37)分与(37.19±10.86)分、(0.51±0.24)m/s、(55.88±22.46)分,均较治疗前的(29.24±8.89)分、(0.38±0.22)m/s、(37.42±14.26)分与(28.05±9.02)分、(0.37±0.21)m/s、(36.53±13.84)分有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BS、MWS及M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闫志强李国君陈素菊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脑卒中社区康复协作网络建设与效果分析
白国芳赵永会刘婷何凤英乔德峰陈素菊杨向东贾幸迎武利东张翠兰李向丽王莉珉魏静丽张翠芳刘淼
通过该课题基线调查,了解掌握石家庄市城区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康复现状,康复资源情况,为进一步探讨社区康复模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该课题康复干预研究,进一步探讨脑卒中机构康复及社区康复的实用技术及评估方法。通过该课题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脑卒中
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康复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康复成效,为脑瘫患儿的优质诊疗照护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均接受运动疗法,包括上肢功能运动疗法、摄食行为运动疗法、双耳杯应用运动疗法、膳食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引导式教育,包括认知层面的引导式管理、引导式情感放松性冥想。在干预前与干预后第4周末,2组均接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调查;采用BSID智力发育量表对2组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和智力发育指数进行比较;采用DQ智商量表对2组的大动作、语言、精细动作、社会行为、适应能力5项智商值进行比较;对2组摄食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其摄食时的行为表现和摄食时间进行效果划分。结果:2组在干预后的ADL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均有所改善,研究组干预后的ADL评分为(85.7±6.3)分,高于对照组(67.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指数分别为(98.4±7.9)分、(99.1±8.4)分,均高于对照组(87.4±6.6)分、(94.6±7.0)分,同时2组在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指数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DQ智商得分分别为(96.3±7.9)分、(100.8±9.2)分、(97.6±10.4)分、(101.6±8.4)分、(98.5±7.8)分,均高于对照组(83.2±6.9)分、(86.0±8.5)分、(84.1±9.4)分、(84.3±7.1)分、(83.2±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摄食行为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应用于脑瘫患儿,能促进支配患儿躯体功能的日常活动行为重塑,且能促进患儿心智水平发育,利于个体病情康复。随着脑瘫患儿对外部世界内化度的深化,能提高个体的精神�
李利红杨丽亚韩凤田宁宁龚贝贝陈素菊
关键词: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运动疗法康复日常活动能力
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2
2011年
痉挛是由于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脑卒中后痉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传统观点认为脑卒中由于中枢性运动抑制失衡,使中枢性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导致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使患侧肢体的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
陈素菊
关键词:卒中偏瘫痉挛
引导式教育结合传统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
李利红白国芳陈素菊田宁宁龚贝贝
踝背屈牵拉器治疗痉挛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自制的踝背屈牵拉器治疗痉挛型脑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疗效。方法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2组常规给予康复治疗同时使用踝足矫形器,而治疗组则加用踝背屈牵拉器牵拉踝关节,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主动、被动踝关节活动度及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脑瘫粗大运动功能(GMFM)88项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背屈牵拉器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显著疗效。
白国芳李彦根陈素菊马娟春张良胡云霞翟淑萍
关键词:脑瘫痉挛挛缩踝背屈
踝背屈牵拉器治疗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疗效研究
白国芳李彦根陈素菊王春庭马娟春刘婷周金玲张良胡云霞韩慧英何凤英朱巧芳梁辰
简要技术说明:自制康复治疗器械-踝背屈牵拉器(由固定架、设置在固定架上绕轴转动的足底板以及和固定架采用螺纹连接的螺杆构成)治疗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应用于临床,一组观察踝背屈牵拉器对改善挛缩肌肉和韧...
关键词: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