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晓玲

作品数:20 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腺癌
  • 4篇沈氏
  • 4篇肿瘤
  • 4篇磨玻璃
  • 4篇磨玻璃密度
  • 4篇夹脊
  • 4篇夹脊穴
  • 4篇肺腺癌
  • 4篇肺肿瘤
  • 3篇腰椎
  • 3篇腰椎间盘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影像
  • 3篇突出症
  • 3篇椎间盘
  • 3篇椎间盘突出
  • 3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动脉瘤
  • 2篇腰夹脊穴

机构

  • 19篇石家庄市第一...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沧州市中西医...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石家庄市中心...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唐县中医院

作者

  • 20篇左晓玲
  • 13篇左玉强
  • 9篇孟庆春
  • 7篇田云霞
  • 6篇张丽玲
  • 6篇王子臣
  • 5篇杨晓锋
  • 4篇段俊
  • 4篇刘冰
  • 4篇乔晓慧
  • 4篇李保存
  • 4篇王秀忠
  • 4篇张东旭
  • 3篇李玉然
  • 2篇冯平勇
  • 2篇苑欣然
  • 2篇李青
  • 2篇张冰
  • 2篇乔青
  • 2篇郭顺利

传媒

  • 4篇河北中医药学...
  • 2篇河北医药
  • 2篇齐鲁医学杂志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影像学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3种影像学方法检查颅内动脉瘤的优劣。方法对比分析70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病人的CTA、MRA及DSA影像资料。结果 CTA、MRA及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阳性率、灵敏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T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检的首选方法,有需要可进一步行DSA或MRA检查。
左晓玲左玉强孟庆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肺纯磨玻璃密度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与微浸润腺癌的CT鉴别诊断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的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与微浸润腺癌的CT表现及CT对两者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32例微浸润腺癌的薄层螺旋CT表现,分析薄层螺旋CT中病灶的形态、边缘、内部及邻近结构改变等征象,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薄层CT显示病灶球形度、瘤-肺界面清晰及空泡征对于两者鉴别诊断有意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呈球形/类球形,微浸润腺癌病灶直径多大于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其形态多呈不规则形,瘤-肺界面多清晰且多伴有空泡征。
左玉强左晓玲邢维明孟庆春田云霞乔晓慧乔青
关键词:磨玻璃
纯磨玻璃密度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纯磨玻璃密度(p GGO)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6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 GGO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包括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及邻近结构改变等。结果 66个病灶中形态不规则45例,瘤-肺界面清晰62例,毛刺征34例,分叶征13例,空泡征47例,空气支气管征43例,血管集束征31例,胸膜凹陷征27例。结论 CT检查发现p GGO时,若病灶瘤-肺界面清晰、形态不规则、可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时要高度怀疑浸润性肺腺癌的可能。
左玉强邢维明孟庆春左晓玲田云霞乔晓慧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磨玻璃密度
腕关节MRI成像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价腕关节MRI成像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早期RA病人8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腕关节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各种MRI异常征象并分析其对早期RA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平扫异常征象主要表现为:滑膜增生85例,骨髓水肿72例,关节腔积液62例,肌腱炎60例,骨质侵蚀57例;增强扫描显示血管翳强化85例。滑膜增生和血管翳强化诊断早期RA灵敏度高。结论 MRI成像对早期RA的病理改变较敏感,可作为早期RA诊断的首选。
左玉强左晓玲孟庆春田云霞李玉然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腕关节磁共振成像
沈氏芒针为主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沈氏芒针为主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60例符合诊断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的患者每日给予沈氏芒针配合口服保列治进行治疗,对照组每日单纯口服保列治治疗。统计患者疗程结束后症状,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临床疗效、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均P<0.05)。结论:沈氏芒针配合口服保列治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优于单纯口服保列治,疗效确切、治疗优势明显。
王子臣杨晓峰左晓玲吕海兵李青张丽玲张冰郭顺利陈帅
关键词:长针疗法淋浊良性前列腺增生次髎保列治
伴有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伴有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伴有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围型肺腺癌的CT影像资料,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1例中有14例位于双肺中上叶,13例实性病灶呈类椭圆形,边缘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增厚、牵拉的例数分别为18、15、11和3。所有空腔病灶的壁较薄,平均(2.04+1.02)mm,厚度在2mm以下者有11例;17例空腔病灶位于实性病灶的周边部,12例空腔壁厚度较均匀,9例可见壁结节形成;空腔内血管穿行征及分隔形成者分别为8例和5例。结论伴有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即病灶多位于中上肺、实性病灶多呈类椭圆形,边缘多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恶性征象;而空腔病灶多位于实性病灶的周边部,空腔壁较薄且厚度较均匀,壁结节少见。
左玉强李玉然康伟峰左晓玲苑欣然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X线计算机
16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胸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胸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16排螺旋CT诊断胸骨骨折的3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原始采集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分别进行MPR及VR后处理,然后分别观察横断位、MPR及VR图像。结果 36例胸骨骨折患者中横断位图像发现胸骨骨折31例,MPR成像发现36例,VR成像发现28例,横断位图像、MPR成像及VR成像诊断胸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86%、100%和78%。结论 16排螺旋CT横断位图像结合MPR、VR成像等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胸骨骨折中具有明显优势。
左玉强孟庆春左晓玲田云霞
关键词:螺旋CT胸骨骨折
沈氏芒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研究沈氏芒针疗法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运动疗法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沈氏芒针干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的压力性尿失禁受控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沈氏芒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能提高疗效,且取穴少而精、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王子臣杨晓锋左晓玲陈帅张丽玲李青张冰郭顺利吕海兵
关键词:长针压力性尿失禁遗尿小便不禁
肺纯磨玻璃结节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CT鉴别诊断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探讨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的肺微浸润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IAC)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现为pGGN的32例MIA与66例IAC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病例的年龄、性别及病灶最大径、密度、形态、边缘、内部及邻近结构改变等CT征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A和IAC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CT显示病灶的最大径、密度、形态、瘤-肺界面清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pGGN内支气管呈扭曲、扩张样改变及血管集束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当pGGN病灶伴有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pGGN内支气管呈扭曲、扩张样改变及血管集束征时,其为IAC的可能性更大。
左玉强冯平勇孟庆春田云霞左晓玲乔晓慧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
沈氏芒针结合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研究沈氏芒针结合推拿带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沈氏芒针结合推拿带脉治疗组(综合组)、沈氏芒针治疗组(芒针组)和推拿带脉治疗组(推拿组)各32例,观察3组对该疾病影响。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每周疼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综合组疗效尤为显著(93.75%),芒针组次之(87.50%),推拿带脉组相对欠佳(56.25%)。结论:沈氏芒针结合推拿带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可靠。
王子臣杨晓锋刘冰左晓玲段俊王秀忠李保存张东旭张丽玲
关键词:非特异性下腰痛痹证夹脊穴带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