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耀华 作品数:63 被引量:407 H指数:10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电子电信 更多>>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远近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2例临床诊断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患者,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患者的静止VAS、运动VAS及ODI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是治疗腰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薛光 闫丽欣 杨华清 田姗娜 章耀华 李强 姚洪春关键词:腰痛 等离子射频消融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采用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2022年 目的探讨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通过2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治疗期间ICU入住率、1年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末次随访时,研究组Harris评分(78.9±17.8)分,优于对照组(65.2±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负重时间为(38.6±10.8)d;对照组为(58.4±13.3)d;2组之间负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6.3±17.6)d;对照组为(123.9±14.9)d;2组之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ICU入住率为14.3%;对照组为50.0%;2组患者之间ICU入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92.9%;对照组为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2.1%;对照组为75.0%;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外固定结合康复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围手术期的安全性高,为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的选择。 李强 章耀华 杨华清 韩庆海 杨云 赵殿钊 彭爱民 刘利民关键词:骨折固定术 髋骨折 康复 转子间 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技巧与治疗原则 被引量:6 2021年 各种原因导致的马蹄内翻足是常见运动系统畸形,可由先天性、创伤或感染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栓系综合征、脑性瘫痪、遗传性感觉运动神经病等造成。婴幼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作为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保守治疗方案已普遍在临床应用[1]。而对于许多延误治疗或是治疗失败、复发的程度较重、僵硬型的马蹄内翻足,则必须需要外科手段的干预。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通过缓慢的组织牵伸,治疗过去难以解决的足踝畸形,已成为临床治疗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重要方法[2-3] 杨华清 章耀华 杨云 韩庆海 赵殿钊 杨启昌关键词:马蹄内翻足 外固定 ILIZAROV技术 足畸形 手术技巧 经颅电刺激联合核心肌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采用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联合核心肌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64例NLBP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采用经颅电刺激联合核心肌锻炼进行治疗(联合组),32例采用常规理疗(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及随访结果。[结果]联合组治疗周期小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顺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费用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9.34±4.12)个月。联合组恢复日常工作时间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联合组VAS评分、ODI指数、OSI、APSI、MLSI稳定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 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常规组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VAS评分、OD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而OSI、APSI、MLSI稳定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联合核心肌锻炼能有效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及姿势控制能力。 赵殿钊 张鸿悦 刘晓磊 李强 田姗娜 章耀华 杨华清 陈睿关键词:非特异性腰痛 经颅电刺激 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翻修原因分析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4 2021年 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是目前足踝外科临床上面临的较为棘手问题之一,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1]。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是指马蹄内翻足畸形在接受了初始治疗后,仍出现畸形且此畸形需要进一步干预,干预手段可以包括手法纠复、石膏固定、支具应用、手术矫正等。KHAN等[2]根据Pirani评分来判定复发,认为其评分大于2分即为复发。ZIONTS[3]及THOMAS等[4]认为足任何一部分重新出现了需要石膏或手术等治疗的畸形可称为复发。马蹄内翻足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治疗手段也不尽相同,但由于畸形复杂,矫正效果不易维持,使马蹄内翻足的复发率远远超过其他足踝畸形。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首次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7.59%~52%,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患儿早期有30%左右的复发率,6岁时达到高峰52%[5]。 杨华清 章耀华 张鸿悦 李强 杨云 姚建祥关键词:马蹄内翻足 翻修 ILIZAROV技术 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与腰椎板切除减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与腰椎板切除减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以30例为1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腰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行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疼VAS评分、多裂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腰疼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多裂肌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腰痛感,有利于多裂肌在稚板的附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章耀华矫形支具在马蹄内翻足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21年 马蹄内翻足在临床中并非少见,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神经源性、创伤性等[1]。无论何种类型的马蹄内翻足,采用何种治疗方式,矫形支具的应用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矫形支具不仅是非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早期使用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避免进一步的有创治疗,也是手术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2]。只重视手法和手术矫形的过程,忽视治疗后支具的维持作用绝非可取,容易出现已矫正的畸形复发,导致前功尽弃。治疗马蹄内翻足的支具种类众多,需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选择最恰当的支具使用方案,提高矫形支具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章耀华 杨华清 张鸿悦 杨云 刘晓磊关键词:马蹄内翻足 支具 矫形 复发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1年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指采用多学科多模式协作的方式,在围术期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减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从而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发生率和死亡率[1]。ERAS不仅能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公共医疗资源,更能使患者的手术更加安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ERAS理念已成功应用到多种外科领域,在骨科的引入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的加速康复理念逐渐成熟,但在足踝外科中尤其是马蹄内翻足矫正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而马蹄内翻足作为足踝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畸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无法行走甚至站立,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围术期护理不当、术后康复滞后等问题往往影响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增加复发率等[2]。必须重视加速康复在马蹄内翻足矫正中的作用,规范完善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围术期的管理,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杨华清 张鸿悦 章耀华 刘晓磊 李强关键词:马蹄内翻足 加速康复外科 围术期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本体感觉与姿势控制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组,观察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16周与健康对照组使用多关节等速测试及训练系统进行角度再现测试评估膝关节本体感觉,平衡测试仪进行单腿支撑动态平衡测试来评估姿势控制能力。动态平衡指标为总体、前后及左右稳定指数。结果:干预16周后,观察组患侧及健侧膝15°、45°、75°再现差值,总体、前后、左右稳定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侧膝15°、45°、75°再现差值,总体、前后、左右稳定指数均大于观察组健侧(均P<0.05)。15°、45°再现差值与总体、前后、左右稳定指数均呈正相关(均P<0.05);75°再现差值与总体稳定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双下肢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能力均下降,本体感觉和姿势控制能力有关。建议临床上应加强损伤侧及健侧本体感觉及姿势控制训练。 刘晓磊 张鸿悦 章耀华 李强 李佳 汪杰 董明 杨华清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本体感觉 3D打印技术在矫形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辅助矫形骨科临床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2学年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实习的本科学生78名,按照教学年度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名为2019年1—12月期间实习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组38名为2020年1—12月期间实习学生,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增加3D打印教学内容。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结果研究组学生的理论课测试成绩和实践课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的自拟问卷调查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矫形骨科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杨华清 李强 刘晓磊 张鸿悦 董明 章耀华关键词:3D打印 矫形 临床教学 手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