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明君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中华绒螯
  • 8篇中华绒螯蟹
  • 8篇绒螯蟹
  • 4篇幼蟹
  • 3篇中华绒螯蟹幼...
  • 2篇营养积累
  • 2篇脂类
  • 2篇生化组成
  • 2篇肌肉
  • 2篇肝胰腺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形态学
  • 1篇行为谱
  • 1篇养殖
  • 1篇野生
  • 1篇营养品质
  • 1篇原核
  • 1篇原核表达
  • 1篇越冬

机构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0篇马明君
  • 9篇成永旭
  • 6篇王春
  • 4篇何杰
  • 4篇吴旭干
  • 4篇龙晓文
  • 3篇王福辰
  • 1篇王瑶
  • 1篇杨筱珍
  • 1篇姚琴琴
  • 1篇杨志刚
  • 1篇常东
  • 1篇赵磊
  • 1篇杨青
  • 1篇赵恒亮

传媒

  • 3篇水产学报
  • 3篇第九届世界华...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蜕皮周期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游离虾青素和蟹壳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探讨了其蜕皮周期蟹壳、肝胰腺游离虾青和蟹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其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
王春马明君杨筱珍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蟹壳虾青素蛋白质氨基酸
克氏原螯虾性可交配的识别及交配行为谱
在克氏原螯虾种苗繁育实践中,准确地识别两性的性可交配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采用行为评估及功能分析方法,研究了克氏原螯虾两性性可交配的识别及其交配行为谱。在实验室条件下,详细观察了克氏原螯虾交配期间发生的系列行为,绘制了交配...
王春马明君王福辰王鑫成永旭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1
2014年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n3(EPA)和C22∶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
马明君王春吴旭干何杰龙晓文李国祥汤北伟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肌肉
池塘养殖和野生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形态学及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养殖条件下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雌雄个体均有4个贡献较大的主成分(PC1,PC2,PC3,PC4),其中PC1的贡献率均远高于其他主成分,两者PC1分别由16和19个主要影响变量构成;所测36个形态学指标中,两群体雄蟹和雌蟹分别有25和22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进一步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4-5个指标分别建立判断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95%以上;野生扣蟹的HSI、组织中总脂、躯体肌肉的16∶0、18∶1n9和20∶4n6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扣蟹,后者组织中水分含量、躯体肌肉中的18∶0、20∶5n3和22∶6n3高于前者。研究表明,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根据两群体扣蟹的形态学差异和判别方程鉴别两种扣蟹蟹种。
何杰吴旭干龙晓文马明君黄庆赵恒亮成永旭
关键词:扣蟹池塘养殖形态学生化组成
中华绒螯蟹FAD6-b基因的全长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已登录的中华绒螯蟹一种Δ6去饱和酶基因(Accession Number:JX946434)及菁夜蛾去饱和酶基因(Accession Number:KJ622055.1)的保守区设计引物,通过逆转录PCR以及RACE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另一种Δ6去饱和酶基因FAD6-b的全长序列。经序列分析,中华绒螯蟹FAD6-b cDNA全长为2 31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326 bp,共编码442个氨基酸(Accession Number:KP876058),理论分子量为50.86 ku,理论等电点为8.47,FAD6-b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的一条中华绒螯蟹Δ6去饱和酶基因的一致性为76%。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表达实验表明,中华绒螯蟹FAD6-b基因成功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 DNA中,重组质粒pCold TF-fad6b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进行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IPTG诱导后的重组菌出现了单一的蛋白条带,且大小与预期(105.86 ku)一致,可溶性分析显示目的蛋白主要存在于蛋白上清液中。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蛋白纯化液经电泳检测后显示出特异性单一条带,进一步证明了pCold TF-fad6b的成功构建和表达。目的蛋白经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与6×His抗体进行了特异性结合,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杨志刚姚琴琴成永旭施秋燕杨青何杰马明君王瑶常东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被引量:7
2014年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赵磊吴旭干龙晓文马明君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成蟹矿物质
三种不同来源中华绒螯蟹雌蟹生化组成及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
随着中华绒螯蟹产业的进一步普及和扩大,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问题已受到各方的关注.因此,对三种来源河蟹(野生河蟹、池塘天然饵料组和池塘配合饲料组)雌体感官、生物学指数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河蟹气味得分...
马明君吴旭干王春何杰龙晓文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雌蟹生化组成营养品质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幼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幼蟹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其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
马明君王春龙晓文李国祥汤北伟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肌肉
文献传递
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后至第一次蜕壳前营养积累及能量储备策略
对两种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扣蟹,从越冬后第一次进食开始,至越冬后临近第一次蜕壳为止,用五种饵料(玉米、鲫鱼肉、田螺肉、鲐鱼肉、配合饲料)进行饲养,于喂食前、喂食第五天和临近蜕壳三个时刻,分别采集扣蟹全个体、肝胰腺、肌肉,...
王福辰王春马明君成永旭
3种不同饵料对越冬后再摄食至第一次蜕壳前中华绒螯蟹幼蟹能量密度和营养积累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以3种不同饵料饲喂越冬后再摄食至第一次蜕壳前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测试全个体能量密度、肝胰腺总脂和粗蛋白含量、肌肉总脂和粗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个体能量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且配合饲料组幼蟹再摄食早期显著高于再摄食前和临近蜕壳前(P<0.05);临近蜕壳前与再摄食前的能量密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规格幼蟹的能量密度始终高于小规格幼蟹,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饵料组同规格幼蟹的能量密度,玉米组高于鲫鱼肉组和饲料组,且大规格差异显著(P<0.05)。肝胰腺总脂和粗蛋白含量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小规格幼蟹肌肉总脂和粗蛋白均呈显著下降走势(P<0.05),而大规格幼蟹肌肉总脂无显著变化(P>0.05),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
王福辰王春马明君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能量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