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清涛

作品数:10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流域
  • 3篇云杉
  • 3篇土壤
  • 3篇青海云杉
  • 3篇草地
  • 2篇亚高山草地
  • 2篇蒸散
  • 2篇植被
  • 2篇植被类型
  • 2篇土壤呼吸
  • 2篇雷达
  • 2篇机载
  • 2篇高山草地
  • 2篇不同植被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机构

  • 10篇兰州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作者

  • 10篇王清涛
  • 9篇赵传燕
  • 5篇高云飞
  • 4篇马文瑛
  • 2篇彭守璋
  • 2篇袁亚鹏
  • 2篇李文娟
  • 2篇解欢欢
  • 1篇别强
  • 1篇王小平
  • 1篇王方圆
  • 1篇王超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FAREAST模型的青海云杉中-幼龄林生物量碳沿海拔梯度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为预测未来青海云杉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范围,基于FAREAST模型,对祁连山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站点的青海云衫(Picea crassifolia)中-幼龄林(0~60 a)生物量碳的海拔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在同一站点,青海云杉幼苗幼树生物量碳在中间海拔分布最多,集中在海拔2800~3100 m之间,此范围以外,生物量碳随之减少。(2)不同站点比较,青海云杉幼苗幼树平均生物量碳在祁连山中部最高,达到27.48±5.51 t·C·hm^-2,其次为东部的24.56±3.50 t·C·hm^-2和西部的23.80±2.07 t·C·hm^-2。(3)青海云杉幼苗幼树分布的海拔范围约在2500~3400 m之间,但不同站点间存在差异。模拟得出,祁连山区青海云杉幼苗幼树生物量碳分布存在最佳海拔区间2800~3100 m,高于或低于该区间时,青海云杉的生长和更新过程将会受到限制。祁连山中部青海云杉幼苗幼树生物量碳高于东部和西部,表明中部是青海云杉生长和潜在分布的最佳区域,导致东、西部区域更新较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东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加频繁,而西部山区则可能更易受干旱胁迫的影响。
王清涛王清涛赵传燕王小平刘美艳史文宇王晓雨单文荣
关键词:生物量碳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灌丛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被引量:2
2015年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河西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而灌丛作为祁连山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对该区水源涵养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灌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结合研究区机载Li 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数据和Geoeye-1影像,研究灌丛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样方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平均丛高和样方盖度)呈幂函数关系;机载Li DAR数据能够较精确地反演灌丛平均高度以及样方盖度;利用其反演数据获得研究区灌丛地上总生物量为141 t;单位面积最大地上生物量为691.8 g/m2;在海拔3300—3400 m高度带灌丛地上生物量最大,为40.4 t;在海拔2655—3300 m高度带,随着海拔的升高灌丛地上总生物量在增加;在海拔3400—3750 m高度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灌丛地上总生物量逐渐减少。
李文娟赵传燕彭守璋王清涛马文瑛袁亚鹏高婵婵
关键词:灌丛地上生物量机载激光雷达
青海云杉林更新及其幼苗幼树生长态势模拟研究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广泛分布于祁连山区,是该地区的优势乔木树种。青海云杉林承担着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释氧和水源涵养的生态服务功能,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其中青海云杉林...
王清涛
关键词:青海云杉
文献传递
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作物系数估算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Lysimeter蒸散仪于2011—2014年对祁连山中部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亚高山草地实际蒸散量进行观测。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草地参考蒸散量进行估算,根据草地植被高度结合气象数据,以估算日尺度作物系数,以估算的作物系数与模拟的参考蒸散量计算草地实际蒸散量,并用观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AO改进后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适合该区域草地作物系数的计算;以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的日蒸散量为0.50~7.26mm,生长季日均蒸散量有年际变化,2011年〉2014年〉2012年〉2013年。总体来看,土壤蒸发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影响蒸散量年际变化的主要部分是植被的蒸腾。
高云飞赵传燕王清涛葛红元王红义林梅
关键词:作物系数蒸散量亚高山草地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露水凝结规律被引量:9
2017年
选择祁连山中段黑河上游天涝池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在草地、灌丛冠层和下层、青海云杉林1.8、1.0 m和地面(苔藓)处进行露水凝结量的观测,并用相应的公式对草地、灌丛冠层和青海云杉林实际露水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非降雨日露日数较多,露日频数大.除青海云杉林下层(苔藓)外,其他观测到的露水强度都有两个峰值,一个出现在6月下半月,另一个出现在8月.草地、金露梅和鬼箭锦鸡儿冠层生长季估算露水量所占同期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5.58%、6.67%、3.65%;青海云杉林距地面1.8、1.0、0 m观测的露水量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2.28%、2.82%、3.16%.总体来看,研究区降雨事件较多,非降雨日中出现露水的概率较大.草地和灌丛的露水量大于青海云杉林地面层(苔藓)的,青海云杉林1.8、1.0 m处的露水量最小.草地、灌丛和青海云杉林3种生态系统进行比较,露水对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苔藓是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云飞赵传燕王清涛杨晓凯葛红元林梅
关键词:不同植被类型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草地蒸散发特征及蒸发皿系数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利用Lysimeter蒸散仪和蒸发皿,对亚高山草地蒸散发和水面蒸发进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从4年的平均看,6月最大,其次是8月,7月最小;6、7和8月的日均蒸散发量都是在2013年最大,其次为2011年,然后是2014年,2012年最小;2011和2012年中,每月的日均蒸散发量大小顺序为6月>8月>7月;在2013年中,8月份日均蒸散发量最大,其次为6月份,7月份的日均蒸散发量最小;但在2014年中,7月份的日均蒸散发量最大,8月份和6月份的相对较小。草地日均蒸散发量成波动状态,与降雨有一定的关系,降雨在一天内出现的时间不同,对蒸散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日蒸散发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风速>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净辐射,R^2分别为0.4174、0.3598、0.3461和0.3322,四个气象因子对日蒸散发量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典型晴天下小时尺度实际蒸散发量与蒸发皿蒸散发量的关系的分析,将蒸发皿系数分为8:00—14:00和14:00—20:00两个时间段和8:00—20:00整个时间段来计算,8:00—14:00和14:00—20:00时间段的蒸发皿系数分别大于1和小于1,而8:00—20:00整个时间段蒸发皿系数小于1。
高云飞赵传燕马文瑛王清涛袁亚鹏高婵婵
关键词:蒸散发草地气象要素
基于机载雷达数据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降雨截留空间模拟
2016年
以祁连山天老池流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为对象,以2013年降雨截留观测数据和机载雷达数据,结合GIS技术对青海云杉林进行流域尺度上的截留模拟。先以样方尺度上观测的数据建立截留量统计模型,然后利用机载雷达数据计算冠层激光穿透指数(LPI),根据LPI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实现对青海云杉LAI的反演,最后利用青海云杉林区降雨量和LAI空间分布数据,在GIS的空间分析中,模拟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截留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13年生长季研究区青海云杉林林冠截留量0~331.0mm,平均161.9mm,林冠截留率在0~67.97%,平均33.89%;整个生长季,流域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量约5.26×10^5 m^3,占整个流域生长季总降雨量的7.38%。
高婵婵赵传燕李文娟别强彭守璋王清涛
关键词:林冠截留机载雷达叶面积指数
黑河上游天老池流域不同植被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征被引量:26
2016年
选择天老池流域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用环刀进行多点采样,用于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的观测,比较分析不同植被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有差异。土壤容重表现为草地(干草原1.12g/cm^3,亚高山草地1.00g/cm^3)>灌木林地(亚高山灌丛0.76g/cm^3)>乔木林地(祁连圆柏0.75g/cm^3,青海云杉0.50g/cm^3);总孔隙度表现为乔木林地(青海云杉81.29%,祁连圆柏76.61%)>灌木林地(72.63%)>草地(亚高山草地62.28%,干草原57.65%);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青海云杉(136.87g/kg)>亚高山灌丛(119.96g/kg)>亚高山草地(94.67g/kg)>祁连圆柏(70.69g/kg)>干草原(43.94g/kg),总体表现为阴坡大于阳坡。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均与土壤入渗特征呈显著性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入渗的综合影响作用决定了土壤入渗速率的大小。用环刀法观测表层土壤的入渗过程,通过比较发现,初始和稳定入渗速率均表现为青海云杉(7.17mm/min,5.12mm/min)>祁连圆柏(2.33mm/min,1.30mm/min)>亚高山灌丛(1.91mm/min,1.01mm/min)>亚高山草地(1.89mm/min,0.77mm/min)>干草原(1.41mm/min,0.44mm/min),整体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用变异系数衡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5种植被土壤的理化性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土壤的入渗率均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青海云杉林地的土壤入渗率明显大于其他4种植被类型,在本研究区的水源涵养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婵婵赵传燕王超王清涛王方圆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
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草地碳通量组分的区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于2013年6-8月在祁连山中部亚高山草地开展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自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同时测定10 cm处土壤温度和5 cm处土壤湿度.分析呼吸速率和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动态,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速率占土壤呼吸速率的比例,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及与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呼吸(11.07μmol·m^(-2)·s^(-1))>土壤呼吸(6.31μmol·m^(-2)·s^(-1))>异养呼吸(4.92μmol·m^(-2)·s^(-1))>自养呼吸(1.39μmol·m^(-2)·s^(-1));自养和异养呼吸速率分别占土壤呼吸速率的22.03%和77.97%;呼吸速率与10 cm处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Q10值排序为:土壤微生物呼吸(Q10=3.74)>土壤呼吸(Q10=2.76)>生态系统呼吸(Q10=2.49),呼吸速率与5 cm处土壤湿度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双因素模型明显提高了呼吸速率与温湿度的相关性,能够分别解释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变异的89%,79%和62%;地上生物量和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下生物量与呼吸速率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P=0.01),未刈割草地呼吸速率大于刈割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刈割一年的土壤呼吸速率大于刈割两年的土壤呼吸速率.
解欢欢马文瑛赵传燕高云飞王清涛
关键词: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
苔藓和凋落物对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于2012—2014年生长季在青海云杉林下开展了地表覆盖物(苔藓和凋落物)对林下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研究。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苔藓覆盖、凋落物覆盖和裸土(去除地表覆盖物)的土壤呼吸进行观测,对比分析林下3种覆盖处理下的土壤呼吸差异。结果表明:苔藓覆盖土壤、凋落物覆盖土壤和裸土土壤的呼吸速率年均值分别为(3.88±0.26)μmol m^(-2)s^(-1),(3.31±0.19)μmol m^(-2)s^(-1),(2.28±0.31)μmol m^(-2)s^(-1),三者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3组处理的地表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地表温度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但苔藓组和凋落物组的土壤温度分别比裸土组高8.13%和10.24%;3组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性(0.53≤R^2≤0.91),且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更高;苔藓覆盖、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分别为5.47,3.67,均高于裸土土壤呼吸的Q_(10)(2.23);裸土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VWC)呈高斯函数关系,VWC=34%是临界值,苔藓覆盖、凋落物覆盖土壤的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苔藓和凋落物对裸土土壤呼吸的月均贡献率分别为29.33%和24.06%,可见,苔藓和凋落物在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呼吸中起重要作用。
解欢欢马文瑛赵传燕高云飞王清涛葛红元林梅黄晖云
关键词:苔藓凋落物土壤呼吸土壤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