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志涛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静脉
  • 5篇房颤
  • 4篇消融
  • 3篇冠状
  • 3篇肺静脉
  • 3篇持续性
  • 3篇持续性心房颤...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电隔离
  • 2篇电隔离术
  • 2篇电图
  • 2篇动脉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郑志涛
  • 3篇何树楠
  • 2篇张海滨
  • 2篇张立新
  • 1篇张树龙
  • 1篇杨东辉
  • 1篇张学坤
  • 1篇高国旺
  • 1篇甘舜进
  • 1篇尹晓盟
  • 1篇杨延宗
  • 1篇郭金成
  • 1篇刘兴鹏
  • 1篇常栋
  • 1篇高连君
  • 1篇夏云龙
  • 1篇张正海
  • 1篇李敏

传媒

  • 4篇中国循证心血...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养生保健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持续性心房颤动肺静脉外驱动区域的识别与消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评价驱动区域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导管心内膜消融术的连续4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35例患者肺静脉隔离后仍然维持房颤[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12)岁,11例(31%)长程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12±15)个月]。肺静脉隔离后行双侧心房的高密度标测和驱动区域消融。驱动区域的电生理特征定义为心房电位离散度大,且局部激动频率显著快于毗邻部位的激动频率。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为窦性心律或房性心动过速。如果心房消融时间达到20 min房颤仍未终止则行电复律。结果在35例患者中共标测出驱动区域78个,平均每例(2.2±0.9)个,其平均周长为(142±24)ms。驱动区域的分布:左心房顶部(29.5%)。左心房间隔(15.4%)。左心房下壁(15.4%)。左心耳基底部(11.5%)。左心房后壁(7.7%)。左心房前壁(6.4%)。左心房侧壁(5.1%)。右心房(9.0%)。在驱动区域消融过程中,28例(80.0%)患者房颤实现术中终止(11例终止为心房扑动,17例终止为窦性心律),7例(20.0%)患者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随访时间(8.4±2.6)个月,单次消融成功率为80.0%(28/35)。结论通过高密度标测的心房电位特征定义和消融肺静脉外驱动区域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术中终止率较高,短期结果较理想,长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曾莉钧田颖石亮王彦江谢博洽郑志涛何树楠王宇星尹先东刘小青杨新春刘兴鹏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房颤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郑志涛甘舜进张海滨郭金成张学坤高国旺张正海张立新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且初次行CPVI治疗的患者26例,CPVI前、后分别测量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比较CPVI前、后肺静脉和左心房ERP、RRP的变化。结果 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隔离104根肺静脉,术后即刻均为窦性心律。CPVI前、后肺静脉舒张期起搏阈值分别为(3.2±0.6)V vs.(3.3±0.5)V,P>0.05。CPVI前肺静脉的ERP(n=82)、RRP(n=35)时间短于左心房,分别为(187±60)ms vs.(229±31)ms(P<0.001);(223±45)ms vs.(261±34)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6)时间和左心房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45±38)ms vs.(234±43)ms(P>0.05),(268±44)ms vs.(245±41)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1)较CPVI前显著延长,分别是(245±38)ms vs.(187±76)ms(P<0.05);(259±44)ms vs.(230±47)ms(P<0.05)。结论 CPVI隔离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传导,同时也改变了肺静脉的电生理特性,降低了其致心律失常特性。
郑志涛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尹晓盟常栋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
冠状静脉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导管消融
2017年
起源于冠状静脉系统的室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但是,该部位的解剖及毗邻结构复杂,导管消融困难,成功率较低。本文拟对冠状静脉系统的解剖及毗邻结构、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进行综述,旨在提高该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成功率。
郑志涛刘兴鹏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导管消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院内死亡患者预防性护理对策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背景:随着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广泛开展,早期开通相关动脉,显著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但是此类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仍然较高。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与结论:131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原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因此做好预防及护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李敏贾曼华郑志涛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对策
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基质消融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肺静脉电隔离术(PVI)是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1]。持续性房颤(PsAF)的导管消融术式多样:线性消融、碎裂电位(CFAEs)消融、Stepwise消融、低电压区域(LVA)消融等[1],结果差强人意[2,3]。房颤基质研究方面,虽发现了“房颤维持房颤”的心房电重构、心房纤维化结构重构[4,5]及晚近提出的心房纤维化心肌病(FACM)[6]概念,但房颤维持基质尚未知晓。PsAF的导管消融策略仍需完善,探索更合理的心房基质改良方式,提高导管消融长期成功率尤为重要。本文将对PsAF的基质消融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郑志涛刘兴鹏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基质肺静脉电隔离术心房纤维化心房电重构线性消融
基于心电图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心电图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心电图并根据心电图识别房颤心律并记录房颤波;将房颤波的振幅放大;通过筛选得到筛选房颤波;对筛选房颤波计算房颤波平均周长。该系统包括:依次电连接...
何树楠张海滨张立新郑志涛
文献传递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双奇静脉畸形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被引量:2
2021年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肺栓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导丝不能进入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无名静脉闭塞,永存左上腔静脉、奇静脉畸形。血管走行: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左奇静脉—奇静脉环—右奇静脉—右上腔静脉。改右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室主动导线,植入永久起搏器。
郑志涛张建军
关键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基于ABC路径的信息化整体护理在房颤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3年
目的在移动健康软件的支持下,探索基于ABC路径的整体护理在房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住院接受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2月~2021年12月接受基于ABC路径的整体护理的3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研究,比较两组患者1年后卒中、出血事件、再住院的例数以及治疗窗内时间、症状控制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抗凝质量以及心率或节律症状控制方面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观察期间卒中发生例数、中重度出血事件以及再住院例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ABC路径的信息化整体护理在房颤患者管理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叶蕊郑志涛孙婷婷
关键词:心房颤动整体护理信息化
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终止部位心房电图的电压临界值研究
2018年
目的确立持续性心房颤动(Ps AF)消融终止部位心房电图的电压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8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75例Ps AF患者,根据消融时Ps AF是否终止分消融终止组和消融未终止组,比较消融终止部位和消融未终止部位的心房电图特点和电压值,应用ROC曲线确定消融终止部位的电压临界值。结果消融终止部位的心房电图表现三种类型:无等电位线的连续电激动、有等电位线的连续电激动、复杂碎裂电图,平均电压值分别是(0.16±0.08)m V、(0.23±0.10)m V、(0.20±0.16)m V,无统计学差异(P>0.05)。Ps AF消融终止部位的电压值低于消融未终止部位的电压值,有统计学差异[(0.19±0.10)m V vs.(0.33±0.15)m V,P<0.01]。消融终止部位的心房电图的电压临界值为0.33 m V,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91.7%和55.6%,ROC曲线下面积为0.79(P<0.01)。结论 Ps AF消融终止部位的心房电图呈低电压特点,低电压心房电图的电压临界值对选择合适的心房电图进行消融有重要意义。
郑志涛石亮田颖王彦江何树楠刘兴鹏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低电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