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刚
- 作品数:19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躯干肌横截面积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腰椎躯干肌横截面积(muscle sectional cross area,MSCA)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L 3-4和L 4-5椎体PLIF手术治疗的171例患者作为对象,依据随访至54周时是否融合进行分组观察。收集其年龄、性别、手术方法、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疼痛评分、术前ODI指数等指标,采用MRI检测腰大肌(psoas major,PS)、竖脊肌(erector spinae muscle,ES)和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MF)的MSCA,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屈肌(PS)和伸肌(ES、MF)MCSA与融合时间的相关性。结果171例患者中,L 3-4节段和L 4-5节段融合率分别为86.54%和88.24%。L 3-4节段融合组患者年龄低于非融合组,L 3-4、L 4-5屈肌MSCA,以及L 2-3、L 4-5伸肌MSCA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 4-5节段融合组的L 3-4、L 4-5、L 5-S 1屈肌MSCA,以及L 4-5和L 5-S 1伸肌MSCA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 3-4节段患者的融合时间与L 3-4、L 4-5屈肌和L 4-5伸肌MSCA呈负相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 4-5节段患者的融合时间与L 3-4、L 4-5、L 5-S 1屈肌以及L 3-4、L 4-5伸肌MSCA呈负相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肌和伸肌MSCA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相关,可能是预测融合率的潜在指标。
- 陈文明李育刚
- 关键词: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
- 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管修复股骨大段骨缺损被引量:2
- 2017年
- 背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问题仍然是骨科医师面对的重要难题,同种异体骨移植是经典的治疗方案,但存在诸多限制,引导性骨再生技术的骨重建再生效果成为研究该课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目的:比较自制高强度可降解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管与同种异体皮质骨段修复山羊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32只成年山羊股骨中段30 mm大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自制纳米羟基磷灰石/多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膜管桥接骨缺损并采用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段桥接并结合接骨板固定。于术后4,8,12,16周处死动物,观察大体标本骨痂生长情况,并行X射线、组织学观察;术后12,16周对钢板固定皮质骨段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与结论:(1)术后4-16周,2组大体标本及病理结果均提示膜管内外侧有纤维骨痂生长,并逐渐硬化成为骨性骨痂,但实验组骨痂生长更多;X射线片见纳米羟基磷灰石/多氨基酸共聚复合物膜管外侧骨痂密度增高较同种异体骨管更为明显;(2)16周时实验组最大抗弯曲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综上,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复合材料膜管桥接山羊大段骨缺损可取得与同种异体皮质骨段移植相仿的修复效果,且愈合后新生骨段的力学强度优于同种异体移植骨段。
- 杨红胜曹宗锐严小虎李育刚许泽川常山
-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缺损骨移植
-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GF-1,TGF-β1及BG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胫骨骨折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n=45)和实验组(n=45),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水平,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康复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 李育刚许泽川常山曾智谋杨红胜
- 关键词:胫骨骨折
- Pilon骨折合并同侧跟骨骨折1例被引量:1
- 2020年
- 患者,男,69岁,2 d前从约2 m高处坠落,左足着地后出现左下肢畸形、肿胀,于2019年4月26日入我院治疗。判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摄左胫腓骨DR片显示左Pilon骨折及左跟骨骨折(图1A);CT检查显示骨折类型为左Pilon骨折,AO分型C2型,左跟骨骨折SandersⅣ型(图1B)。入院后给予左距骨骨牵引以保持左下肢稳定及力线,同时积极给予脱水消肿。13 d后肿胀消退及左下肢力线、皮肤软组织条件等均良好,行左Pilon骨折及左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摄左踝关节DR片复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在位(图1C)。出院后患者定期门诊复查,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术后2个月,患者左下肢无负重、后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尚可,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5分,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基本正常。
- 肖永川梁川东许泽川李育刚常山
- 关键词:PILON骨折跟骨骨折
- 碳纤维外固定支架修复股骨高龄转子间骨折:生物相容性短期随访被引量:7
- 2015年
- 背景:外固定支架在骨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很多优点,如微创技术、辐射暴露少、固定充分、闭合复位等,因此,使用外固定支架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能存在一定优势。目的:探讨经皮穿针碳纤维外固定支架修复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优势。方法:对89例高龄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均采用经皮穿针碳纤维外支架固定方案。固定后行髋关节功能锻炼,以Harris评分评价固定后1,6,12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对患者置钉前后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与结论:89例患者随访1至2年,1例患者因心脏病死亡。固定前患者Harris评分平均为54.3±8.3,固定后1个月达66.7±6.4,6个月时已基本恢复正常达75.5±7.3,12个月时Harris评分已达85.4±7.6,关节功能恢复良好。X射线结果显示随着骨折愈合时间的延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2例出现钉周刺激性轻度疼痛,3例外固定钉松动、移位,6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出现局部钉孔周围炎症反应。可见碳纤维杆外固定支架应用于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固定效果确切,但仍存在钉道感染和松动等不良反应。
- 李育刚
- 关键词:生物材料碳纤维外固定支架生物相容性短期随访
- 经皮加压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加压钢板(PCCP)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接受PCCP或DHS内固定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5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CCP内固定组24例,DHS内固定组28例。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52例患者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6个月。DHS组Harris评分平均80.4分,PCCP组Harris评分平均90.2分。PCCP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DHS组。结论与DHS固定相比,PCCP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置物。
- 徐小平常山刘战立杨红胜李育刚曹宗锐陈文明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PCCPDHS内固定术
- 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在老年桡骨远端 C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研究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TCBF)的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8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老年TCBF患者146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73)与外固定组(n=73)。联合组行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外固定组行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术后1年腕关节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及旋前角度等腕关节活动度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术前及术后7d血清P物质(SP)、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疼痛因子,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年,联合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84.93%)高于外固定组(69.86%,P<0.05)。联合组腕关节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旋前角度,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均大于外固定组(P<0.05)。联合组SP、5-HT、NE水平均低于外固定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4.11%)低于外固定组(13.70%,P<0.05)。结论斜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TCBF可恢复腕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优良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 李育刚张元松许泽川杨红胜肖永川周灏常山
- 关键词:桡骨骨折内固定植骨钢板
- 有限元建模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前景及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背景:随着有限元在骨科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运用有限元方法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成为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脊柱内固定应力分析、不同内固定的力学效果、新型内固定的研发是目前的热点。峡部裂是脊柱常见疾病,尤其当解剖学出现骨性缺损后,病理模型及手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都出现相应力学改变。目的:综述峡部裂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验证以及峡部裂有限元模型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有限元建模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前景及价值。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6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Finite element,lumbar spine,isthmus,model",中文检索词"有限元,腰椎,峡部裂,模型"。共检索到123篇相关文献,3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1)目前峡部裂有限元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骨内部力学情况,峡部裂有限元模型可以对腰椎结构形状(如缺损的峡部)、不同解剖部位的材料属性(终板、松质骨、皮质骨等)以及脊柱不同运动状态下负荷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尤其针对椎体内部结构以及脊柱附属结构(如椎间盘、关节突等)的应力分析具有明显优势;(2)此外,峡部裂有限元模型重建数据来源于病患原始CT,仿真模拟度高,峡部裂有限元模拟与体外实验相比,数据来源可靠,且能够降低外力、辐射等对实验对象的损伤,同时能有效回避医学伦理学问题。
- 许泽川魏兵杨红胜曹宗锐严小虎李育刚常山
-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数字化骨科有限元腰椎峡部裂腰椎
- 评价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 2017年
- 目的对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型微创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椎g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手术指标值以及术后6个月的Cobb角、VAS评分以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微创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采突出,安全可靠,是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的有效途径。
- 李育刚常山曾智谋杨红胜曹宗锐徐小平
- 关键词:微创胸腰椎骨折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入院的100例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非手术治疗,试验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椎体功能、生活能力、椎体参数、总体治疗效果、相关临床参数、并发症与治疗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与Cobb角水平均低于对照组,JOA评分、B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与功能训练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意义。
- 李育刚许泽川常山曾智谋杨红胜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