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铃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2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常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钠素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4年
-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指出,BNP测定有助于心力衰竭诊断和判断预后[1-2]。近来BNP与冠心病病情的关系成为研究重点,本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之间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差异,脑钠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及心脏超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价脑钠素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
- 张良峰王新李海燕陈新宋瑛孙铃张秋
- 关键词:脑钠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 生长分化因子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评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9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GDF-15浓度,根据GDF-15中位数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别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的中期生存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生存率评估采用生存分析法。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DF-15浓度对ACS患者的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CS患者GDF-15浓度为921.56±462.20 ng/L,共随访患者95例,平均随访时间33.76±6.29月,死亡4例。生存分析提示GDF-15高浓度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GDF-15低浓度组(P=0.039)。GDF-15评估ACS患者中期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SE=0.074,P=0.017,95%CI0.708~0.998),而GDF-15在预测ACS患者中期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SE=0.068,P=0.000,95%CI 0.672~0.938)。结论 GDF-15可反映ACS患者的中期预后,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新标志物,能更好地帮助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评估预后。
- 孙铃王庆捷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长分化因子15生存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现象与生长分化因子15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43例,入院后24 h内抽血测定GDF-15浓度,并根据介入手术中是否出现无复流现象分为无复流组与血流正常组,比较两组GDF-15表达水平的差异,评估GDF-15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结果无复流组44例,平均年龄67.00±13.04岁,血流正常组(对照组)199例,平均年龄65.54±12.98岁。无复流组患者GDF-15浓度高于血流正常组患者(1073.43±364.38 ng/L比714.10±340.98 ng/L,P<0.001)。GDF-15预测无复流现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95%CI为0.766~0.892。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GDF-15(OR:1.003,95%CI:1.001~1.004,P<0.001)和女性(OR:2.996,95%CI:1.358~6.610,P=0.007)是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DF-15和女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孙铃臧璇张良峰宋瑛陈新李海燕王新王庆捷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生长分化因子15无复流
- 生长分化因子15与心血管疾病被引量:12
- 2010年
- 生长分化因子15属于生长分化因子家族,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既往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在风湿性关节炎、炎症、肿瘤、贫血等情况下表达增加,近年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的增高与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密切相关,在心衰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中独立反映疾病预后,可能是心血管系统中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
- 孙铃刘乃丰
- 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15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血管疾病
- 达格列净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及急性肾损伤风险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预后及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AKI)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接受介入治疗的AMI且合并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性别、年龄)、基础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合并症(高血压)、吸烟、饮酒、Killip评分、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SCr)、尿酸、血糖〕、手术相关指标(罪犯血管为左主干、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和造影时间、造影剂剂量)等,以及观察终点指标:中位时间为30 d,收集入选患者的全因病死率和住院期间CI-AKI发生率。根据入院时是否接受达格列净治疗将患者分为达格列净组和其他降糖药物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SCr水平的变化;对所有入选患者预后进行随访;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使用达格列净对AMI合并T2DM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早期使用达格列净对AMI合并T2DM患者短期预后的作用。结果共入选2651例AMI患者,其中合并T2DM的AMI患者847例,160例(18.9%)术前接受达格列净治疗,687例(81.1%)患者接受其他降糖药物治疗。死亡46例,154例(18.2%)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CI-AKI。与其他降糖药物组比较,达格列净组AMI合并T2DM患者的年龄更小(岁:62.3±12.9比68.3±12.4,P<0.05),舒张压更高〔mmHg(1 mmHg≈0.133 kPa):81.4±15.1比78.4±16.0,P<0.05〕,SCr水平更低(μmol/L:67.6(57.8,80.8)比78.1(61.4,101.5),P<0.05),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和造影剂时间≥60 min的患者比例更高〔分别为93.8%(150/160)比84.9%(583/687)、23.1%(37/160)比13.8%(95/687),均P<0.05〕;且合并AKI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明显�
- 毛丽鹏迟博予邹艾霖蒋建光王庆捷纪元孙铃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急性肾损伤
- 生长分化因子-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肾损伤风险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评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KI)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94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GDF-15水平,根据住院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KI组)81例与对照组(非AKI组)613例。比较2组患者GDF-15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DF-15水平与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DF-15对AK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694例ACS患者的AKI发生率为11.67%;实验组患者入院时GDF-15水平为(1320.24±281.71)ng/L,高于对照组的(979.88±319.7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15高表达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4,95%CI为1.003~1.005,P<0.001);血清GDF-15水平预测AKI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为0.723~0.824。结论高水平GDF-15是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KI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张秋孙铃王庆捷纪元蒋建光
- 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1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肾损伤
-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影响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使用曲美他嗪对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评估曲美他嗪使用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冠心病患者共96例并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入院后即给予曲美他嗪常规治疗(20 mg,每日3次)至少7天,并在介入治疗术前使用负荷剂量的曲美他嗪(60 mg),术前负荷量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同对照组一致,术后至少服用1月以上维持量曲美他嗪,对照组(40例)术前仅使用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术后24 h内抽血测定GDF-15、MCP-1、hs-CRP浓度,并对出院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分析两组患者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GDF-15浓度低于对照组(737.24±299.85 ng/L比1175.84±523.52 ng/L,P=0.002)。MCP-1及hs-CRP浓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6±8.80)月,观察组出现NACE事件2例,对照组出现NACE事件7例,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NACE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使用曲美他嗪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GDF-15浓度较低,NACE事件发生率降低。
- 丰尚鹏王庆捷张秋孙铃
- 关键词:冠心病生长分化因子1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曲美他嗪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被引量:32
- 2021年
-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出院诊断、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入院时心电图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并记录是否发生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VF)〕和死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VF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649例AMI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134例患者(5.06%)在住院期间发生VT/VF。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非VT/VF组(38.1%比1.7%,P<0.01)。与非VT/VF组比较,VT/VF组患者基线收缩压(SB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125.9±28.2比132.0±24.2〕,随机血糖水平更高(mmol/L:8.6±4.8比7.4±3.8),心功能更差〔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36.6%比10.7%,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56.7%比33.6%,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2.7%比1.2%〕,低钾比例更高(46.3%比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优势比(OR)=3.540,95%可信区间(95%CI)为2.336~5.363〕、随机血糖>11.1 mmol/L(OR=1.841,95%CI为1.171~2.893)、LVEF<0.50(OR=0.546,95%CI为0.374~0.797)、频发室性期前收缩(OR=12.361,95%CI为6.077~25.144)、血钾<3.5 mmol/L(OR=4.268,95%CI为2.910~6.259)、SBP<90 mmHg(OR=0.299,95%CI为0.150~0.597)以及肌酐(Cr)>100μmol/L(OR=2.498,95%CI为1.170~5.334)为AMI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各项预测因子构
- 孙铃毛丽鹏邹艾霖迟博予陈新纪元蒋建光周学军王庆捷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
- 心腔内超声辅助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观察
- 2023年
-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ICE)引导下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是否使用ICE引导分为ICE组和X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基线特征及手术数据。结果ICE组共入组34例,X线组共283例,与X线组比较,ICE组卒中和阵发性房颤比例大(P<0.05或0.001);血浆脑钠肽高、左房内径大,而左室射血分数低(P均<0.001);而其他一般资料和临床基线特征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X线组比较,ICE组房间隔穿刺时间、X线曝光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5.59±2.58)minvs(7.44±3.54)min,(275.56±80.69)svs(362.10±157.08)s,(1.38±0.37)hvs(2.57±0.98)h,P<0.05或0.001]。两组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由于ICE组与X线组人数相差较大,故以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为标准按倾向评分0.02进行1∶1匹配,ICE组(n=33)X线曝光时间[(274.48±81.70)min]仍较X线组(n=29)[(469.97±252.07)min]更短(P<0.001),肺静脉隔离的时间[(1.37±0.36)hvs(2.97±1.19)h]更短(P<0.001),但两组之间房间隔穿刺时间无明显差异(P=0.227)。结论心超内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房颤X线曝光时间短,肺静脉隔离时间短,而手术安全有效。
- 王宇邹艾霖孙铃纪元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心腔内超声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最佳下床活动时机对患者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最佳下床活动时机,为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湖院区和城中院区经股静脉行射频消融术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后干预,早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4 h,中期组为术后6 h,后期组为术后12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 h内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3组患者术后24、48、72 h的舒适度。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11例,早期组37例,中期组38例,后期组36例。3组患者术后24 h内出血或血肿、尿潴留、腰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24 h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7%(1/37),低于中期组和后期组的21.1%(7/38)、25.0%(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7.67,均P<0.05)。术后48、72 h,早期组生理维度得分、心理精神维度得分、GCQ总分分别为(20.68±3.07)、(22.54±3.35)、(81.68±6.11)分和(22.54±3.73)、(24.38±2.49)、(84.92±6.37)分,高于中期组的(19.16±2.19)、(21.32±2.27)、(78.24±5.58)分和(20.93±2.85)、(22.32±2.04)、(81.66±6.56)分,以及后期组的(18.44±1.50)、(21.31±1.99)、(78.06±4.32)分和(20.89±2.25)、(21.58±1.86)、(80.28±6.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9~4.15,均P<0.05)。结论术后4 h下床活动不增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外周血管并发症,但可降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 庄毅朱傲霜毛一鸣柴丽郁王静怡王淑洁谢晶晶李本玲邹芸郑梅纪元张良锋孙铃郭佳罗洁许亚静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