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年
- 作品数:16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肝细胞肝癌SMMC-7721细胞中FOXQ1基因沉默对奥沙利铂的化疗增敏作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观察沉默肝癌SMMC-7721细胞中叉头框Q1(FOXQ1)基因的表达对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1)构建靶向FOXQ1基因的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重组慢病毒载体,再筛选最佳的干扰序列。(2)将细胞分为3组:干扰组(转染FOXQ1-sh RNA-1重组慢病毒载体)、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重组慢病毒载体)及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检测3组细胞中FOXQ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3)将另一部分细胞分为干扰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干扰+奥沙利铂、阴性对照+奥沙利铂组与空白对照+奥沙利铂组,给予相应处理,培养48 h后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活力实验方法同细胞凋亡率实验。结果 (1)FOXQ1-shRNA-1组细胞中FOXQ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FOXQ1-shRNA-2组和FOXQ1-shRNA-3组(P<0.05),为最佳干扰序列。(2)干扰组细胞中FOXQ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但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管是在加入OXA条件下,还是在未加入OXA条件下,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细胞活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但同条件下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活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均是加入OXA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未加入OXA组(P<0.05),加入OXA组的细胞活力低于未加入OXA组(P<0.05)。结论沉默FOXQ1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并增加其对奥沙利铂的化疗敏感性。
- 邓大炜吴斌吴斌张光年严舒弋鹏圣张光年李建水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奥沙利铂增敏作用
- miR-145对胰腺癌细胞系PANC-1上皮间质转化及肿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miR-145对胰腺癌细胞系PANC-1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及肿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设miR-145组、对照组与空白组;构建miR-145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到PANC-1细胞系中;用RT-q PCR法检测各组miR-145的表达;用黏附试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用瘤球形成实验检测胰腺癌干细胞的形成;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与OCT4的mRNA和蛋白质的差异。结果转染miR-145过表达慢病毒后能够明显增加miR-145的mRNA水平(P<0.05);miR-145组比对照组与空白组PANC-1细胞同种黏附能力增加、异种黏附能力降低、抑制肿瘤干细胞球数量及直径(P<0.05);miR-145组相比对照组与空白组,E-cadherin表达明显增高而N-cadherin和OCT4在mRNA与蛋白质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调miR-145能够促进胰腺癌细胞系PANC-1 EMT的逆转,降低胰腺癌肿瘤干细胞特性获得,其机制可能与E-cadherin的上调及N-cadherin和OCT4的下调有关。
- 邓大炜吴斌吴斌兰川严舒曾丽娟兰川
- 关键词:胰腺癌MIR-145
- 袖套式胰肠吻合术在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袖套式胰肠吻合术在}肖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行袖套式胰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Kouch手法游离出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断面做连续U形的编织样缝合封闭细小胰管,常规进行胰腺断端后壁与空肠壁的缝合,主胰管置入硅胶支撑管固定并保留线头,预留线于空肠壁开口6点及12点方位穿出缝合打结,空肠黏膜如同袖套自然套在主胰管表面,缝合固定胰腺断端前壁,完成胰肠吻合。观察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患者术后1、3、5、7d的引流液淀粉酶变化。术后患者每3个月返院复查肝功能、肿瘤标志物、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每6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5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时(Qn)表示,采用秩和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膏±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4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方式均采用袖套式胰肠吻合。4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2±1.3)h,其中胰肠吻合时间为(15±6)min,术中出血量为(370±55)mL,肿瘤直径为(2.5±1.5)cm。术后1d引流液淀粉酶为46.300U(35.575U,68.600U),术后3d淀粉酶检测值为34.900U(21.050U,55.550U),术后5d淀粉酶检测值为26.750U(0.000U,41.400U),术后7d淀粉酶检测值为0.000U(0.000U,30.500U),随着时间的延长,引流液淀粉酶逐渐减少(F=97.268,P〈0.05)。4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了吻合口引流液淀粉酶升高,但引流液量未达到50mL/d,而且体温正常,无腹痛及腹膜炎体征,考虑胰液漏可能,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未发现吻合口漏或出血等并发症。4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8±5)d。3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
- 罗程陈琪贺凯薛钰婷苏松张光年夏先明李波
- 关键词:胆胰疾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控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7
- 2016年
- 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美观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肝切除术中。术中出血量控制是腹腔镜肝切除术最为重要的技术。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肝血流阻断、各种肝实质离断器械的应用、低中心静脉压技术等因素均有助于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有效控制。
- 张光年李波
- 关键词:肝脏疾病肝切除术出血控制腹腔镜检查
- PBL+CBL模式在肝胆外科临床教学中效果的系统评价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系统评价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对比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法在肝胆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知网、万方、VIP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对比肝胆外科PBL、CBL联合教学模式(PBL+CBL)和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BL)教学效果的对照研究,检索建库至2021年12月以来文献,按纳入标准提取数据,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包括868名学生;其中PBL+CBL组431名,LBL组437名;其中低年资组728名,高年资组140名。Meta分析显示:PBL+CBL组学生的理论成绩(SMD=2.37,95%CI:1.61~3.13,P<0.01)、技能成绩(SMD=2.37,95%CI:1.34~3.41,P<0.01)都明显高于LBL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L+CBL组教学满意度(98.6%vs.79.1%,OR=15.82,95%CI:5.31~47.14,P<0.01)和教学满意度评分(MD=6.31,95%CI:4.46~8.16,P<0.01)均高于LBL组;学生的学习兴趣(SMD=1.66,95%CI:0.52~2.80,P=0.004)、学习主动性(SMD=1.73,95%CI:1.47~2.00,P<0.01)更强烈。结论相较于LBL模式,PBL+CBL联合教学模式可大幅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学员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水平,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教学满意评分和教学满意度。
- 钟扬何苗何苗刘志刘志张光年李婷任冬梅
- 关键词:肝胆外科
- FOXQ1介导TGF-β1信号通路调控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沉默叉头框蛋白Q1(forkhead box Q1,FOXQ1)基因对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用FOXQ1-sh RNA重组慢病毒和阴性对照慢病毒(NC-sh RNA)感染PANC-1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沉默效果。实验设FOXQ1-sh RNA组、NC-sh RNA组与空白对照组,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进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用q 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A、MMP-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TGF-β1(终质量浓度5 ng/ml)诱导FOXQ1-sh RNA组和NC-sh RNA组细胞,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变化与FOXQ1、VEGF-A、MMP-2表达差异。结果:sh RNA慢病毒感染率为90%左右,FOXQ1-sh RNA组PANC-1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数目显著少于NC-sh RNA组[(9.33±2.08)vs(28.67±2.52)条,P<0.05],其VEGF-A、MMP-2表达下调(均P<0.05)。TGF-β1增强各组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促进FOXQ1、VEGF-A、MMP-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FOXQ1介导了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VEGF-A和MMP-2的下调有关,且可能受TGF-β1通路的调控。
- 邓大炜吴斌吴斌兰川严舒弋鹏圣兰川李建水
- 关键词:胰腺癌PANC-1细胞
- CTNND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研究CTNND1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为胰腺癌精准治疗提供新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生信分析验证CTNND1在胰腺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IHC)和qPCR进一步验证。Transwell、划痕实验和细胞增殖试验用于研究CTNND1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CTNND1对人胰腺癌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胰腺癌细胞中敲低CTNND1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加入LiCl(Wnt/β-catenin特异性激活剂)能部分恢复CTNND1敲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裸鼠皮下成瘤显示,敲低CTNND1抑制了肿瘤裸鼠皮下成瘤。结论:敲低CTNND1能从体内外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胰腺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及皮下成瘤能力。
- 黄孝彬谢梦忆刘星宇黄小东李佳雨兰川兰川张光年张光年李勇
- 关键词:胰腺癌WNT/Β-CATENIN细胞迁移肿瘤侵袭细胞增殖
- 快速康复外科在大范围肝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在大范围肝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行大范围肝切除术患者160例,实施FTS治疗80例为FTS组,传统治疗8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TS组补液量[(1 500±100)mL]较对照组[(2 500±200)mL]减少(P<0.05),麻醉苏醒时间[(11.25±1.62)h]较对照组[(29.68±2.14)h]缩短(P<0.05),术后进食时间[(6.15±1.21)h]、首次排气时间[(46.47±3.58)h]、首次排便时间[(68.12±3.61)h]、下床活动时间[(12.59±1.20)h]较对照组[(90.58±6.47)、(135.56±6.81)、(145.14±8.35)、(93.32±5.86)h]明显提前(P<0.01),术后住院时间[(7.89±1.25)d]较对照组[(11.54±3.62)d]缩短(P<0.01);FTS组术后肺部感染/咽喉炎发生率(1.25%)、尿路感染发生率(2.50%)、腹腔感染发生率(1.25%)、恶心/呕吐发生率(6.25%)均低于对照组(8.75%、11.25%、2.50%、20.00%)(P<0.05)。结论 FTS应用于大范围肝切除患者,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 吴斌冷政伟张光年邓大炜兰川李建水
- 关键词:肝脏肿瘤快速康复围手术期管理
- 不伴肉眼血管侵犯的单个大肝癌行R0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16年
- 目的研究影响不伴肉眼血管侵犯的单个大肝癌行R0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及后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16例不伴肉眼血管侵犯的行R0切除术的单个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9例,女性17例,年龄20~72岁,中位年龄45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年龄、性别、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是否有肝硬化、AFP水平、ALT、Child-Pugh评分等术前指标,手术切缘距离、是否解剖性切除、肿瘤大小、是否有微血管侵犯、是否有微卫星灶以及分化程度等术中术后指标对患者早期复发及晚期复发的影响。结果截止于2015年12月,随访时间为1.1~98.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8个月。共76例出现肝癌复发,其中早期肝癌复发51例,占67.1%(51/76);晚期复发25例,占32.9%(25/76)。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8cm(P=0.017)、存在微血管侵犯(P=0.005)以及微卫星灶(P<0.001)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AFP>400ng/ml(P=0.036)及存在肝硬化(P=0.008)是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伴肉眼血管侵犯的单个大肝癌行R0切除术效果较好,肿瘤大小、微血管侵犯、微卫星灶、术前AFP及肝硬化可能是导致肝癌复发的危险因素。
- 兰川兰川邓大炜吴斌严舒李敬东张光年
- 关键词:早期复发
- 自拟疏肝利胆化瘀汤治疗肝郁脾虚兼血瘀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9年
- 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利胆化瘀汤治疗肝郁脾虚兼血瘀型慢性胆囊炎的效果及其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郁脾虚兼血瘀型慢性胆囊炎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中医组(n=53,给予自拟疏肝利胆化瘀汤治疗)和西医组(n=53,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其疗效和中医主次症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并检测其血清炎性介质如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LEP)及C反应蛋白(CRP)以及胆囊收缩、排空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中医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49例,总有效率诶92.45%(49/53),与西医组的41例,77.36%(41/53)相较显著更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主次症症状(右上胁痛、胸协满闷、腹痛欲泻、倦怠乏力、喜善太息)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中医组治疗4周后的上述中医主次症症状积分均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炎性介质(TNF-α、LEP、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中医组治疗4周后的上述血清炎性介质水平均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空腹胆囊容积、最小残余容积均显著降低(P<0.05),胆囊收缩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中医组治疗4周后的降低型指标(空腹胆囊容积、最小残余容积)均低于西医组(P<0.05),胆囊收缩率均高于西医组(P<0.05)。结论:自拟疏肝利胆化瘀汤可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兼血瘀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和炎症反应,有利于胆囊功能恢复。
- 严舒李生茂张光年雷枭
-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胆囊收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