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
- 作品数:30 被引量:8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侧脑室内铸型血肿手术方法的探讨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治疗侧脑室内铸型血肿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72例侧脑室内铸型血肿病例随机分成3组(各24例),分别采用3种不同术式: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组(A组)、经额中回切开入路侧脑室血肿清除术组(B组)及显微镜下经脑沟入路行侧脑室内血肿清除术组(C组)。术后3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价预后,对3种术式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A组GOS1~2级为5例,3~4级为5例,5级为14例;B组分别为5例、12例、7例;C组分别为17例、5例、2例。C组完全康复或生活自理共17例,而A、B组均只有5例。C组预后明显优于A、B组。结论:显微镜下经脑沟入路行侧脑室内血肿清除术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疗效较佳。
- 黄汉添林其昌林少华廖巍陈信康胡子慧罗勇
- 关键词:血肿清除术尿激酶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细胞脑组织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被引量:1
- 2013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细胞载体联合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目的:评价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细胞脑组织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探讨脱细胞脑组织支架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以全骨髓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物理及化学方法相结合制备脱细胞脑组织支架。将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支架材料上共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观察脱细胞脑组织支架的内部结构及复合支架上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与结论:制备的脱细胞脑组织支架材料呈三维立体网状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形态良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细胞脑组织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
- 丁明祥林少华李亮明侯博梁朝峰龚瑾何海勇郭英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细胞生物相容性绿色荧光蛋白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38例分析
- 2007年
- 目的本文探讨总结了3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救治方法。方法2003-01~2006-09间对3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MODS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生率、发生时间、好发受累器官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等进行总结。结果发生率为1.5%,肺、胃肠道发生率高且常先受累,其次为心血管、肾、肝脏,病死率31.5%,并与脑损伤程度及受累器官密切相关。结论颅脑损伤的程度与并发MODS成正比关系,积极去处病因的发生发展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 李亮明林少华胡子慧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
- 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观察
- 2015年
-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分别在入院急诊时(D0)及入院后第2(D2)、3(D3)、7(D7)天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并以同期66例单纯头皮裂伤患者作为对照组,D0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对两组D0期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D2、D7的APTT值,D0、D2的PT值,D0、D2、D3的FIB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值各时段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较明显,测定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对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 吴振宏戴建明林少华
- 关键词:颅脑损伤重型凝血指标
- 早期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 2008年
-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0例,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6例,Ⅴ级2例。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0例,90%~99%闭塞11例,90%以下闭塞2例。随访3~12个月,良好23例,中等7例,差3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胡子慧林少华韩志安李晓群张键吴泳钧黄汉添廖巍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神经外科手术
-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颅脑外伤脑梗死的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究并分析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的各项临床特点和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58例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其中28例患者选择经常规性治疗方式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加以治疗作为治疗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脑隙梗死、小面积梗死、大面积梗死的致死率分别为28.57%、17.86%、3.57%,合计50.00%;治疗组脑隙梗死、小面积梗死、大面积梗死的致死率分别为13.33%、6.67%、0,合计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手术治疗后,通过增加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颅脑外伤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增强治疗的效果。
- 吴振宏戴建明林少华
- 关键词:依达拉奉注射液
- 原发恶性听神经瘤1例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 2019年
- 恶性听神经瘤是神经系统内罕见的恶性肿瘤[1],其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第八对颅神经上,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神经鞘瘤[2]。相关研究表明,恶性听神经瘤通常继发于脑部放疗,以及听神经鞘瘤γ刀治疗后[3]。原发恶性听神经瘤则更为罕见[4],国内仅报道过3例病例[5]。
- 苏家豪李亮明林少华林其昌朱永华林伟标刘惠娇
- 关键词:恶性听神经鞘瘤预后
- 中、老年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5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8
- 2003年
- 目的探讨中、老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临床特点、伴随危险因素及诊疗过程中注意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51例中老年DTICH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DTICH占中老年颅脑损伤病人的77.8%,死亡率为25.2%。结论对于中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DTICH的发生,及时作出诊断、治疗。DTICH多出现于颅脑损伤后72h内或清除其它颅内血肿后突然出现,高峰期是伤后24h。
- 林其昌林少华陈信康
- 关键词:中老年颅内血肿
- 脑部疾患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12例诊疗体会
- 1998年
- 黄汉添林少华梁干雄
- 关键词:脑疾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全球协作研究结果”的评述被引量:2
- 2007年
-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头部外伤。另有100万人因头部外伤而致终生残疾。估计至2020年,车祸引起的外伤将由世界性疾病的第9位跃升为第3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可减少创伤后神经元变性,1997年.Alderson等报道:头部外伤后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将病死率降低1%~2%;Bracken等报道:脊髓创伤后8h内应用皮质类固醇。与对照组比较。不论是运动或感觉均有较大进步。当前各国学者对皮质类固醇的用量差异很大。且缺乏一种可信赖的剂量。1999年初,英国伦敦、牛津、曼彻斯特、爱丁堡、伯明翰五座大学的学者发起全球大规模急性头部外伤皮质类固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RASH)5年计划,随机收集2万病人。探索头部外伤后皮质类固醇早期静脉注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可能性。
- 陈信康林少华
- 关键词:颅脑损伤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