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雅琳

作品数:20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3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文学研究
  • 2篇真诚
  • 2篇女性
  • 2篇小说
  • 2篇写作
  • 1篇大众文艺
  • 1篇代文
  • 1篇当代女性
  • 1篇当代女性文学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迪伦马特
  • 1篇电影字幕
  • 1篇读解
  • 1篇新女性
  • 1篇新人
  • 1篇心理
  • 1篇性别研究
  • 1篇性别政治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作者

  • 17篇罗雅琳
  • 1篇吴晓东
  • 1篇路杨
  • 1篇黄锐杰
  • 1篇陈晓明
  • 1篇丛治辰
  • 1篇李琬
  • 1篇唐伟
  • 1篇孙海燕
  • 1篇桂春雷

传媒

  • 3篇文艺理论与批...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戏剧与影视评...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化研究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百家评论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欲望的“梦想”:从SNH48谈中国偶像经济症候被引量:2
2017年
近年来,在日本娱乐文化的影响下,"偶像"成为当代娱乐界的重要现象。在"偶像"的理念中,一方面,"偶像"来自未曾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因而比传统的"明星"更为亲民;另一方面,不完美的"偶像"可以通过努力实现梦想,成为"明星",被视为令人兴奋的励志故事。然而,"偶像"并非"明星"的反义词,反而是"明星"机制推向极致的产物。"偶像"所宣称的"努力"和"梦想"也只是为了吸引粉丝消费而发明的修辞。"偶像"的兴起不是大众民主时代的象征,而是消费社会的典型现象,也暗示着个人奋斗神话破灭的危险。
罗雅琳
关键词:偶像明星粉丝文化御宅族
西部中国的“现代”形象——1930年代范长江、斯诺与陈学昭的西行写作被引量:2
2017年
范长江、斯诺和陈学昭于1930年代先后奔赴西部中国采访,希望为两个问题找到答案: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极度落后的西部中国能否成为抵抗强大的日本侵略者的腹地?另一方面,当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转入西北农村地区之后,是否还能保持其现代的革命品质?范长江和陈学昭尝试在西部中国找到"现代"的因子,最终还是对在落后环境下展开的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表示失望。斯诺则通过书写陕北革命者的精神面貌,为西部中国创造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现代"形象,也确立了抗战与革命的胜利信心。
罗雅琳
关键词:斯诺陈学昭
“另类”的左翼及其当代转化——贺桂梅的赵树理研究读解被引量:2
2017年
一 在“告别革命”的时代如何定位左翼文学,是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唐小兵主编、1993年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是新时期以来较早为左翼文学正名的尝试。在“代导言”中,唐小兵借用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一书中的观点,力证自延安以来的大众文艺实践是一场试图超越现代自律艺术、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的先锋派运动。
罗雅琳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左翼文学赵树理研究读解大众文艺
1950-1970年代文学研究中的三种“真诚”
2017年
当代的研究者们往往遭遇一个难题:如何理解1950—1970年代那些文坛风云人物的“变化”和“不变”?这一时期文化政治的不断激进化,使漩涡中心的人们不得不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而1980年代初期的“拨乱反正”所树立的一套新价值.也影响到了这些亲历者们在后来的历史叙述方式。摇摆、分裂、变化因此成为周扬、张光年、林默涵等一批1950—1970年代文坛风云人物的常态。然而.一方面,太多的“变化”是否意味着一种政治投机?另一方面,如果保持“不变”,是否意味着已经被意识形态彻底“洗脑”?
罗雅琳
关键词:文学研究真诚风云人物文化政治拨乱反正
《伍子胥》中的政治时刻——冯至的西学渊源与20世纪40年代的“转向”被引量:3
2018年
冯至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伍子胥》被认为是充满"诗性"的作品,但也有很多人批评其中的现实化手法有损"诗性"。然而,如果联系冯至的西学背景,则会发现这种"诗性"与德国浪漫派观念息息相关。小说中伍子胥的漫游既有"成长小说"的色彩,更是精神上的"归乡"。伍子胥的吴市吹箫则可被视为对战时知识分子如何走向政治行动的隐喻。小说更以尼采为资源,既以"超人"的精神感召读者,又对"超人"进行改写。摆荡在"诗"与现实之间的《伍子胥》完成于冯至思想发生"转向"的40年代,其中或许有一种可被称为"政治时刻"的灵光存焉。
罗雅琳
关键词:《伍子胥》政治行动冯至西学成长小说
小说与戏剧性的博弈——关于迪伦马特《抛锚》的研讨对谈
2015年
陈晓明:前面我们讨论过门罗,门罗的小说是那种特别合乎我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期待的小说。她把西方那种正统的小说形式做到了极致,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难的。什么路最难走?正道最难走,因为正道大家都能看明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要走歪门邪道。除了门罗,我们这门课讨论的其他小说都有些怪异,但那些人也全是世界小说圈里的高人。比如欧茨、奥康纳、迪伦马特等等,在门罗获奖之前,他们的名气可能都比门罗大。
孙海燕罗雅琳丛治辰陈晓明
关键词:小说形式迪伦马特欧茨小说叙述现代小说
诗可以“怨”,亦可以“群”——谈纪录片《我的诗篇》及其现象
2018年
一、谁动了我的名字?纪录片《我的诗篇》(2015)开始后不久,电影中出现了一段旁白:沿线站着/吉克阿优/陈年喜/邬霞/老井/许立志/郭金牛/池沫树/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整装待发/静候军令/只一响铃功夫/悉数回到秦朝在这段旁白之前,电影字幕提示我们,这是许立志的诗作《流水线上的兵马俑》。纪录片《我的诗篇》以"打工诗歌"为主题,以多位"打工诗人"为采访对象,在全国两百多座城市举行了一千场"众筹"放映之后,才终于进入院线公映。从纪录片的拍摄。
罗雅琳
关键词:纪录片诗篇电影字幕打工诗歌打工者
古今变奏与文明视野——《黄河大合唱》的新旧之辨被引量:4
2018年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之初,“新型歌曲”是它常得到的评价。冼星海指出,过去的救亡歌曲虽产生很大效果,得到群众喜爱,“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而《黄河大合唱》则是“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同样,郭沫若在1947年为怀念冼星海而写的《序(黄河大合唱)》中,也将其称为“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
罗雅琳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救亡歌曲变奏冼星海光未然
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工人阶级”——《钢的琴》与当代工人书写
2017年
电影《钢的琴》(2011)使国企改制与产业工人问题再次浮现在大众文化视野中。电影讲述的,其实是国有大厂倾颓之后的工人家庭故事。在90年代关于下岗工人的叙事中,家庭常常在成为"分享艰难"、消解"阵痛"的温馨港湾的同时,缝合起改革进程中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严重分歧而出现裂缝的家/国序列。而到了发展主义想象呈现衰退的2011年,这一叙事面临危机。
罗雅琳
关键词:家庭故事发展主义文化心理小强
新颖的刘慈欣文学:科幻与第三世界经验被引量:9
2016年
相对于纯文学,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显示出高度的新颖性,这得益于他对第三世界经验和50-70年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创造性容纳,并因此挑战了启蒙主义观念的普遍性霸权。刘慈欣小说的厚重情怀来自第三世界知识人反抗殖民、守护乡土的"游击队员"品性,抗争豪情源于中国在第三世界独立运动中的先锋队位置。刘慈欣持续地书写着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弱胜强的故事,既是对中国近现代境遇的回应,也是从革命经验借镜,为后革命时代的读者们想象另一个世界的可能。
罗雅琳
关键词:科幻先锋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