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向东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周口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骨折
  • 5篇股骨
  • 4篇内固定
  • 3篇髓内
  • 3篇髓内钉
  • 3篇股骨粗隆
  • 3篇股骨粗隆间
  • 3篇股骨粗隆间骨...
  • 3篇粗隆
  • 3篇粗隆间
  • 3篇粗隆间骨折
  • 2篇动力髋
  • 2篇动力髋螺钉
  • 2篇置换术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切口
  • 2篇胫骨
  • 2篇髋螺钉
  • 2篇外固定

机构

  • 12篇周口市中心医...

作者

  • 12篇张向东
  • 1篇赵云昌
  • 1篇周公社

传媒

  • 2篇中外医疗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医正骨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FNA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股骨髓内钉手术(PFNA)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实施PFNA治疗,对照组(43例)实施动力髋螺钉手术(DH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91.8±7.3)分,对照组(90.9±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良好,患者愈合时间更快。
张向东葛瑞杰
关键词:股骨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2016年
目的探讨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75岁以上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平均时间(83.4±10.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6.3±135.3)m L;术后患者平均随访(33.4±11.4)个月,根据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0%(34/40)。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理想,预后良好,可早期下床行走,是治疗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术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喻景奕张向东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观察组采取PFNA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1 a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依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分,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
张向东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
膝内侧单切口双钢板加压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膝内侧单切口双钢板加压内固定术在SchatzkerⅣ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SchatzkerⅣ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单切口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膝内侧单切口双钢板加压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U=2.029,P=0.04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165,P=0.023);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t1=7.187,P1=0.000; t2=10.093,P2=0.000)。结论膝内侧单切口双钢板加压内固定术可改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可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张向东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6年
目的讨论跟骨骨折后,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5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并且在同一时间段选取30例没有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治疗后骨折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和Gissan角恢复情况)、并发症以及Maryland评分比较。结果手术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时间为(189.3±81.5)d、Bohler角和Gissan角恢复情况分别为(40.2±4.02)°与(122.6±8.91)°,对照组结果分别为(165.4±66.2)天、(28.4±5.21)°、(149.4±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有2例发生感染,对照组有1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Maryland评分中实验组总优率比对照组总优率高出22.5个百分点。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在选定最佳治疗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骨折程度、类型等进行选择。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患者愈后也有明显差异。
喻景奕张向东
关键词: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61个椎体,其中20例31个椎体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进行治疗,另有20例30个椎体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进行治疗,观察比较PVP组和PKP组术前术后VAS评分情况及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PVP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KP,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增加与术后1年随访伤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8.4%,明显高于PK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25%、2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PKP复位效果良好,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与PKP无明显差异,但其术后伤椎高度丢失明显,临床上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喻景奕张向东
关键词:PVPPKP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的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对自2014年10—12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5例长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6例,将患者组后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后的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观察组的平均骨骼愈合时间(8.2±0.8)个月显著低于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方式治疗的对照组(10.3±1.2)个月,观察组的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肢体外形变化合格率(97.44%、100%、94.87%)明显优于对照组(88.89%、91.67%、9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不但能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具有较高的手术价值,值得临床手术推广。
喻景奕张向东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长骨干骨折
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及相关参数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及相关参数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2例非接触性ACL损伤患者(损伤组)和25例ACL完好者(对照组)的膝关节MRI。在收集到的MRI上测定TT-TG距离、股骨滑车沟长度(trochlear length,TL)、股骨滑车沟宽度(trochlear width,TW)、髌骨长度(patellar length,PL)及髌骨宽度(patellar width,PW)。结果:损伤组的TT-TG距离大于对照组[(11. 94±2. 63) mm,(10. 18±2. 13) mm,t=21. 162,P=0. 015]; 2组的(TT-TG)/TL、(TT-TG)/TW、(TT-TG)/PL、(TT-TG)/PW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 93±0. 27,0. 83±0. 23,t=18. 191,P=0. 182; 0. 33±0. 08,0. 31±0. 05,t=32. 112,P=0. 211; 0. 38±0. 08,0. 34±0. 06,t=24. 455,P=0. 092; 0. 29±0. 07,0. 27±0. 05,t=29. 175,P=0. 153)。结论:TT-TG距离可能与非接触性ACL损伤发生有关,但TT-TG距离相关参数与非接触性ACL损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能否将其作为预测非接触性ACL损伤的可靠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云昌李海建赵春节刘鸿豪张向东党鹏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外固定支架术及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近年来,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率随着交通意外、高处坠落伤的增加而呈现出升高趋势。然而在治疗该病的方法上仍存有分歧,以往,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主流手段,但钢板或髓内钉固定会使感染风险增加。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能够保证其骨折端的血供,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固定相对牢固等优点。由于鲜见2组术式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优劣,本研究接收于我院的10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分别以上述术式治疗,以期提供给临床治疗该病以依据,现报告如下。
张向东
关键词:经皮微创钢板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接受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可有效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张向东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