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林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人工智能
  • 2篇智能技术
  • 2篇枢椎
  • 2篇人工智能技术
  • 2篇寰枢
  • 2篇寰枢椎
  • 2篇颈椎
  • 2篇骨折
  • 2篇3D打印
  • 2篇创伤
  • 1篇导向器
  • 1篇疫情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引流术治疗
  • 1篇入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期疗效观察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叶哲伟
  • 8篇陆林
  • 4篇谢卯
  • 4篇吴星火
  • 3篇刘国辉
  • 2篇刘融
  • 2篇王金龙
  • 2篇徐松
  • 1篇邵增务
  • 1篇杨操
  • 1篇杨述华
  • 1篇安颖
  • 1篇冯立平
  • 1篇薛航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疗效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改良Smith-Petersen(S-P)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3例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29.5岁。PipkinⅠ型15例,PipkinⅡ型18例。22例采用经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S-P组),11例采用经髂后上棘和臀大肌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K-L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5 d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6.5个月。改良S-P组手术时间[(71.7±7.3)min]、术中出血量[(55.9±6.2)ml]、术后引流量[(91.2±5.9)ml]和术后住院时间[(6.0±1.5)d]均短于或少于改良K-L组[(112.1±6.7)min、(99.4±8.7)ml、(121.3±7.0)ml、(10.5±1.6)d](P均<0.01)。术后15 d,两组NRS、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改良S-P入路较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徐松叶哲伟曹英豪刘松相陆林张加尧谢毅刘国辉谢卯
关键词:股骨头手术入路
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3
2021年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算法、硬件水平和数据库的提升,人工智能(AI)技术迎来第三次发展热潮,并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力辅助。本文回顾整理了国内外AI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最新研究文献及循证医学依据,重点介绍了在AI技术辅助下预检、病情评估、医学诊断、方案决策、外科手术、麻醉、护理、康复治疗、药理研究和医药开发等传统医学模式发生的巨大变革,旨在为国内临床医师全面介绍相关领域的概念与现状,并为AI未来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做出参考。
刘蓬然霍彤彤陆林张加尧刘松相谢卯叶哲伟
关键词:人工智能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Ⅰ期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2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10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8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 A 级2例,B 级6例,C 级14例,D 级6例;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平均为(7.2±2.4)分。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血管、喉返喉上神经及食管等周围组织损伤,复查 X 线片显示脱位完全复位27例,不完全复位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物均未出现断裂、松动,植骨愈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重建及维持。ASIA 分级及 JOA评分基本均有所提高,其中 A 级1例,B 级4例,C 级8例,D 级6例,E 级9例;JOA 评分平均为(15.7±3.0)分。结论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前后充分减压,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绞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
陆林叶哲伟安颍吴星火王金龙
关键词:前后路联合关节突绞锁脊髓损伤下颈椎骨折脱位
个性化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导向器的研制及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研制个性化C1/2椎弓根螺钉置入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寰枢椎骨折的治疗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17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导入数字骨科工作站,三维重建、数据建模,3D打印制作个性化寰枢椎导向模板;术中在导向模板辅助下置入c1、c2椎弓根螺钉,行骨折复位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损伤脊髓及椎动脉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36—222min,平均168.0min;术中出血量为260~556mL,平均356.0mL。17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患者在术后4—6个月(平均4.8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按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ASIA92)感觉评分由术前的(7.4±3.2)分提高至(13.1±5.9)分;运动评分由术前的(5.3±3.1)分提高至(11.7±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退出等并发症。结论3D制定个性化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导向器,可使复杂、高风险的寰枢椎螺钉置入手术变得准确、安全、操作简便,大幅度提高手术精确性并降低手术风险。
吴星火刘融唐超冯立平徐松陆林杨操刘国辉叶哲伟
关键词:颈椎外科手术骨钉3D打印
持续高锰酸钾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性气性坏疽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 观察持续高锰酸钾冲洗+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6月—2015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采用高锰酸钾持续冲洗联合VSD治疗创伤性气性坏疽42例,其中24例患者行截肢手术,18例患者行保肢治疗。所有患者在截肢术或扩大清创术后,伤口均给予1:5 000的高锰酸钾持续冲洗联合VSD控制感染,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8~20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伤口愈合良好。其中1例患者因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致术中发生心脏骤停,紧急心肺复苏后恢复良好;3例患者为混合性感染,给予多次扩大清创术控制感染;4例患者截肢术或扩大清创术后出现严重的疼痛,经治疗后缓解。2例挤压综合征患者因肾功能衰竭给予透析治疗。全部患者均无系统性高锰酸钾吸收。结论 持续高锰酸钾冲洗联合VSD是治疗创伤性气性坏疽的有效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陆林叶哲伟安颖吴星火王金龙薛航袁倚文
关键词:气性坏疽高锰酸钾负压封闭引流创伤
人工智能技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人工智能(AI)是由计算机技术、控制论、数学、哲学、脑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研究人脑智能并进一步延伸,为人脑智能的扩展寻找新途径。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医学带来革新,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到良好应用,为疫情分析预测、患者临床诊断、病情评估、院内管理、疾病治疗以及药物、疫苗的研发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不但减轻了临床工作负荷、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也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带来科学保障。文章综述AI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最新应用和进展,旨在促进AI技术和疫情防控的融合,为进一步发挥AI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作用提供参考。
刘蓬然薛明迪霍彤彤张加尧陆林方滢谢卯叶哲伟
关键词:人工智能冠状病毒感染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3D导向器的研制及安全性被引量:2
2015年
3D打印技术目前,临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骨折的个体化治疗方面。在实施个性化订制过程中,应用的都是现有的商业化软件,且绝大部分都为国外软件商垄断。往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利用极高性能计算机在多个平台中转换,对软件操作人员要求较高,对医务人员更是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尤其在对骨折模型的点云数据形成蒙皮并网格化后提取特征曲面。
吴星火刘融陆林安颍刘国辉杨述华邵增务叶哲伟
关键词:寰枢椎3D打印导向器椎弓
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1年
创伤引起的多发伤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救治难度大但目前创伤救治的医疗模式仍然存在不足,创伤患者的救治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AI)是基于机器学习、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基础算法的智能技术,现已应用于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其高效精准的计算机视觉、规划决策以及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方向既提高了创伤患者救治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负荷,弥补了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的不足。笔者对AI在创伤急诊分诊、诊断、治疗及战创伤预防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I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刘蓬然陆林霍彤彤谢卯张加尧刘松相王鸿霖叶哲伟
关键词:人工智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