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楠

作品数:29 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地质
  • 4篇地下水
  • 3篇地质构造
  • 3篇石流
  • 3篇水文地质
  • 3篇泥石
  • 3篇泥石流
  • 3篇骨节
  • 3篇大骨节病
  • 2篇地热资源
  • 2篇地震
  • 2篇地质环境
  • 2篇地质条件
  • 2篇地质灾害
  • 2篇治理措施
  • 2篇双金属
  • 2篇水文地质条件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特大泥石流
  • 2篇盆地

机构

  • 2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0篇四川省华地建...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沈阳大学
  • 3篇四川省华地新...
  • 2篇教育部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黄龙国家级风...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29篇曹楠
  • 17篇孙东
  • 5篇赵松江
  • 4篇李大猛
  • 3篇李胜伟
  • 3篇许向宁
  • 3篇李德华
  • 2篇杨悦锁
  • 2篇郝红兵
  • 1篇董发勤
  • 1篇张远明
  • 1篇吉峰
  • 1篇唐淑
  • 1篇邵海
  • 1篇殷志强
  • 1篇赵传起
  • 1篇李智武
  • 1篇张清明
  • 1篇路莹
  • 1篇高路

传媒

  • 6篇四川地质学报
  • 3篇四川环境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土木与环境工...
  • 2篇2010四川...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灾害与环...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0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九寨沟县大骨节病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大骨节病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九寨沟县的主要地方病病种,不仅残害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大骨节病在九寨沟县的分布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壤植被及流域状况等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对九寨沟县大骨节病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阐述,可为大骨节病病因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申太丽何志勇曹楠高路马利群
关键词:大骨节病
四川南江县窑厂坪滑坡地下水数值模拟
2012年
地下水流场的分布是评价滑坡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使用Visual MODFLOW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窑厂坪滑坡在天然、暴雨和排水条件下的三个模型。通过参数反演提高天然模型的精度。分析暴雨和排水模型表明,强降雨抬升滑坡区地下水位,并在部分区域形成雍高水位,而廊道地下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水位,工程效果明显。
张远明曹楠郝红兵蒲俊舟
关键词: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叙永县落卜硫铁矿矿山土壤环境治理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川南地区广泛分布无序开采的硫铁矿矿山,早期开采方式导致土壤酸化、重金属含量高等环境问题出现,2012年政府集中治理连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问题。研究了落卜硫铁矿矿区的土壤使用石灰和零散坡耕地整治对土壤酸化、重金属钝化修复效果。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测试、对比综合评价等方法证明,向土壤中投放石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酸化。在治理区76.6%土壤p H由酸性变为中性或者弱碱性土壤;石灰和零散坡耕地整治区土壤重金属As、Hg、Pb、Zn等含量下降率达50.0%~93.8%不等,但对Cd、Cu、Ni修复效果有限。
孙东张志鹏周亚萍曹楠曹楠
关键词:土壤环境
Al/Cu双金属网快速去除水中Cr(Ⅵ)的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铬工业化利用的发展,铬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金属网易分离的优势,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Al/Cu双金属网材料,实现对Cr(Ⅵ)的快速去除,并通过静态试验系统优化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Al/Cu双金属网投加量等条件。对Al/Cu双金属网材料进行表征,发现Cu涂覆呈现疏松的珊瑚状颗粒原位生长在铝网表面;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在较大的pH值(3.0~9.0)范围内Al/Cu双金属网对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当Al/Cu双金属网的投加量为3片、Cr(Ⅵ)初始浓度5 mg/L、反应温度40℃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机理分析表明:Al/Cu双金属网表面形成大量的电偶原电池,促进Al^(0)的腐蚀,释放电子将Cr(Ⅵ)还原为Cr(Ⅲ);双金属网表面[H]_(abs)的产生进一步促进对Cr(Ⅵ)的还原,生成Cr(OH)_(3)或以絮凝物的形式沉积在双金属网表面,达到从水溶液中去除Cr(Ⅵ)的目的。易分离的Al/Cu双金属网有助于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快速去除,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孙东沈莉萍张志鹏曹楠曹楠龚正君
关键词:化学沉积法六价铬废水处理
芦苇生物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铜离子与双酚A的性能被引量:11
2020年
针对水体中日益突出的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问题,本文通过KOH活化法制备了高吸附性能的芦苇基生物炭材料,通过考察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研究芦苇生物炭对铜离子(Cu2+)和双酚A(BPA)两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活化生物炭内部结构疏松、多孔,BET比表面积最高达965.31 m2·g-1,平均孔径在3 nm左右;生物炭表面富含—OH、—COOH等含氧官能团,电离子后使生物炭表面带有负电荷.芦苇生物炭吸附铜离子以静电作用力为主,溶液pH、离子强度等因素对于吸附过程有较大影响,且中性条件和低离子强度利于铜离子的吸附.分子形态的BPA依靠π-π共轭作用、范德华力以及氢键等作用力吸附于生物炭表面,酸性和中性pH的变化对BPA吸附的影响很小;碱性条件下,由于发生电离作用,BPA的吸附容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可知,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表明生物炭对两种污染物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且是多分子层吸附.
宋泽峰石晓倩刘卓孙东孙东莫裕科曹楠赵传起杨悦锁
关键词:KOH活化铜离子双酚A
泸定M_(S)6.8地震同震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控建议被引量:3
2023年
强震区同震地质灾害特点、震后地震效应研究是支撑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基于震后重点区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解译、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极震区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研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数量、空间分布、控制因素,详细分析了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3个重要风险,并针对灾后重建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同震次生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大型较少,主要沿大渡河两岸、交通道路沿线、大渡河右岸支流、发震断裂和其他断裂沿线等部位密集分布;(2)控制同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分别是地震动、断裂带、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和强震区工程设防标准不够;(3)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面临降雨加剧已有灾害点变形和诱发新的灾害、震裂山体可能演变为高位远程灾害链的风险源区、巨量沟道斜坡物源构成泥石流的潜在物源并形成灾害;(4)建议加强“人技结合”的隐患识别体系机制,构建依靠科技的点面结合监测预警机制,统筹各要素科学实施避让搬迁,提高地震活跃强震区工程建设抗灾标准,构建农村切坡建房的技术支撑机制。
孙东孙东曹楠覃亮曹楠魏萌蒙明辉张伟
关键词:次生地质灾害
水文地质试验对地下水化学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场地水文地质调查获取渗透系数常用抽水试验,然而抽水试验时间长、对低渗透含水层试验效果较差、易改变地下水流场等问题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替代。利用模拟装置对比抽水试验和微水试验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差别,讨论了地下水流场改变程度和试验精度。试验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作为污染源,观察试验装置各监测井中电导率值变化时间,证明在高渗透介质中抽水试验比微水试验更容易引起化学场及流场改变,加剧污染羽扩散;对比两种试验结果,抽水试验与微水试验采用Bouwer&Rice模型获得的渗透系数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达到0.951 0,证明微水试验在潜水高渗介质中可替代抽水试验;对比试验时间,微水试验所需时间更短。因此,在高渗透介质的污染场地需要快速获得含水层渗透系数时,可优先选择微水试验。
曹楠张志鹏孙东孙东熊雨霞
关键词:地下水
Fe/Cu双金属可渗透反应墙体系对Cr(Ⅵ)的去除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配比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调节进水流速,实现了动态试验的模拟。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当m Fe∶m Cu=10∶2、投加量40 mg/mL、Cr(Ⅵ)初始浓度50 mg/L、pH=7.5、反应温度298 K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在反应15 min左右时,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4%;动态试验表明,快流速组(104 mL/h)的Cr(Ⅵ)的平均吸附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28 mL/h)的Cr(Ⅵ)平均吸附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反应属于单层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实现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的制备,并对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结合PRB技术,有望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有效去除。
孙东沈莉萍张志鹏熊亭亭曹楠曹楠
关键词:可渗透反应墙
四川盆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构造成因模式
2023年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明确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样式;详细对比分析已有的地热勘查案例的异同性,提出了褶皱型、单斜型和褶皱—断裂复合型等3大类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构造成因模式;认为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1)频繁不均匀升降运动导致构造—沉积格局分异,控制着地热储盖层岩性、组合及区域展布;2)构造抬升形成的不整合面和古岩溶作用极大改善了地热储层的孔渗物性和流体输导能力,形成了优质的碳酸盐岩孔洞型热储;3)断裂可能是地下热水的补给通道和输导系统,亦或是阻隔屏障,取决于断裂类型和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4)地下热水易于沿具走滑分量断层和张性断层进行补给和输导。
李金玺孙东孙东李智武童馗曹楠张正鹏廖俊章旭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样式地下热水四川盆地
泥石流拦挡坝防冲消能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设置在泥石流拦挡坝主坝下游的防冲消能结构,由副坝、边墙、消能池组成防冲消能结构,其中设置在副坝与主坝之间的防冲消能池为主体消能结构;所述副坝主要由副坝坝体,设置在副坝坝体下方的坝基组成,该坝基与副坝坝体的...
李德华赵松江李胜伟赵峥曹楠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