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蓉

作品数:13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成都市卫生局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切口
  • 8篇疗效
  • 5篇手术
  • 5篇骨科
  • 4篇疗效比较
  • 4篇骨折
  • 3篇手术切口
  • 3篇护理
  • 3篇护理体会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骨折
  • 2篇止点
  • 2篇止点撕脱骨折
  • 2篇治疗胸腰椎骨...
  • 2篇韧带
  • 2篇撕脱
  • 2篇撕脱骨折
  • 2篇随机对照研究

机构

  • 13篇双流县第一人...

作者

  • 13篇李蓉
  • 12篇李海波
  • 11篇苟永胜
  • 6篇徐琳
  • 5篇陈运庆
  • 3篇付柏林
  • 2篇王勇
  • 2篇伍星
  • 1篇罗大辉
  • 1篇李良
  • 1篇胡静

传媒

  • 4篇中国伤残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人民军医
  • 1篇第二届海峡两...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肩肘部位手术切口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肩肘部位手术切口中的疗效观察,探讨1次性皮肤缝合器在骨科骨科肩肘部位皮肤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0例骨科肩肘部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7例,术中采用1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对照组73例采用常规丝线缝合切口。分别对2种缝合方法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炎性反应(红肿)、分泌物、坏死、过敏反应、术后3个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缝合速度,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9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在缝合速度,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在拆钉时比对照组拆钉时有较高的疼痛程度;但有更快的缝合速度;术后3个月随访,切口瘢痕"蜈蚣症"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35.61%;2组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炎性反应(红肿)、分泌物、坏死、过敏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钉合技术(1次性皮肤缝合器)相对于缝合技术(常规丝线)在缝合骨科肩肘部位皮肤切口有更快的缝合速度及更好的美容效果,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李海波苟永胜徐琳陈运庆李蓉
关键词:骨科肩部肘部切口
骨水泥注射量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2种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1-10—2013-10诊治的并筛选合格、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A组和B组。A组:骨水泥用量按照CT测定骨折椎上下椎体体积平均值的15%注入。B组:骨水泥用量按照常规用量即腰椎骨水泥注入量为6 ml;胸椎骨水泥注入量为4 ml。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6~30(9.9±1.2)个月。2组术后1周及6个月时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1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A组3例治疗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发生神经损伤,2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A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1例末次随访时发生邻近椎体骨折,2组均无肺栓塞发生,2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骨折椎体体积的15%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并发症少、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苟永胜李海波何小翠陈运庆车峥梁继鸣李蓉徐琳
关键词:骨水泥并发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不同手术部位皮肤切口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不同手术部位皮肤切口中的疗效观察,探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骨科不同手术部位皮肤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钉合组)和B组(缝合组),拆钉或拆线后平均随访6个月,分别对2种缝合方法的11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缝合方式在缝合速度,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与6个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在拆钉时比B组拆线时有较高的疼痛程度,但有更快的缝合速度;在骨科脊柱手术部位组内,A组(钉合)有更高的钉道炎性反应发生率。结论钉合技术相对于缝合技术在缝合骨科皮肤切口有更快的缝合速度及更好的美容效果,但在缝合骨科脊柱手术切口有较高的钉道炎性反应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将钉合技术应用于缝合骨科脊柱手术切口。
李海波苟永胜李蓉徐琳付柏林陈运庆伍星车峥
关键词:骨科切口
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
李蓉李海波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疗效护理
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评价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提供帮助.方法:2012年01月-2014年12月我院进行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共...
李海波苟永胜付柏林王勇车峥李蓉
关键词:撕脱骨折改良小切口
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脊柱手术切口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比较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脊柱手术切口中的疗效观察,探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骨科骨科脊柱皮肤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0例骨科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术中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丝线缝合切口。分别对两种缝合方法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炎性反应(红肿)、分泌物、坏死、过敏反应、术后3个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缝合速度,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9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缝合速度,钉(线)道炎性反应发生率,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在拆钉时比对照组拆线时有较高的疼痛程度;有较高的钉道炎性反应(表现为钉道红肿)发生率;但有更快的缝合速度;术后3个月随访,切口瘢痕'蜈蚣症'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4.00%;两组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炎性反应(红肿)、分泌物、坏死、过敏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钉合技术(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相对于缝合技术(常规丝线)在缝合骨科脊柱皮肤切口有更快的缝合速度及更好的美容效果,但有较高的钉道炎性反应(表现为钉道红肿)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将钉合技术应用于缝合骨科脊柱皮肤切口。
苟永胜李海波李蓉
关键词:骨科脊柱切口
68例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的体位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的体位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1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2例行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总结其护理措施及相关体会。结果:72例脊柱手术患者在行以...
李蓉李海波苟永胜胡静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不同骨水泥注射剂量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两种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共搜集筛选合格、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分配到A组...
苟永胜李海波何小翠陈运庆车峥梁继鸣李蓉徐琳
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价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提供帮助。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进行改良小切口治疗单纯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共48例,男性3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8.5岁;患者采用俯卧位,术中先扪及外侧腓骨头,于膝关节后正中偏内从腓骨头顶点平面向近端延长切口,约2~3cm,沿半腱肌与腓肠肌内侧缘之间用手指钝性分离进入,将胫动静脉、胫神经、小腿三头肌外侧头牵向外侧,小腿三头肌内侧头牵向内侧,将部分后方关节囊切开,显露出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处,将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块复位后用可吸收螺钉或锚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6~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并在3~6个月获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膝关节后正中偏内改良直型小切口入路简单,快捷,安全,创伤更小,恢复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李海波苟永胜付柏林王勇车峥李蓉
关键词:撕脱骨折改良小切口
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腕手踝足部手术切口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比较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腕手踝足部手术切口中的疗效观察,探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骨科腕手踝足部皮肤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0例骨科腕手踝足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术中采用1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丝线缝合切口。分别对2种缝合方法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炎性反应(红肿)、分泌物、坏死、过敏反应、术后3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缝合速度,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9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在缝合速度,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在拆钉时比对照组拆线时有较高的疼痛程度;但有更快的缝合速度;术后3月随访,切口瘢痕"蜈蚣症"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5.33%;2组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炎性反应(红肿)、分泌物、坏死、过敏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钉合技术(1次性皮肤缝合器)相对于缝合技术(常规丝线)在缝合骨科腕手踝足部皮肤切口有更快的缝合速度及更好的美容效果,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李蓉李海波苟永胜
关键词:骨科腕部踝部足部切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