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肖
- 作品数:14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椎病伴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 目的:总结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11月我科收治颈椎病293例中共有83例伴有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占37.3%,脊髓型颈椎病6...
- 方凯陈敬忠张东罗肖肖伟黄飞
-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
- 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步态特征和平衡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8
- 2020年
-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步态特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消炎、镇痛等常规保守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本体感觉训练,每日1次,每次练习25 min,每周训练6 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步态特征、平衡能力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膝关节平衡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步态参数比较(49.68±4.55 cm vs.48.26±3.65 cm、86.12±8.26 cm/s vs.85.57±9.12 cm/s、11.36%±4.62%vs.11.45%±5.14%、12.46±5.21 cm vs.12.62±4.65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长(57.28±5.12 cm vs.54.31±4.48 cm)、步速(105.31±10.24 cm/s vs.104.28±9.28 cm/s)及双支撑相(8.24%±3.59%vs.8.37%±3.6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步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40.0%,对照组愈显率为27.5%,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彭文洁罗肖张东陈英豪陈敬忠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步态特征
- 注射用骨肽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目的:分析注射用骨肽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的选取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随机性的分为碳酸钙组和骨肽组两组.其中碳酸钙组患者采取碳酸钙片口服治疗,而骨肽组中的患者采取骨肽注射治...
- 黄飞陈敬忠张东罗肖方凯肖伟
- 关键词:注射用骨肽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
- 经皮球囊扩充椎体成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充椎体成型术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2例无神经损伤的稳定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充椎体成型术治疗,术后随诊1年,比较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疼痛VAS评分及工作状态Denis评分的情况。结果术前32例患者的Cobb角为18.2°±3.1°,椎体前缘压缩比例为68.5%±7.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2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为8.31±1.23,工作状态Denis评分为4.02±0.71,术后各随诊时间点的VAS评分和Deni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稳定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来说,经皮球囊扩充椎体成型术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快恢复工作状态,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 罗肖陈敬忠张怀学
- 关键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 微创扩张通道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
- 目的:探讨微创扩张通道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腰椎滑脱疾病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创扩张通道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12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俯卧位,棘突旁...
- 张东陈敬忠罗肖方凯肖伟黄飞
- 关键词:腰椎滑脱微创内固定
- 前路钉-棒系统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6年
- 张巍巍张怀学余华伟苏鹏陈敬忠钟传山罗肖黄亮刘全
- 关键词:胸椎脊柱结核内固定器
-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脊髓功能影响情况研究被引量:25
- 2018年
-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2005年6月—2015年6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伤椎组77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跨伤椎组70例(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经伤椎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Cobb角大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SIA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是相对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不具有临床优势。
- 罗肖陈敬忠陈铖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神经功能短节段
- 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脱位的危险因素,为患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且有术后随访资料的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患者共247例为研究对象,对8个可能与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性别、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大小等因素在有脱位组与无脱位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62)、手术方式为后外侧入路(OR=3.478)、人工股骨头直径为22 mm(OR=2.558)可作为预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当股骨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mm(OR=0.635)时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建议术前、术中应将各危险因素纳入考虑并选择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
- 罗肖陈敬忠张怀学苏鹏
-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脱位
- 手术治疗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后路手术以及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钉棒枕颈融合联合复位技术治疗32例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先采用俯卧位,后路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恢复颈椎的序列,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改置仰卧位行前路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Frankel分级除6例A级者及3例D级者外,其余患者均有1-2级提高,其中9例达到E级。32例中有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29例获得6-32个月随访。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上颈椎骨折脱位,能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 张东陈敬忠罗肖
-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前后路脊髓损伤
- 老年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外周血PGC1α、sICAM-1的表达及对骨折恢复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老年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外周血核受体辅助激活因子(PGC1α)、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及对骨折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观察组,并依据骨折情况,分为A组(恢复较差,n=30)、B组(恢复较好,n=50),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病历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血清PGC1α、sICAM-1指标水平的差异性表达;影响老年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恢复的单因素;老年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影响骨折恢复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GC1α、sICAM-1指标水平与骨折恢复指标相关性因素分析;血清PGC1α、sICAM-1指标对骨折恢复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的PGC1α指标水平明显较低,且A组低于B组[(1.86±0.30)ng/mL vs.(2.85±0.40)ng/mL],sICAM-1指标水平明显较高,且A组高于B组[(196.26±30.26)ng/mL vs.(139.69±21.2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骨折恢复效果的单因素分析中,结果提示,年龄、手术时间、骨质疏松、口服维生素、骨密度、血清PGC1α、血清sICAM-1为影响骨折恢复的单因素(P<0.05),性别、是否合并慢性病等因素未对骨折恢复造成显著影响(P>0.05)。纳入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骨质疏松、骨密度、PGC1α、sICAM-1为影响骨折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口服维生素D为骨折术后恢复的保护因素(P=0.031)。老年膝关节骨折患者PGC1α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52,P<0.001),与骨质疏松及年龄呈负相关(r=-0.49,P<0.001;r=-0.51,P<0.001),sICAM-1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45,P<0.001),与骨质疏松及年龄呈正相关(r=0.53,P<0.001;r=0.47,P<0.001);PGC1α对骨折恢复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AUC值及95%CI分别为82.00%、83.33%、82.50%、89.13、73.53、0.699、0.601~0.756;sICAM-1对骨折恢复预测值分别为74.00%、83.33%、
- 王震罗肖黄东
- 关键词:膝关节骨折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