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建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脑梗死患者
  • 3篇急性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硬化斑块
  • 2篇原发性
  • 2篇癫痫
  • 2篇癫痫患者
  • 2篇疗效
  • 2篇脑出血
  • 2篇脑血
  • 2篇颈动脉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斑块
  • 2篇CT
  • 2篇出血
  • 1篇动脉斑块

机构

  • 12篇内江市第二人...
  • 2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吴建平
  • 4篇黄家俊
  • 1篇王卫
  • 1篇刘仲初
  • 1篇叶世金
  • 1篇袁华容
  • 1篇杜林
  • 1篇郑书东
  • 1篇汪永强

传媒

  • 2篇四川医学
  • 2篇西部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3
  • 1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0例原发性桥脑出血临床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30例经CT及MRI证实的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桥脑被盖部出血量相对小,预后较好;基底被盖部出血量大,波及范围广,预后极差;基底部出血介于二者之间。超出桥脑范围的出血死亡率亦高。结论:高血压是桥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血肿大小、部位及波及范围是影响桥脑出血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吴建平
关键词:原发性桥脑出血CT预后
事件相关电位 N400在新诊断特发性或隐源性青年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N400在评价新诊断特发性或隐源性青年癫痫患者在早期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9年3月新诊断特发性或隐源性青年癫痫患者23例作为癫痫组,以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详细记录癫痫病史并长程脑电图监测,两组均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Moca量表评分、瑞文测验-联合型(IQ分),以排除临床已存在认知功能的癫痫患者;采用中文正常语句结尾关键词语义匹配与非匹配的模式对癫痫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N400检测,分析对比两组之间N400潜伏时间及波幅变化。结果癫痫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潜伏时间较正常组延长(P<0.05),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事件相关电位N400可以为作评价癫痫患者早期的脑功能损害的电生理证据之一。
黄家俊熊艳吴建平罗华
关键词:癫痫事件相关电位N40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在颈动脉斑块(CAS)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根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不稳定斑块组64例,观察在脑梗死急性期(2d)及恢复期(15d)血清中IL-18、ICAM1、MMP-9、Lp-PLA、hsCRP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无CAS组、稳定CAS组、不稳定CAS组中血清hsCRP、IL-18、ICAM1、MMP-9、Lp-PLA2水平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不稳定斑块组的各炎性因子水平仍高于其他2组(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ICAM1、MMP-9血清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IL-18、ICAM1、MMP-9、Lp-PLA2与颈动脉粥样斑稳定性有明显相关性,同时在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因子hsCRP、IL-18、Lp-PLA2可能参与的炎性作用较ICAM1、MMP-9更为明显。
黄家俊杜林汪永强王卫吴建平
关键词:炎性因子颈动脉硬化斑块急性脑梗死
不同时机使用甘露醇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扩大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使用甘露醇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扩大及疗效的影响,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四川省某医院治疗的11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于入院6h内使用甘露醇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于6h后使用甘露醇降压治疗。入院及治疗48h时进行头颅CT检查,比较2组患者脑血肿扩大情况。比较2组患者常规治疗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脑血肿扩大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采用甘露醇降压治疗能防止脑血肿扩大、减轻脑水肿,但过早使用可能增加脑血肿体积,降低临床疗效,因此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时机。
王红梅吴建平谭华
关键词:甘露醇脑出血脑水肿疗效
血清同型半胱氨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方法应用日本Hitachi760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78例(男42例,女36例)脑梗死患者和76例(男40例,女36例)正常健康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7.3±6.8)umol/L,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9.5±3.6)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
李传达汤雪彪吴建平
关键词:中风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中医病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2例分析与讨论
2000年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AE)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CT、MRI的关系。方法 :对 32例经临床及CT、MRI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多有高血压病史和 /或反复卒中史 ,脑CT、MRI有不同程度的白质软化灶及侧脑室扩大。结论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长期作用是导致SAE的主要原因。指出对SAE的诊断 ,应强调存在智能障碍 ,而不应过分强调痴呆。
吴建平叶世金黄兴清
关键词: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因发病机理
血清L-Arg,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究血清L-精氨酸(L-Arg)、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随访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53例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研究对象rt-PA静脉溶栓后24h内血清中L-Arg,ADMA的水平;在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24 h内及治疗5天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评,比较患者2个时间点NIHSS评分差(△NIHSS分);Pearson法分析L-Arg与ADMA水平、△NIHSS水平的相关性;采用COX法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L-Arg水平、△NIHSS评分较低(P<0.05),血清ADMA水平较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L-Arg与ADMA水平呈负相关(r=-0.758,P<0.05);与△NIHSS正相关(r=0.668,P<0.05),ADMA水平与△NIHSS呈负相关(r=-0.674,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低水平L-Arg、高水平ADMA、低△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可能与血清L-Arg,ADMA水平相关,L-Arg水平降低、ADMA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发生。
袁华容吴建平黄家俊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L-精氨酸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 6 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32例、对照组 2 8例进行对照研究 ,两组均经过相同的神经内科治疗 ,康复组早期予以Bobath(神经生理学疗法 )和运动再学习方法康复治疗 ,治疗开始及 1个月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 ,运动功能 (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rlndex(BI)、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分。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末次 4项积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早期康复可使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刘仲初吴建平郑书东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生活质量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对照组为25.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TG升高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吴建平
关键词:脑梗死血脂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小脑梗死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小脑梗死较少见,其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CT、MRI的应用,使该病的检出率与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现将我院自2004~2008年经CT、MRI证实小脑梗死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吴建平
关键词:小脑梗死诊断正确率MRI检出率C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