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蔚

作品数:7 被引量:12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行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流动人口
  • 2篇居住
  • 2篇居住空间
  • 2篇类型学
  • 2篇公共性
  • 2篇城市
  • 2篇城市化
  • 1篇代数
  • 1篇幸福感
  • 1篇幸福感研究
  • 1篇演进
  • 1篇移民
  • 1篇移民研究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管理创新
  • 1篇社会适应
  • 1篇社区参与
  • 1篇身份建构
  • 1篇生活故事

机构

  • 6篇上海行政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共上海市委...

作者

  • 7篇李蔚
  • 3篇刘能
  • 1篇何海兵

传媒

  • 2篇上海行政学院...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中国社会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被引量:3
2015年
与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场域与这两个得到相对较多关注的议题相比,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之获得和建构这一主题具有新意。我们可用"空间情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将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获得并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过程,分解为七个亚类的空间获得模式,它们分别是主流模式的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以及辅助模式中的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对此进行理论阐释,可勾勒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的结合,塑造了流动人口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事实。
李蔚刘能
关键词:城市化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类型学
公共性:概念辨析、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公共性是指涉社会团结和秩序的基本论题,作为一个过程性概念,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制度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实践方式。通过阐述公共性概念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试图在中西比较的维度下解答“何谓公共性”这一问题。进而在中日比较的维度下梳理现代化转型时期公共性结构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为构建现代中国公共性发展的研究框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发现,欧美世界形成了以“公-私”二元对立关系为前提,并与公权力相对抗的公共性;以中日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则形成了以“官”作为承载主体的行政权威型公共性;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日本通过发展社会组织重新构建中间团体来回应“官”以外的公共性诉求;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制度情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丰富实践为现代中国公共性构建提供了基层实践逻辑。
李蔚
关键词:公共性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逻辑及其应用被引量:76
2015年
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QCA)是一种以案例研究为取向的研究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对多案例比较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能系统地分析中小样本数据。它有助于加深研究者对案例的系统化理解,能帮助研究者在理论与经验之间进行对话。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技术,QCA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重视,但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界对QCA的介绍和应用还比较少。本文介绍了采用布尔代数算法的QCA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程序;说明了QCA方法论的发展及其应用情况;梳理了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中QCA的使用现状并简要分析了其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李蔚何海兵
关键词:布尔代数集合论
何谓公共性,社区公共性何以可能?被引量:32
2015年
社区公共性的存在是基层社会内在秩序的基础性支撑,也是社区多元合作治理的重要保障。公共性的生长和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参与的过程,因此,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培育需要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社区居民、政府、社区组织等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本研究试图建构一个社区公共性培育的逻辑架构,探索一种以个人实践为前提的可操作的公共性,寻找能够兼顾"私利"与"公"的有效途径,拓展能使每一位社区居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的公共性空间,使社区更好地承载起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能。
李蔚
关键词:社区参与
外来流动人口的身份建构被引量:4
2015年
以聚居在沙村的外来流动人口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从空间视角出发,认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外来租户)与本地居民(本地租房户)在共居空间内的持续互动,使得这一"聚居—混居"的空间格局,成为外来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基石。在与本地房东混居的过程中,沙村流动人口的集体身份,也通过两者间的日常互动交往,通过各自的话语体系,得到了再建构,经历了一个由"外来人"向"客居人"转变的符号转型过程。
李蔚刘能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
飘摇的青春:在日中国“新”技术移民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被引量:6
2015年
本文以流动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中国"新"技术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与移民经历相关的生活故事,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移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索性研究。我们从访谈数据中抽象出被解释变量:主观幸福感;解释变量:职业前景、婚姻状况、国内社会网络以及日本社会网络。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拥有较强的国内社会网络及日本社会网络都是解释移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特殊的移民群体里,婚姻状况也是另一个决定中国"新"技术移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还发现,掌握较多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中国"新"技术移民的这种跨国界流动行为体现出更多的"过客"属性,而非"移民"属性。
李蔚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生活故事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
本文首先论证了空间情境化的方法论策略,以及居住空间实践这一主题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研究来说,具有填补空缺的重要价值.其次,本文对一条重要的时间线索进行了追溯,试图建构起一个关于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模型:...
李蔚刘能
关键词: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城市化进程类型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