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全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折
  • 3篇远端
  • 2篇腰椎
  • 2篇桡骨远端
  • 2篇桡骨远端不稳...
  • 2篇外固定
  • 2篇外固定架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治疗
  • 2篇内固定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架
  • 2篇固定术
  • 2篇关节
  • 2篇不稳定骨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假性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毒品

机构

  • 11篇广安市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周全
  • 6篇胡兆洋
  • 6篇邓长青
  • 6篇邓成勇
  • 3篇邓章云
  • 3篇胡波
  • 2篇冉学军
  • 2篇蒲川成
  • 2篇张大刚
  • 1篇游红林
  • 1篇盛伟超
  • 1篇王显林
  • 1篇王超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现代医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医学报
  • 1篇骨科
  • 1篇中华医学会手...
  • 1篇第六届西部骨...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肢血管损伤37例治疗分析
四肢血管损伤比较常见,在很早就有大量报道,这类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时修复损失是提高成功率,降低截肢率的关键。本文37例:男:29例,女孩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2岁,完全断裂26例,部分断裂5例,捻挫伤...
邓长青周全胡兆洋邓成勇
关键词:血管损伤显微外科治疗减张截肢
文献传递
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胡兆洋邓长青周全邓章云胡波邓成勇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08年12月采用PFN治疗的3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71~89岁,平均(77.5±5.5)岁。按Evans分型:Ⅲ型18例,Ⅳ型10例,V型5例,观察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80min,平均(68.7±5.2)min。术中出血量为160~350ml,平均(210±14.5)ml。术后随访12~15个月,平均(13.3±5.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6~40周,平均(23.9±3.5)周。按Sander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27例,良6例。结论 PFN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内固定可靠,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不稳定类型的,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
周全张大刚胡兆洋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架治疗的效果,以提高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8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其中19例应用克氏针固定,4例因骨缺损较严重同时植骨。结果:平均随访10.11个月,按改良Mcbride...
胡兆洋邓长青周全邓章云胡波邓成勇
关键词: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外固定架骨折
文献传递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2009年
目的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施行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2例(45髋),全部得到随访,临床资料完整,平均随访(34.1±1.2)个月,对假体生存率、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39例(42髋),平均随访(31.5±1.6)个月,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假体生存率为97.7%,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髋关节评分比术前平均(48±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0±8)分(56~100分),仅1髋股骨头坏死为轻度疼痛,其余44髋均为轻微疼痛或无疼痛。2例为中度跛行,10例为轻度跛行,30例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无一例出现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级。结论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效果良好。
周全邓长青盛伟超邓成勇冉学军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混合型人工关节
小针刀松解疗法治疗跟骨骨质增生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小针刀松解疗法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跟骨骨质增生患者122例,患足136足,所有患足均行小针刀松解疗法1~3次。结果:1次治疗的痊愈率为79.4%,有效率为94.8%;2次治疗的痊愈率为86.0%,有效率为96.3%;3次治疗的有效率为100.0%。结论:小针刀松解疗法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疗效显著。
邓成勇周全
关键词:跟骨骨质增生小针刀松解术痹证
注射毒品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06年
总结9例吸毒者反复经股动脉注射毒品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股动脉损伤直接修补4例、血管移植修复3例和直接结扎2例,8例成功重建下肢血循环,1例截肢,为此构想一种更理想的术式。
冉学军邓长青胡兆洋周全王显林邓章云胡波蒲川成
关键词:股动脉动脉瘤毒品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2-11-2014-2间诊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70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椎管扩大减压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减压植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均给予2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所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得分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9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为11.43%,对照组为11.4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其病症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周全胡兆洋张大刚游红林王超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椎管螺钉内固定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腔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膝关节康复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腔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膝关节康复的影响。方法:8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共97个患膝),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膝康复前关节腔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康复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关节活动范围(ROM),计算康复治疗前后ROM变化率;按照膝关节评分标准(AKS)进行膝关节临床表现和功能评分,计算康复治疗前后AKS评分变化率。结果:康复治疗前ROM与AK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中、差组的患者康复治疗前关节腔液中IL-6与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腔液中IL-6、TNF-α水平与康复的等级、康复治疗前后ROM变化率、AKS评分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关节腔液中IL-6、TNF-α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潜在相关,IL-6、TNF-α表达水平与康复治疗效果负相关。
周全
关键词:膝关节周围骨折炎性细胞因子康复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3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术中采取跨伤椎固定技术或经伤椎固定技术固定骨折,其中经伤椎体固定组54例,跨伤椎固定组44例。比较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术前伤椎后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周VAS评分、术后1年伤椎后凸角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均可以减少VAS评分(P〈0.05),同时减少伤椎后凸角度(P〈0.05)。跨伤椎固定组与经伤椎固定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周2个时间点的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伤椎后凸角、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中失血低于经伤椎固定组(P〉0.05),但内固定断裂风险高于经伤椎固定组(P〈0.05)。结论: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固定胸腰椎骨折均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维持伤椎矫正度,但经伤椎固定技术的术后内固定失败率更低。
周全周礼安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