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盾

作品数:129 被引量:564H指数:13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艺术
  • 27篇文学
  • 12篇文化科学
  • 8篇哲学宗教
  • 8篇历史地理
  • 4篇社会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7篇音乐
  • 15篇文学
  • 11篇音乐文献
  • 9篇音乐史
  • 9篇中国音乐
  • 9篇文化
  • 9篇乐史
  • 9篇国音
  • 8篇音乐研究
  • 6篇丝绸之路
  • 5篇学史
  • 5篇艺术
  • 5篇神话
  • 5篇唐代
  • 5篇文献学
  • 5篇汉文
  • 4篇学术
  • 4篇仪式
  • 4篇上古
  • 4篇乐府

机构

  • 68篇温州大学
  • 19篇四川师范大学
  • 17篇中国音乐学院
  • 13篇上海师范大学
  • 13篇扬州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上海音乐学院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台湾淡江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全南大学
  • 1篇索邦大学

作者

  • 108篇王小盾
  • 4篇李晓龙
  • 2篇金溪
  • 2篇伍三土
  • 2篇金溪
  • 1篇张长彬
  • 1篇叶昶
  • 1篇余作胜
  • 1篇王福利
  • 1篇陈良运
  • 1篇曹柯平
  • 1篇李昌集
  • 1篇沈德康
  • 1篇任子田
  • 1篇马银琴
  • 1篇戴登云
  • 1篇王皓

传媒

  • 14篇中国音乐学
  • 9篇音乐研究
  • 8篇中国社会科学
  • 8篇音乐文化研究
  • 6篇音乐艺术(上...
  • 5篇文艺研究
  • 5篇文学评论
  • 5篇中国音乐
  • 5篇中华文史论丛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文学遗产
  • 3篇黄钟(武汉音...
  • 3篇中国文化
  • 2篇中华文化论坛
  • 2篇文史知识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7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9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2
  • 3篇2001
1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世界的中亚音乐研究:中国关系篇被引量:4
2016年
“丝绸之路”是一个关于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词语,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指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指以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循天山南北两条路线,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达大秦(今黑海南)的道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兼包海上丝绸之路。
王小盾金溪
关键词:音乐研究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从《乐家录》看丝绸之路东线的“船乐”被引量:3
2017年
船乐渊源于古代印度和中国。它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东亚,表现出五种形态:其一是作为平安时期日本贵族和神社寺院之乐舞的形态,在池亭泉苑或河川等处配合礼仪庆典举行,使用有鹢首的豪华游船;其二是作为日本大型寺院供养节目的形态,多见于天皇、贵人行幸入御之时以及迎众僧之时,具有强烈的仪式性;其三、其四是朝鲜乐书《教坊歌谣》(成书于1872年)所记的形态,或作为兵房吹打乐单支乐曲,或作为兵房吹打乐同歌舞妓乐的结合,用于皇室的进馔仪和进宴仪;其五是作为女妓歌舞的形态,见于1829年以来用于朝鲜王宫的《进馔仪轨》。本文重点考察日本乐书《乐家录》所记录的第二种形态,论述了《安乐盐》《放鹰乐》《鸟向乐》《武德乐》《万岁乐》《苏芳菲》《贺王恩》《海清乐》《千秋乐》《壹金乐》《涩河鸟》《庆云乐》等船乐12曲的文化内涵及其同中国音乐、西域音乐的关联。
王小盾崔静
关键词:丝绸之路
造物:建构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话语体系
2024年
“文化”由于所含内容非常丰富,故研究者把它归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本文采用属性判断之法来看文化,即把“文化”定义为人与大自然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的关系形态,亦即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由此,“造物”这个词就成为可与“文化”相对应的重要词语。因为“造物”是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工具是人类所造的最初物品;工具形态可以概括为造物形态;造物形态是每一种文化的精髓;通过人造器物可以透析人类的思维方式。
王小盾金溪
关键词:话语体系造物重要词语思维方式相互作用
乱世《英》《茎》--论五代十国的音乐著述(下)
2023年
二、文献史背景:五代时期的书籍活动为什么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还会产生以上26部音乐典籍呢?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要考察五代十国音乐学的两个背景:一是文献史的背景,二是音乐史的背景。因为所谓音乐著述,从形式看,它是文献学实践;从内容看,它是音乐学实践。
王小盾袁梦
关键词:五代十国图书史音乐史
中国多声音乐的早期历程被引量:5
2022年
多声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必然现象,因为人是在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和使用声音的,而大自然中并无纯粹的单声。从现有资料看,古代中国人的多声观念,是通过模仿风声和鸟声,进行"大混唱"而建立起来的。按《淮南子》的说法,这是"风"的时期。其后为适应农业文明的发展,早期中国音乐又经历了"律""音""乐"三个时期,亦即(一)用律器测量不同月节阴阳之声的消长而创制十二律的时期;(二)据律音来制曲,并通过独唱发展单声音乐,创制"五音"的时期;(三)把音乐和祭祀礼仪结合起来,建立"合声""合吹""大合乐"等多声形态的时期。《管子》所谓"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可以理解为对"风""律""音""乐"四者之递进关系的概括。中国音乐理论强调与大自然相协调,而主张避免过激、过强;重视天文历法,而忽略艺术提高;关注音之间的神秘关系,主要表达音高上的配合,而不是声部的配合——这些特质,正是以上四种形态相综合的产物。从个案方面看,早期中国音乐有三个典型:以"和"为核心的音乐理论,以笙为代表的多声乐器,以"相和"为通行方式的民间集体歌唱。这三者不仅说明多声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存在,中国音乐思想以多声思维为底色,而且说明文化功能和雅、俗关系是理解中国音乐史的关键。
王小盾
关键词:多声音乐
楚宗庙壁画鸱龟曳衔图——兼论上古时代的太阳崇拜和生命崇拜被引量:12
1993年
一引言按照汉代人王逸的说法,《天问》这部奇伟的作品,是屈原在他被放逐之时,“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而创作出来的。这一解释可以证诸《吕氏春秋·谕大》所引的《商书》,以及汉代人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
王小盾叶昶
关键词:汉代人上古时代《天问》
东亚俗文学的共通性被引量:4
2015年
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学,就其同汉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体制文学或文言文学,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俗文学或语体文学。后者既包括对汉语白话文学的记录,也包括用汉字及其变体记录的域外口语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曾经采用快速移植的方式进入域外,其代表品种就是在日本、越南、朝鲜半岛流传的敦煌文学。不过,域外俗文学主体是采用慢速受容方式建立起来的派生汉字文学,亦即用汉字变体记录的口语文学,比如日本的假名文学、越南的喃文文学、朝鲜半岛的乡札文学和谚文文学。这些文学既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又有深刻的共通性。它们的初始品种都是同仪式相关的歌谣;它们最初以皇室为中心流传;它们的作者是喜爱口头文学的文化人;它们的传播者具有"文言—白话"、"白话汉字—派生汉字"的双语能力;它们的文字同时用于记录乡村习俗以及非主流的知识;它们有反体制倾向,注重描写女性生活和下层人的命运;它们在艺术趣味上追求尖利与诙谐;它们重视交流、提高并有自己的典范作品;它们跨越国界建立了专属的传播渠道,进而构造了一个彼此互通的知识世界。这些事实证明了古代东亚俗文学共同体的存在。
王小盾
关键词:雅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
论神话对于历史的象征性表达——读羌族神话《燃比娃取火》被引量:4
2015年
《燃比娃取火》是藏缅语民族火起源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它通过燃比娃向其父火神蒙格西取火的三次经历,既反映了先民用人的出生来解释火的生成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先民从畏惧火、偶然利用天然火到积极利用天然火并最终发明人工取火法的用火历程。神话通常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历史,《燃比娃取火》集中体现了神话的这一特质。
王小盾沈德康
关键词:神话
从《魏名臣奏议》看魏晋文学的新变被引量:3
2014年
《魏名臣奏议》是第一部按"采擿孔翠,芟剪繁芜"方式编纂的中国文学总集。从文学史角度看,它的编纂有三方面意义:(一)反映了当时人对奏、议、表、疏等朝政文体的重视;(二)标志着奏议文和论说文走上专业化和艺术化的道路;(三)开创了南朝总集编纂和文笔之辨的先声。这对应于魏晋文学的三个特点:其一,在魏代人看来,奏、议、表、疏等文体属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英才所擅。它们与作为清谈产物的论说文同是魏晋谈论高潮的反映。其二,受汉以来重视文辞之风尚的影响,散文体作品在魏代表现出明显的骈化倾向。其三,汉魏六朝文章辨体观念经历了"言笔之辨"(主张"文以足言")、"文笔之辨"和文笔并重三个发展阶段。《魏名臣奏议》是"文以足言"阶段文体运动的产物。它与代表"文笔之辨"时期的《文章流别集》与文笔并重时期的《文选》构成"正—反—合"的关系。
任子田王小盾
关键词:关键词论说文
关于中亚的丝路音乐研究:基础资料篇(上)被引量:2
2019年
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是中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入展示中亚民族关系的历史底层,因而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中国的中亚音乐研究有三大主题:一是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二是新疆各民族音乐研究,三是敦煌音乐研究。近七十年来,中亚音乐研究在这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其中的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注重考察音乐交流的阶段性和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建立起综合使用考古学、图像学、民族学方法的乐器学分支;其中的新疆区域音乐中的木卡姆研究则注意将活态材料与汉文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并在广阔背景中认识包括维吾尔族木卡姆在内的世界木卡姆现象,表现了较鲜明的学术特点。接下来的中亚音乐文化研究应在全面而丰富的资料基础之上继续推进。其一利用国内外文献编成《中亚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目录》;其二采用“综述、综合、分类”三步走的方式编写《中亚音乐文化研究史料导论》,用为培养新人的教材;其三逐步编成《中亚音乐文化研究资料汇编》,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细致处理文献(包括文书和乐谱)、文物(包括载于文物的图像)、遗存(田野音乐记录)等三类史料,其意义则是支撑起比“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更广大、更深远的学术版图。
孙可臻王小盾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