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肿瘤
  • 7篇细胞
  • 5篇腺肿瘤
  • 5篇临床病理
  • 5篇病理
  • 4篇乳腺
  • 4篇乳腺肿
  • 4篇乳腺肿瘤
  • 4篇免疫
  • 4篇病例
  • 4篇病例报道
  • 3篇乳腺癌
  • 3篇组织化学
  • 3篇腺癌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基底
  • 3篇基底细胞
  • 3篇病理特征

机构

  • 7篇北京市顺义区...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潘慧
  • 11篇刘莉萍
  • 6篇郝金燕
  • 6篇王晨
  • 5篇魏亚
  • 4篇戚晓东
  • 4篇白君
  • 3篇李维
  • 3篇赵建民
  • 2篇司廷臣
  • 2篇李杰
  • 2篇周慧颖
  • 2篇王晓宇
  • 2篇刘文悦
  • 2篇苏馨
  • 1篇张文桐
  • 1篇刘井达
  • 1篇田光磊
  • 1篇李大村
  • 1篇刘立新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1例
2017年
患者,66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加重4个月来我院就诊。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以后逐渐出现排尿迟缓、尿等待、尿线变细、射程变短、尿滴沥、尿不尽、无尿痛及肉眼血尿,未诊治。4个月前排尿困难加重,外院查TPSA、FPSA均正常,查尿动力,检查后尿道有血液溢出,不能自主排尿。
郝金燕刘莉萍潘慧王晨赵建民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基底细胞病例报道
回盲部原发鳞状细胞癌1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男性,9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大便半个月2~3次/天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中下腹可触及一包块,大小5cm×4cm,质硬,压痛,界不清,活动欠佳,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麦征及墨菲征均阴性,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超声提示右下腹肿物,腹部CT提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郝金燕刘莉萍潘慧王晨刘文悦赵建民王晓宇
关键词:鳞状细胞肿瘤回盲部病例报道
卵巢腺瘤样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被引量:2
2018年
患者女性,51岁。绝经7年。1年前因下腹隐痛外院超声发现盆腔肿物,直径5 cm,诊断为卵巢囊肿。予口服药抗炎治疗腹痛缓解。之后定期复查超声。无明显腰酸腹痛,无阴道分泌物增多,无尿频及排尿困难等不适。半月前我院再次复查,B超提示左附件区可见大小5. 1 cm×4. 9 cm×3. 4cm无回声,内见分隔,考虑左附件区囊肿。
郝金燕刘莉萍潘慧王晨苏馨白燕
关键词:卵巢腺瘤样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例报道
先天性巨指(趾)症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研究先天性巨指(趾)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手术的12例先天性巨指(趾)症患者分为单纯巨指、单纯巨趾、巨指并指、巨趾并趾4组,对患者的病变组织和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将4组检测到的突变基因进行交集,对交集结果进行Phenolyzer分析,筛选巨指(趾)症的致病基因,并对外显子测序结果进一步行Sanger测序验证,明确先天性巨指(趾)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对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信号通路进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以多指患儿脂肪细胞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目标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根据全外显子测序综合生物信息分析及Sanger验证结果,筛选出PIK3CA基因突变为巨指(趾)症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为10号外显子c.G1624A(p.E542K)、c.G1633A(p.E545K);21号外显子c.A3140G(p.H1047R)、c.G3145C(p.G1049R),其中c.G3145C(p.G1049R)位点是首次发现,病变组织的AKT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巨指的AKT蛋白表达较多指明显增强。结论PIK3CA基因突变所导致的PI3k-AKT信号通路过度表达是导致先天性巨指(趾)症的原因。
李建峰田光磊李大村潘慧张文桐刘井达赵亮李冬梅
关键词:手畸形足畸形PIK3CA基因
胸壁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1例
2017年
患者男性,31岁,1年前无意间发现前胸壁肿物,大小2cm×1cm,无痛,无其它伴随症状,未作特殊处理。近半年肿物明显增大,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体检:前胸壁可触及一肿物,大小4.5cm×4cm,表面局部皮肤稍红,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软,活动度欠佳,压痛。浅表肿物超声提示胸壁标记处皮下混合回声肿物(性质待查)。
郝金燕刘莉萍潘慧王晨赵建民苏馨
关键词:胸壁肿瘤胸腺瘤错构瘤病例报道
12例卵巢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卵巢、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alignant mullerian mixed tumor,M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诊断要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08-2013年12例经组织学诊断为卵巢、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病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其免疫表型,结合文献总结M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MMMT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9.6岁。肿瘤发生部位:子宫3例,单侧卵巢8例,双侧卵巢及宫颈管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及盆腔包块。组织学上包括癌和肉瘤,其中浆液性乳头状癌6例,鳞状细胞癌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软骨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混合软骨肉瘤1例。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癌成分CK阳性,肉瘤成分Vimentin阳性,其中平滑肌肉瘤h-caldesmon阳性,横纹肌肉瘤Desmin阳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CD10阳性,软骨肉瘤S-100阳性。治疗以手术+术后化疗为主。10例患者随访至2014年10月(2例失访),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7例于术后6~58个月复发,其余2例术后1~2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属于恶性上皮-间叶性肿瘤,发病率低,确诊依据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综合判断,临床预后差。
郝金燕邓晋芳刘莉萍刘文悦王晨潘慧李杰
关键词: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免疫组织化学卵巢子宫
对比观察特殊染色与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对特殊染色与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予以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50例行宫颈癌筛查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液基细胞学与巴氏涂片法检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为巴氏涂片法检查结果,观察组为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两组的阳性检出率、制片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制片满意率为9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为4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2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官颈癌Ⅱ-Ⅲ级符合率为23.77%(53/223),对照组为3.67%(4/10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颈癌进行筛查时,与巴氏涂片法相比,即特殊染色法,液基细胞学检查应用价值更高,不仅阳性检出率比较高,符合率也相对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制片满意率,在临床应用至值得推广。
潘慧
关键词:宫颈癌特殊染色液基细胞学
4例肾球旁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肾球旁细胞瘤(juxtaglomerular cell tumor,J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诊断要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12-2014年4例经组织学诊断为肾球旁细胞瘤的病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其免疫表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J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例中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44岁、27岁、30岁和70岁;4例均有高血压等症状,血清学检查肾素和醛固酮均增多;2例有低钾血症;2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病理巨检见4例肿瘤均位于肾实质内,肿瘤直径2-5 cm,均有纤维性包膜。镜检见肿瘤细胞呈巢、片状分布,瘤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细胞质呈嗜酸性颗粒状,部分区域见腺样或乳头状结构,间质内常见肥大细胞和透明变性的厚壁血管。1例部分区域见菊形团样结构,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侵犯肾盂及肾周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Syn均呈弥漫强阳性,3例CD34阳性,2例CK(管状上皮)和Actin阳性,2例S-100少许细胞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10%,SMA和CgA均阴性。4例患者术后随访1-24个月,血压和血钾均在正常范围,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球旁细胞瘤为罕见、具有特殊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大部分病例表现为良性生物学行为,个别病例可呈浸润性生长。
郝金燕刘莉萍王晨王晓宇潘慧周慧颖李杰
关键词:球旁细胞瘤肾肿瘤恶性潜能预后
免疫组化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的进展
2015年
随着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研究认为靶向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发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目前的临床研究认为,检测EGFR突变最为可靠的方法为DNA分子检测方法,但DNA分子检测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耗时较长,患者的经济压力大。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效弥补了DNA分子检测法的不足,可作为EGFR突变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免疫组织化学法的影响因素较多,染色方法、修复抗原液的选择以及评判标准等均可影响检测结果。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文献对免疫组化法的相关文献,探讨免疫组化法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的合理应用情况。
潘慧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法
乳腺癌中ErbB原癌基因家族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erbB-1、erbB-2、erbB-3、erbB-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对81例乳腺癌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其erbB-1、erbB-2、erbB-3、erbB-4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81例乳腺癌分别以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生存期为分组标准进行结果分析。erbB-2、3阳性表达在组织学分级、术后生存期和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组织学分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bB-1、4表达在上述4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bB-1、3、4与erbB-2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erbB-2、3与乳腺癌生长、增殖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性的预后指标;erbB-1、4在乳腺癌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同时检测erbB-1和erbB-4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莉萍潘慧魏亚刘立新戚晓东周惠颖
关键词:乳腺肿瘤原癌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