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运良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化疗
  • 1篇地佐辛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胰腺癌PAN...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预后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胃淋巴...
  • 1篇早癌
  • 1篇镇痛
  • 1篇中段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术
  • 1篇乳腺癌术前

机构

  • 7篇苏州大学
  • 2篇江苏国际旅行...

作者

  • 7篇王运良
  • 3篇李智
  • 3篇周进
  • 2篇支巧明
  • 2篇朱兴国
  • 2篇王斌
  • 2篇高凌
  • 2篇薛小峰
  • 1篇赵鑫
  • 1篇邹建伟
  • 1篇李德春
  • 1篇沈笑春
  • 1篇张子祥
  • 1篇李明明
  • 1篇沈健
  • 1篇张海涛
  • 1篇王飞
  • 1篇翟敏

传媒

  • 2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通过上皮一间充质转化促进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转移
2015年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是新发现的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在血管生成的成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GFL7的表达与胰腺癌分期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EGFL7对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转移的促进作用,探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否是该作用的重要机制。
王运良周进沈笑春李智赵鑫支巧明张子祥朱兴国孥穗春
关键词:PANC-1细胞表皮生长因子胰腺癌间充质结构域上皮
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中的镇痛效果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肝癌射频消融(RFA)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例行RFA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前肌注哌替啶75 mg。B组术前肌注地佐辛0.1 mg/kg,术中静脉泵入地佐辛0.5 mg/kg·h。比较两组的RFA完成情况、术中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28例、B组30例不间断完成RFA手术。术中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3.3±1.7 vs.5.9±1.4,P<0.05),术后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2.3±1.4 vs.4.6±1.3,P<0.05)。B组满意度评分(1分:非常好、2分:好、3分:一般、4分:不好)分别为8、13、7、1例,A组分别为3、10、12、5例,B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评分较好者的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7%vs.16.7%,P<0.05)。结论:采用地佐辛镇痛可以保障肝癌RFA手术的完成,其效果优于哌替啶。
王运良李智闫乐乐李明明沈健邹建伟
关键词:地佐辛哌替啶镇痛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
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治疗胃中段早癌
2016年
相对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治疗胃中段早期胃癌手术创伤小,可降低术后倾倒综合征、腹泻、体质量下降和胆石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消化液反流所致的胃炎、食管炎和远期残胃癌的发生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本文依据新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结合最新研究动态,就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的诞生背景、适应证、手术细节和要点及手术安全性进行综述。
周进王运良朱兴国李德春
关键词:胃肿瘤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和6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χ^2=35.088,P=0.000)、Musshoff分期(χ^2=29.930,P=0.000)、病理类型(χ^2=6.077,P=0.014)、IPI评分(χ^2=21.337,P=0.000)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usshoff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Ⅲ期(OR=11.994,95%CI:1.042-138.083,P=0.046)和Ⅳ期(OR=13.165,95%CI:1.476-117.417,P=0.021)患者的生存率比I期患者低。结论Musshoff分期是影响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治疗并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目前仍以化疗为首选治疗方式。
翟敏张海涛王运良王飞周小刚支巧明周进
关键词:淋巴瘤预后
晚期乳腺癌术前全身化疗和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术前全身化疗和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90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符合IIb、IIIa、IIIb的患者共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全身化疗组100例和介入治疗组100例。介入治疗组穿刺股动脉,送入5F单弯椎动脉导管到肿瘤供血主要动脉,将化疗药物表阿霉素(50 mg/m2)、环磷酰胺(450 mg/m2)、5-氟尿嘧啶(600 mg/m2)分别溶解于40 m L的无菌生理盐水中,通过5F单弯椎动脉导管注入。共进行3个疗程。全身化疗组化疗药物表阿霉素(50 mg/m2)、环磷酰胺(450 mg/m2)、5-氟尿嘧啶(600 mg/m2)加入100 m L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缓慢通过静脉滴注,共进行4个疗程。评价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1术前TNM分期。2化疗前和化疗后肿块大小变化(肿块在B超下最大长径乘以最大宽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术前IIb、IIIa、IIIb比例分别为34、50、26;36、5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化疗前肿块大小分别为(21.3±8.4)、(22.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化疗后肿块大小分别为(20.7±7.2)、(9.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介入治疗比全身化疗缩小肿瘤大小效果更好,不良反应两者无差异,为手术提供较好的条件。
金祯高凌王运良王斌薛小峰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全身化疗介入治疗
术中化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疗效
2014年
目的探讨术中化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集该院肿瘤内科及普外科2011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共计24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腹腔热灌注化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胃癌根治性手术。腹腔热灌注化疗组进行常规胃癌根治性手术的基础上,加上腹腔热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奥沙利铂。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行辅助化疗,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生化、术后并发症、每月复查CT,胃镜、肿瘤标志物。评价两组术后6月胃癌远处转移率,以及两组术后6月生存率。结果腹腔热灌注化疗组和对照组术后6月胃癌远处转移率及两组术后6月生存率分别为(15%、90%;3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1,P<0.05)。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配合手术治疗胃癌腹腔转移,能够减少术后胃癌远处转移率及提高术后6月生存率。
高凌王运良王斌薛小峰金祯
关键词:腹腔热灌注化疗胃癌腹腔转移
EGFL7在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是肿瘤介入治疗的关键问题和难点,相关机制至今仍未阐明。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7,EGFL7)是2003年发现的在物种间高度保守的基因,传统观点认为EGFL7特异性表达于内皮细胞,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EGFL7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研究报道渐多,似乎发挥关键作用,并有望成为对抗侵袭转移的新靶点。本文就EGFL7在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运良李智
关键词:血管生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