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欣玥

作品数:19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文学
  • 5篇小说
  • 2篇政治
  • 2篇声音
  • 2篇作家
  • 2篇话语
  • 2篇故事
  • 1篇代文
  • 1篇党员
  • 1篇地文
  • 1篇地文学
  • 1篇电影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短篇小说集
  • 1篇断想
  • 1篇新鲜感
  • 1篇续作
  • 1篇遗民
  • 1篇艺术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 15篇刘欣玥
  • 1篇陈晓明
  • 1篇丛治辰
  • 1篇何瑛
  • 1篇赵天成
  • 1篇宋嵩
  • 1篇徐刚

传媒

  • 2篇大家
  • 2篇当代文坛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创作与评论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扬子江(评论...
  • 1篇百家评论

年份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痛与爱的共同体——关于“新伤痕文学”的断想被引量:1
2018年
以“新伤痕文学”为标志,杨庆祥对于伤与痛的“发现”,不啻为一次及时、有力却也注定引起争议的文学动员。在迫切呼唤人文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洞察与有力阐释之前,这一社会/文学现象首先是对批评界沉寂日久的命名的想象力的挑战。与身体隐喻密切相关,“新伤痕文学”的内驱力往往始于一种对疼痛感的体认。通过解读孙频、蔡东和张悦然等青年作家的“新伤痕”文本表达痛感的方法,不难发现伤害在不同的个体、阶层、代际和族群之间叠加与贯通的事实,以及以“爱”为名的光明的、疗愈的、变革性的美学和精神潜力。如何跨出一己的困境,终结个人的脆弱,打通不同的创痛和伤痕,在整体性的时代关切中重建一种爱与痛的共同体叙事,重建真正的爱与真正的生活的秩序,正日益成为“新伤痕文学”的使命所系。
刘欣玥
关键词:共同体
“邓丽君热”文化研究:私人经验与现代听觉变革被引量:8
2018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港台流行音乐传入大陆的邓丽君歌曲走红,作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时出现的"听觉文化事件",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作为文化上的"噪音"与"他者",邓丽君对于声音秩序的挑战,以及对大陆听众情感与耳朵的启蒙效应,直接参与乃至推动了一场以"私人经验"为核心的"现代听觉变革"。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转轨时期,"邓丽君热"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当代中国本土经验中独特的"听觉现代性"。从"唱什么""怎么唱",再到"怎么听",邓丽君情歌引领的"爱情归来",不仅在音乐内容上为个人情感的表达争取了合法性,更以独特的"气声唱法"实现了生理感官层面的苏醒与解放。在传播媒介层面,与"邓丽君热"密不可分的录音机和磁带技术,则从聆听选择的自主化与到流动的私人听觉空间,召唤出新的聆听主体及其身份认同,深刻地改变了一代人的"耳朵"与"声音"的关系。
刘欣玥
关键词:情感表达
从“革命凯歌”到“改革新声”——“新时期”与王蒙小说中的声音政治被引量:3
2017年
一个穿军服的同志(当然,他也是党员!)大幅度地挥动着手臂,打着拍子教大家唱《国际歌》。过去,钟亦诚只是在苏联小说里,在对布尔什维克就义的场面的描写中看到过这首歌。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你要打铁就得趁热……这词句,这旋律,这千百个本身就是饥寒交迫的奴隶——一钱不值的罪人——趁热打铁的英雄的共产党员的合唱,才两句就使钟亦诚热血沸腾了。
刘欣玥赵天成
关键词:王蒙小说政治声音共产党员《国际歌》
细草微光,皆成诗味——从旧海棠的《下弦月》说起
2016年
时间在小说内外的流动从来都是不均质的,读旧海棠的小说,常让人顿生四下静谧,天光渐慢之感。故事往往并不多么复杂,但说故事的人,却像是存了心要将它一丝一缕地抽出来,再有一搭没一搭地缝合回去。在这拆解和缝合的过程中,许多琐碎被抖落出来,一些做了剪裁与机巧,一些做了遗落与留白,故事便慢慢生出细碎的诗意来——而说故事的人呢,仍是气定神闲的。奸弦月》中有一句话,用来形容旧海棠的写作再合适不过,如同祖孙俩的睡前故事一般:“有一搭没一搭的,仿佛故事就在那里跑不了,
刘欣玥
关键词:海棠诗味故事小说诗意
90年代的折返:厂区电影与“工人后代”的文化乡愁被引量:2
2017年
一.烟囱的倒塌 “那个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被时间关在无声无息的黑暗中,消失了。而我们依然在世界某处孤独行走,我对她的找寻,不知将会持续多久。时间很公平,经过时间,你所爱的人,所恨的人,全都成为过去。”电影《少年巴比伦》(2015)的最后一幕,董子健扮演的路小路坐在空旷无人的大礼堂里,
刘欣玥
关键词:文化乡愁电影后代大礼堂
曹文轩乡土美学的生成——围绕“油麻地”文学世界的考察被引量:1
2019年
1997年12月与1998年4月,曹文轩在相隔仅半年的时间内接连出版了两部具有浓郁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与《红瓦》,很快引发了文坛的热烈反响。曹文轩在这两部作品中前所未有地大量调动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回忆,分别讲述了小男孩桑桑与少年林冰在油麻地小学、油麻地中学的成长遭遇。
刘欣玥
关键词:文学世界美学乡土《草房子》
转型,或正名正义:“80后”文学创作与批评局限被引量:7
2019年
主持人语:在批评话语广泛关注较“80后”更为年轻一代的作家作品时,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使用“80后”这一代际批评装置去集中探讨已趋成熟的青年作家创作?一方面,随着青年作家写作时间的延展,他们以愈发饱满的文本形态捕捉同代人的复杂生活和切己的精神难题,并且形成了一种以对当下和历史的整体性的思考拓宽青春叙事的观照——这一时刻和变化,我们可以称之为“80后”作家的集体转型。而最年少的“80后”在今年已将近不惑,“智者不惑”“遇事能明辨不疑”,他们似乎等到了“正名正义”的重要时刻。
徐刚姜肖宋嵩行超于文舲刘欣玥
关键词:批评话语正义正名作家作品青年作家
“在最沉重的时刻飞起来”——关于萨冈短篇小说集《孤独的池塘》的讨论
2015年
陈晓明: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来讨论法国女作家萨冈的短篇小说集《孤独的池塘》,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每个故事都不长,所以作报告的同学选取了四篇她们认为比较有问题价值的作品《左眼皮》《孤独的池塘》《穿帆布鞋的死神》和《意大利的天空》进行集中讨论。
何瑛刘欣玥丛治辰陈晓明
关键词:短篇小说集小说情节漂泊者写作姿态讨论法
杨沫的“病”——续作问题与“十七年作家”的晚年心态被引量:3
2019年
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边界和方法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这项工作,是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前奏和铺垫。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兴起,逐渐成为一个相对成熟和高水平的学科方向,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古典文学化”。
刘欣玥
关键词:晚年心态续作中国现代文学文艺研究
“在场者”与“后来者”的对话——重读《创业史》与《生死疲劳》中的农业合作化书写
2015年
“想象中国的方法”是王德威先生的提法,但是对于当代作家来说,要讲述中国的故事,仅仅有叙事层面的“想象”是不够的。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对于现实的考察,都是用文学表现中国所不必可少的储备,对于表现宏阔历史篇幅的长篇小说尤其如此。如何表达中国这一现代民族国家不断更新的经验,与此同时公正地处理历史,不仅仅关乎作家个人的眼光与能力,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民族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述的智慧与自觉。近年来文坛涌现了不少反思共和国历史的长篇小说,大多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持讽刺、否定的姿态,渐渐形成一种常规性的意识形态,很难说没有概念化和新的固化之嫌。这与1980年代以来“告别革命”的主流思潮有关,在当代文学的谱系里,建构起与认同革命、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的十七年文学截然不同的叙述范式,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和柳青的《创业史》正是分别处于两个文学阵营之中的作品,农村题材是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刘欣玥
关键词:《生死疲劳》《创业史》农业合作化在场者现代民族国家重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