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 作品数:6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泉州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成对关联刺激理论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对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基于成对关联刺激理论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对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颅直流电组和联合刺激组,3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取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针刺治疗;经颅直流电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治疗;联合刺激组在行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同时针刺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疗。在首次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以及盆底肌电评估分析膀胱功能及盆底肌电电生理改变。结果:治疗后,3组盆底肌电快肌、综合肌、慢肌收缩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ICI-Q-SF评分明显降低、I-QOL评分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组间快肌纤维快速收缩波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肌纤维收缩波幅变化比较:联合刺激组较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肌纤维收缩波幅变化比较:联合刺激组较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刺激组ICI-Q-SF、I-QOL量表分值变化明显大于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比较,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盆底肌肉的耐力和协调性。
- 庄竞翔陈晓彤阮传亮黄梅林子涵曾丽蓉
- 关键词:卒中尿失禁排尿障碍
- 应用肌骨超声观察电子灸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观察电子灸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电子灸,取穴为廉泉、天突、天鼎和扶突,每次治疗30 min。两组均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行肌骨超声检测咽侧壁活动度,并观察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增加、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P<0.01,P<0.05)。观察组咽侧壁活动度增加幅度、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电子灸能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受损吞咽功能,重建正常吞咽过程。
- 阮传亮林子涵黄梅陈若蓝
- 关键词:环咽肌失弛缓症电子灸
- 苏稼夫老中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功能与电生理评价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苏稼夫老中医通咽利窍针法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及针刺加康复组,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电生理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加康复组更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治疗后洼田氏饮水及藤岛吞咽疗效评价均优于治疗前,并能提高吞咽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中位频率(MF)。结论:通咽利窍针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的,该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阮传亮苏稼夫庄垂加黄梅黄志强林海利
- 关键词:吞咽障碍针刺吞咽训练
- 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结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及视频吞...
- 阮传亮黄梅周文强杨冬岚王培霞林启元
-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环咽肌失弛缓穴位贴敷
- 苏稼夫温经通督外治方结合督脉铺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观察苏稼夫温经通督外治方结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膀胱功能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苏稼夫温经通督外治方结合督脉铺灸,每周2次,疗程8周。并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包括残余尿(RUV)、排尿期最大尿流率(Qmax)、充盈期膀胱压(Pve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排尿期膀胱最大容量(VMCC)。结果: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VMC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UV、Pve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Qmax、Pdet-max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及膀胱功能康复基础上,采用温经通督外治方结合督脉铺灸能有效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患者膀胱残余尿,降低膀胱压,提高膀胱最大容量,从而提高膀胱顺应性,改善膀胱功能。
- 阮传亮陈若蓝黄梅苏稼夫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中药外治
- 基于表面肌电图探讨腹部透灸法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1年
- 目的:观察腹部透灸法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肌力、耐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1例,脱落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腹部透灸,每次约50 min,每天1次。两组均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两组患者从坐到站、健侧迈步、患侧迈步双侧腹横肌、多裂肌的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MF),并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各个动作双侧腹横肌和多裂肌RMS值、M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观察组患侧腹横肌和多裂肌RMS值,双侧腹横肌和多裂肌M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PASS、BB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透灸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核心肌群的肌力、耐力,并能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
- 陈桂芬黄梅陈若蓝阮传亮
- 关键词:脑卒中腹部表面肌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