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波

作品数:10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疏松性
  • 3篇前路
  • 3篇椎体
  • 3篇疗效
  • 3篇颈前
  • 3篇颈前路
  • 3篇颈椎
  • 3篇颈椎病
  • 3篇骨折
  • 3篇骨质
  • 2篇压缩性
  • 2篇压缩性骨折
  • 2篇植入
  • 2篇植入物
  • 2篇手术
  • 2篇髓型
  • 2篇切迹
  • 2篇椎体压缩
  • 2篇椎体压缩性

机构

  • 10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遂宁市中心医...

作者

  • 10篇杨波
  • 10篇尹飚
  • 10篇章波
  • 10篇唐龙
  • 8篇王簕
  • 7篇丁强
  • 4篇杨富国
  • 2篇张志
  • 1篇方世兵
  • 1篇毛晓芬
  • 1篇娄爱菊
  • 1篇张亮
  • 1篇秦础强
  • 1篇陈涛
  • 1篇宋庭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年份

  • 3篇2015
  • 7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支撑固定效果近期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存在一些诸如吞咽困难、食管瘘等并发症。一种新型具备支撑、融合及固定功能的一体式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200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过程中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21节段)。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对患者疼痛改善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计算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参考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统计吞咽困难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通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椎间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估近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70-170 min,平均时间93.4 min;术中出血量20-260 mL,平均107.6 mL,住院时间4-9 d,平均5.3 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治疗后2 d、治疗后1个月及随访终末,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为95%(19/20)。2例患者治疗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1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行对症治疗,1例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1例治疗后2个月内消失。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随访终末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恢复,椎间融合率95%(19/2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提示颈前路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对颈前组织损伤小,可明显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支撑、固定及融合效果,能一定程度恢复椎间高度,治疗后并发症罕见,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尹飚唐龙章波王簕丁强张亮张志杨波
关键词:植入物颈椎病近期疗效
钛缆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效果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钛缆锁定钢板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的效果。方法对19例人工髋节置换术后发生Vancouver B1型PFF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钛缆锁定钢板手术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获12-30个月,平均(22.40±7.32)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感染、假体松动或下沉、内固定断裂,有1例出现螺钉松动。结论应用钛缆锁定钢板治疗Vancouver B1型PFF,效果可靠,可早期达到坚强内固定,疗效满意。
尹飚杨波丁强王簕唐龙章波
关键词: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钛缆锁定钢板
数字骨科学在微创治疗严重OVCF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学在微创治疗严重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1月一2013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33例胸腰椎严重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行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仿真手术。临床行单侧入路PVP或PKP治疗。手术前后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后缘高度,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症状明显缓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45.82±3.00分降至术后1周28.70±2.16分,VAS评分由术前8.46±0.97分降至术后1周2.56±1.23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胸腰椎X线片上椎体高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p<0.05)。两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但未见临床症状。结论:数字骨科学在微创治疗严重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手术中能提高穿刺的精确性与手术成功率。
唐龙杨波章波黎双庆杨逸禧尹飚王簕杨富国
关键词:数字骨科学脊柱微创三维重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介绍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的应用。方法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对6具尸体标本行经皮椎间孔、椎间盘穿刺定位(尸体试验)及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试验)。双侧穿刺,随机一侧使用自主研制的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辅助穿刺定位并设为试验组,另一侧采用常规徒手穿刺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定位时间、“C”型臂X线透视剂量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尸体试验试验组经皮椎间孔、椎间盘穿刺用时(9.42±1.33)min,对照组穿刺用时(13.59±1.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试验试验组经皮穿刺每椎体平均用时(23.55±6.03)min,对照组(29.86±8.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体试验试验组每次经椎间孔、椎间盘穿刺中X线透视剂量为(0.40±0.10)mSv,对照组为(0.65±0.1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试验试验组经皮穿刺每椎X线透视剂量为(1.04±0.37)mSv,对照组为(1.33±0.4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体试验试验组发生不良穿刺2次,对照组8次,临床试验均未发生不良穿刺;临床试验试验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62%,对照组为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脊柱三维定位器可个性化精确辅助经皮椎间孔、椎间盘穿刺定位,较传统徒手方法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医患双方的放射性损伤及穿刺并发症,增强手术安全性。
毛晓芬唐龙杨波方世兵尹飚王簕章波黎双庆杨富国杨逸禧
关键词:外科手术微创性脊柱外科器械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三种手术方法的初期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60
2015年
[目的]探讨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或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oplasty,PCL)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至少2年随访的8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37例行ACDF或ACCF的患者归入A组,将32例行PCL的患者纳入B组,其余13例行ACDF联合PCL的患者列为C组。比较分析A、B、C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JOA改善优良率、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A、B、C三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少于C组(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NDI及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A组的NDI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三组间无差异(P〉0.05)。截至术后2年,B组的NDI劣于A组(P〈0.05),而ROM则优于A组和C组(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此三种手术方法对治疗CSM均可获得良好的初期临床效果,前路手术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后路手术,而后路手术在颈椎活动度的丧失方面要优于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
章波唐龙杨波秦楚强黎双庆杨逸禧尹飚杨富国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9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9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12年1月,对连续住院的90岁以上老人胸腰椎OVCF 65例行PVP治疗,共计71个椎体,详细记录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止痛药使用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新发骨折情况等。结果 53例获得完整随访,12例因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等内科疾病死亡或失访。术后2小时、5天、1个月、半年及1年的疼痛VAS分别为中位数3.00(1~5)、2.00(0~4)、1.00(O~3)、1.00(0~3)及1.00(0~3),与术前VAS评分[8.00(5~1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止痛药使用评分术后2小时[1.00(0~2)]较术前[1.00(0~4)]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均为0,与术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活动能力评分术后5天[2.00(1~3)]较术前[4.00(2~4)]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为[2.00(1~3)],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截至末次随访时,lO例新发OVCF,新发骨折率为18.9%(10/53),其中邻近节段骨折7例,发生率13.2%(7/53)。结论 对于90岁以上老人的OVCF,PVP能显著缓解疼痛,明显改善活动能力,减少对止痛药物依赖,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章波杨波尹飚唐龙丁强秦础强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
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方便后期示踪该细胞,掌握转染的最佳感染复数(MOI)和产生较强荧光强度的时间,可为后期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动物模型体内的示踪奠定基础。目的:观察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找到稳定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消化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其置于含有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内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生长情况,消化离心重悬后进行计数,平均分成4组,每组细胞数5.0×105个,接种于24孔培养皿,空白组加入10μL的DMEM无血清培养基,剩余3组加入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进行转染,MOI分别为2,3,4,每组3个皿。结果与结论:分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5-7 d可长成单层,光镜下胞体为单层鹅卵石状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检测为阳性。转染后24 h可见绿色荧光,72 h荧光达到最强,细胞转染率与MOI值呈线性增长关系,至21 d时仍可见绿色荧光。转染后0,7,14,21 d,MOI=3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数量均与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不受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影响。提示慢病毒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效率高,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持续表达21 d,且标记后不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
丁强杨波王簕尹飚唐龙章波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慢病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骨骼肌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肌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IMH)的诊断价值,及其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5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IMH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35例;年龄11~59岁,平均33.6岁;病程2.5~15年,平均5.2年.3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行MRI检查.所有患者证实后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分型的情况,并采用IMH疗效评定标准对其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3例获得随访,时间7~49个月,平均28.4个月.手术时间(53~187)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70~350) ml,平均223.6ml;术后无伤口感染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35例(92.12%);MRI检查确诊13例(92.86%).术后Brown病理分型:毛细血管型20例,海绵状血管型22例,混合型12例.根据IMH疗效评价标准,优29例,良8例,不满意4例,差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对肌内血管瘤的确诊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手术治疗肌内血管瘤疗效好,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彻底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复发率低.
唐龙杨波尹飚王簕章波丁强
关键词:血管瘤外科手术
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分布及计数法的评价
2014年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骨代谢过程的不断认识,分析组织工程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已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目的:比较和评价常用的微小血管检测方法,明确各种方法的利弊,为研究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的分布和计数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分别用3种常用的血管评价法对SD大鼠膝关节周围微小动脉网进行分析对比,18只SD大鼠均分为免疫组化组、血管造影组、CT扫描重建组。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技术能观察到血管的分布范围,但是无法评价血管空间分布的整体情况。血管造影技术和CT检查则可以提供形象的血管空间分布图,但是CT检测时部分微小血管显示不清。免疫组化检出(26.50±3.02)条血管数明显多于血管造影(14.12±1.47)条和CT检测(9.00±1.79)条,其中CT检测组可检出的血管数最少。说明免疫组化和血管造影可以为微小血管提供微观和宏观的评价方法,从两个层面一起观察,更好的分析血管的情况,对微血管的评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王簕娄爱菊丁强杨波陈涛唐龙章波尹飚宋庭张志
关键词:植入物膝关节血管网微血管
颈前路两种内固定物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比较分析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Zero-p ACIF)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31例双节段CSM患者,其中Zero-P ACIF 17例(A组),传统钛板联合Cage 14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透视次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椎间融合率。[结果]A组随访10~28个月,平均23.1个月,B组随访8~25个月,平均19.9个月,两组随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吞咽困难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随访节点NDI指数及JOA评分与各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颈椎X线片见A组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B组有1个节段未见明显融合,融合率为96.43%,未见内固定物及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颈前路Zero-P ACIF及传统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CSM,近期临床疗效显著。Zero-P ACIF较传统钛板联合Cage具有术中出血更少、术中透视放射剂量更小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更低等优点。
唐龙杨波章波尹飚王簕丁强黎双庆杨逸禧杨富国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