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项明

作品数:63 被引量:37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8篇胃癌
  • 23篇肿瘤
  • 14篇腹腔
  • 11篇胃肿瘤
  • 10篇淋巴
  • 9篇细胞
  • 9篇淋巴结
  • 8篇切除
  • 7篇术后
  • 7篇切除术
  • 7篇腹腔镜
  • 6篇术前
  • 6篇病例
  • 5篇手术
  • 5篇疗效
  • 5篇腹膜
  • 4篇蛋白
  • 4篇血清
  • 4篇直肠
  • 4篇胃癌腹膜转移

机构

  • 61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市嘉定区...
  • 2篇上海铁路局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嘉定区...

作者

  • 63篇项明
  • 30篇燕敏
  • 29篇朱正纲
  • 26篇林言箴
  • 24篇陈军
  • 21篇陈明敏
  • 20篇严超
  • 14篇姚学新
  • 12篇王天翔
  • 12篇刘炳亚
  • 11篇朱上林
  • 11篇李琛
  • 10篇杨秋蒙
  • 10篇尹浩然
  • 8篇朱正伦
  • 8篇万亮
  • 5篇陈克敏
  • 5篇陈拥军
  • 4篇赵任
  • 4篇吴庆华

传媒

  • 21篇外科理论与实...
  • 6篇中华胃肠外科...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医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胃肠病学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肿瘤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癌症
  • 1篇外科
  • 1篇新消化病学杂...
  • 1篇中国药业
  • 1篇陕西肿瘤医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华国际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立替康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学治疗(化疗)的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汉族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化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和化疗后至Ⅲ度以上严重毒性时间(周);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胸腺嘧啶-腺嘌呤(TA)序列重复次数,统计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化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和至严重毒性时间的差异。结果:55例患者(83.3%)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6次重复,为纯合野生型(TA)6/(TA)6(UGT1A1*1/*1);11例患者(16.7%)基因型为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TA)6/(TA)7(UGT1A1*28/*1),未发现TA序列7次重复UGT1A1*28/*28的纯合突变。以上2组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26例和5例(47.3%比45.5%,P=1.0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5例和4例(9.1%比36.4%,P=0.036)。2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5.1±1.1)μmol/L和(20.8±5.1)μmol/L(P=0.09),至严重毒性时间2组分别为9周和3周(P=0.186)。结论:在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汉族患者中,UGT1A1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多态性(TA)6/(TA)7杂合状态可以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的风险,但不会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杨立学马韬张俊叶正宝项明朱正纲
关键词:伊立替康UGT1A1基因多态性
胃癌术后早期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原因及其诊治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原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收集2000年11月~2003年10月该院外科收治的并发于胃癌术后早期的SAP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97例胃癌手术患者中有9例在术后早期发生SAP,发生率为1.29%,其中姑息性手术后无SAP发生;D1-2根治术后发生SAP4例(0.80%);全胃切除术后发生SAP3例(5.66%);全胃联合脏器切除后发生SAP2例(13.33%),全胃切除与全胃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后SPA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D1-2术式后SPA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9例SAP中有7例在发病初期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死亡;未手术的2例均死亡。结论胃癌术后早期SAP的发生与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密切相关。由于该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故预后差。CT是早期诊断本病的可靠手段,而积极的清创引流手术则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明敏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李琛张俊姚学新杨秋蒙
关键词:胃癌重症胰腺炎CT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因素的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0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37例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早期胃癌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组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人中,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93.2%,显著优于淋巴结转移者:其中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8.9%;有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30%,(P<0.05)。血行转移是早期胃癌病人术后复发的主要类型。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术前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应重视早期胃癌病人的术后随访。
冯润华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预后
单中心分化型甲状腺癌全乳晕径路内镜手术学习曲线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估单中心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全乳晕径路内镜手术的近期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普外科开展的100例全乳晕径路内镜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例。按手术先后顺序将所有病例分为5组,A、B、C、D及E组各20例。比较各组在手术数据(包括各阶段和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甲状旁腺误切率、开放甲状腺手术中转率和术中并发症发生例数)及术后相关数据(包括术后住院时间、总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的差异,绘制并分析学习曲线。结果:所有入组病例均完成全乳晕径路内镜手术,无中转。比较各组总手术时间及各阶段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共发生术中并发症3例,多于其余各组(P=0.035)。A组发生术后皮瓣淤斑12例,多于其余各组(P<0.001)。多因素学习曲线函数分析表明,学习期例数为31例。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全乳晕径路内镜手术具有较长的学习曲线学习期,针对其特点行有效规范的操作是手术安全可行的保障。
吴庆华俞黎包皙婷孔雷刘鑫邱伟华项明项明
关键词: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肿瘤
多排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单中心大宗病例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多排CT(multidetector-rowCT,MD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1311例胃癌病人术前行MD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DCT检查对胃癌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5.3%.其中T1期为74-3%,T2-3期为42.9%,T4a期为85.6%,T4b期为81.9%。MDCT检查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3%、71_8%、81.2%、74.6%和78.6%;对胃癌远处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0.4%、98_3%、86.9%、95.5%和94.5%;对胃癌肝脏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4.1%、99.7%、83.3%、99.5%和99.2%:对胃癌腹膜转移的判断分别为54.5%、99.3%、87.1%、96.4%和96.0%;对胃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分别为76.3%、99.1%、84.1%、98.6%和97.8%。结论:MDCT检查对胃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胃癌腹膜转移的灵敏度相对偏低.对于腹膜转移概率较大的病人仍需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严超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陈明敏张欢刘炳亚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X线计算机肿瘤分期
2013年上海嘉定地区胃镜筛查胃癌漏诊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2013年间上海市嘉定地区5所医院共24 837例门诊行胃镜筛查患者的胃癌漏诊情况。方法:由经专业培训的内镜操作者对24 837例曾行胃镜筛查的患者再次施行胃镜检查,对可疑病灶行多块、多方向活检,其中经病理诊断胃癌或癌疑者,根据不同病灶施行外科手术或内镜切除术,切除标本行系列病理切片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1年内的病史,并查阅其以往的胃镜检查资料,确定是否符合胃癌漏诊标准;胃癌漏诊者分析其漏诊原因。结果:胃镜活检病理结果提示,24 837例患者中胃癌297例(1.2%),其中99例患者在嘉定地区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早期胃癌11例(11.1%),进展期胃癌87例(87.9%),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1.0%)。99例患者中,8例(8.1%)为前次胃镜筛查漏诊,其前期平均行胃癌相关胃镜检查3.5次,活检病理结果均为慢性胃炎或伴肠腺化生,与本次胃癌相关的临床就诊至明确诊断时间平均为12.5个月。8例漏诊患者在本次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中均证实为胃癌或癌疑,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4例,未见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3例,其中2例附近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结论:99例手术治疗的胃肿瘤患者中,属前期胃镜检查漏诊的患者为8例(8.1%),漏诊原因包括未发现明确的病灶、恶性溃疡及糜烂误判为良性疾病、活检病理无肿瘤依据等,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吴云林毛峻岭吴巍黄天生陆敏陈晓敏罗方秀陆亭伟袁晓琴李佑项明
关键词:内镜检查误诊
X线透视下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操作体会被引量:11
2007年
螺旋型鼻肠管是一种具有螺旋记忆性能,其远端可白行恢复螺旋状.进入胃内8~12h后,鼻肠管在胃蠕动作用下.自行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但临床上发现.由于急性重症胰腺炎、胃瘫等疾病本身就存在胃肠麻痹,鼻肠管自行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可能性较小.往往于24h后行X线摄片发现,鼻肠管卷曲缠绕于胃内。
裘佳培燕敏姚学新王晓彦李琛陈军项明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放射摄影术介入性鼻肠管
全乳晕径路内镜术式与开放甲状腺手术术后综合征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评估和分析甲状腺切除术后综合征在内镜术式与开放手术术后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03例患者,包括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例。年龄范围为20~66岁,男231例,女672例。按术式的不同分为全乳晕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组(162例)及开放甲状腺手术组(741例)。术中采取统一的手术操作原则,术后单日引流量少于20 ml则拔管出院。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2组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在5项甲状腺切除术后综合征相关指标及术后1年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评分情况。结果2组随访期均在1年以上,删失43例,删失率4.8%。剔除43例后2组人口统计学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切除术后综合征5项指标各阶段评分中位数为0~1,各指标评分随时间因素呈逐步降低表现(P=0.000)。在手术部位异样感及颈部活动不适感方面比较,术后1及3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即术后1及3个月内镜手术组手术部位异样感发生[54例(38.8%)及8例(5.8%)]高于开放手术组[153例(21.2%)及20例(2.8%)];而术后颈部活动不适感内镜手术组[14例(10.1%)及0例]低于开放组[(194例(26.9%)及53例(7.4%)]。在全身乏力、吞咽哽噎及发音感觉障碍比较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58)。结论甲状腺切除术后综合征在开放甲状腺手术及全乳晕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后均为较常见的症状。其在甲状腺术后早期尤为明显,至术后6个月显著降低。在手术部位异样感方面,术后早期开放术优于全乳晕径路内镜术,在颈部活动不适感方面则相反。
俞黎胡原包皙婷刘鑫施毅卿蒋奕玫项明吴庆华
关键词:内镜手术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伊立替康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8年
伊立替康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直肠癌、肺癌等实体瘤治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总生存期.但因其毒性较大(Ⅲ-Ⅳ度腹泻和粒细胞缺乏),应用受到限制。伊立替康毒性与其主要的药物代谢酶UGTIAI有关,而其酶活性高低又受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现就伊立替康的代谢、作用机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疗效、毒性关系进行综述。
杨立学项明朱正纲
关键词:伊立替康基因UGT结肠直肠肿瘤
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手术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手术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长期疗效。方法 1993年1月至2001年1月收冶的58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人,其中36例行经皮肝穿刺引流,22例经腹手术引流。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并随访1~3年,评价其疗效稳定性。结果 经皮肝穿刺治疗组病人在饮食、体温、血象恢复正常时间等方面优于经腹手术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手术组(P<0.05),且长期疗效稳定。结论 经皮肝穿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简便、安全、成功率高、长期疗效稳定,可作为大多数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项明万亮王天翔陈拥军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手术引流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