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认同危机”与白先勇的文学创作被引量:3
- 2006年
- “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白先勇的文学创作而言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关键词,在他那里,这一认同危机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是出国后“中国意识”的觉醒,一是少年时对旧世界的困惑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如果说后一种认同危机使得白先勇成为一个叛逆者、一个崇尚“民胞物与的同情与怜悯”的人性论者,并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的话,那么前一种危机又将他的目光引回“中国传统”本身,对于他的人生道路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正是在中与西,昔与今的夹缝中才产生了白先勇式的人生和作品。
- 刘超
- 关键词:人性
- 泰缅“死亡铁路”的修建及其战争罪行的反思
- 2023年
- 泰缅铁路是1942年6月至1943年12月间,日本为了保障东南亚占领区内陆上交通的畅通所修建的一条连接泰国侬普拉杜克与缅甸丹彪扎亚的铁路。在铁路修建过程中,日军强迫超过6万名盟军战俘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并对他们施以大规模、有组织的虐待行为,最终造成12,000余名战俘死亡,这就是号称“日本远东三大暴行”之一的“死亡铁路”事件。本文以时间为主轴,还原了泰缅铁路建造的历史经纬,并对日军全面限制食物供应、无端增加劳动时间、肆意殴打战俘取乐、拒绝提供医疗保障等一系列战争罪行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追溯日本近代以来在战俘问题上的立场转变,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由“人种自卑感”所带来的政治心理的扭曲,并由此揭示了日军虐俘暴行以“身体暴力”为核心这一基本特征。
- 刘超宗小琦
- 关键词:身体暴力
- 美国区域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脉络被引量:8
- 2022年
- 在当前的全球学术语境下,一提到所谓“国别区域研究”,通常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或美国式的区域研究(area studies)。美国的区域研究不但出现时间最早,成果最为丰硕,其理论方法和研究框架还主导了这一学科世界通行的知识生产范式。
- 刘超
- 关键词:发展脉络美国式
- 侨易学与新人文主义:互联网时代的文明交融之思
- 2024年
-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孤岛。文化孤岛的时代早已逝去”②,彼得·伯克在《文化杂交》中如此分析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文化,并认为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个新秩序正在形成,新的地方型文化在形成,新的形式在结晶化,各种文化被重构,‘全世界克里奥尔化’”③。
- 刘超刘超
- 关键词:新人文主义结晶化互联网时代文化孤岛
- 共情的概念谱系及其伦理新义被引量:1
- 2024年
- 18世纪以来,情感哲学和心理学研究始终关注着共情这一人类最原初的情感纽带,对共情现象的哲学探讨也被20世纪胡塞尔一脉的现象学研究视为解决主客体间问题的关键。尽管胡塞尔试图用“移情”调和与“他者”的矛盾,但其研究仍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背离了“真正的”共情关系所要求的平等与尊重。当下,互联网“多节点”的拓扑结构将“关系”拔擢到本体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重审以身体与感觉为前提的对主体间性的讨论,即其如何在“去身体化”的网络环境中建立新的共情支点。虚拟空间中的交往虽然取消了面对面交流的实体性,却依旧凭借其结构和技术优势保留甚至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因而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在互联网的“多中心”模式中找到了新的表达。尽管如此,共情在网络资本驱动的运行机制下也面临着被异化乃至被操控的危机。面对传统社会中囿于地缘与亲缘的“蛛网”状人际网络演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流动之网”,如何在变动中寻求作为交往规约的“不变的流动体”,成为当下所亟须解决的问题。
- 刘超李雁玲
- 关键词:共情主体间性行动者网络
- 这不过是春天(散文)
- 2003年
- 冬天的脚步刚刚迈过,春天就迈着小碎步撵了过来。是的,又是一个春天了。在这个如此充满温情的南国,连冬天都是这样的温存而多情。
- 刘超
- 关键词:散文文学创作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