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立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春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日文
  • 4篇日语
  • 4篇中日文化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敬语
  • 1篇多样性
  • 1篇叙述者
  • 1篇研究史
  • 1篇样式
  • 1篇应用型人才
  • 1篇应用型人才培...
  • 1篇语法学
  • 1篇语用学
  • 1篇越境
  • 1篇中国观
  • 1篇中国题材
  • 1篇日本作家
  • 1篇日记
  • 1篇日语教育

机构

  • 8篇长春师范大学
  • 4篇长春工业大学
  • 4篇吉林大学

作者

  • 12篇冯立华
  • 1篇孟瑾

传媒

  • 4篇芒种(下半月...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领导科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科教文汇
  • 1篇科技信息
  • 1篇湖北函授大学...
  • 1篇喜剧世界(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语中的敬语与语用学“礼貌”的关系
2012年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这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共识。日语中有高度发达的敬语。日语的敬语是一种语言形式,而礼貌聚焦于语言行为的效果。敬语可以表示礼貌,但敬语作为礼貌的表现手段时,要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下使用。
冯立华孟瑾
关键词:敬语礼貌谈话效果礼仪
叙述者的“回心”:大江健三郎“最后的小说”《晚年样式集》被引量:2
2017年
《晚年样式集》是大江健三郎的新作,也是至今为止他的"最后的小说"。作品以日本的"三·一一"惨事为背景,描写了灾害引发的核泄露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绝望中的大希望。与大江同期的其他作品相比,尽管有大量运用互文手法的相似性,却在重复中显示着差异。年老的父亲与智障儿子在冲突后达成了最后的和解,希望也因此而出现。此部小说作家突破了以往作品里叙述者作为被动的行动者的界限,以具有自主性的行动者姿态,在绝望中满怀大希望前行,实现了"回心"。
冯立华
关键词:叙述者绝望和解
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文学的中日文化认知研究
2018年
日本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于外来文化吸收与兼容,可以代表日本文坛的三位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文学肯定具有某种关联性,这种关联就是日本现代作家对于大陆文化与岛国文化,即根深蒂固的中日文化的认知,向世界展现东方文化与关学。专注日本传统美学的川端康成、吸收与兼容的大江健三郎文学和经济驱动与后现代认知的村上春树文学也就各有特色。
冯立华
关键词:川端康成中日文化
生态批评与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价值体现——评《越境之地:环境文学论序说》
2022年
尽管生态文学诞生在美国,但火山和地震频发的日本更关心自然生态,在文学领域更加注重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日本生态文学被称作"环境文学"或"自然书写",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平安时代,经过千年积淀,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日本生态批评理论十分注重结合本土作品特质,探索出一条适合日本生态批评方法的道路。整体把握日本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现状,探讨其生态文学功能,可为我国生态文学批评与创作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冯立华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自然书写文学论平安时代
关于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5年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应用型,作为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复合性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依据和对方案的研讨三个方面,重点强调了与专业复合的必要性,并且在具体的应用方面,在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之外,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点。
冯立华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
浅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日传播中的异同
2023年
摘 要:《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所讲述的白娘子的故事与日本作家上田秋成的《蛇性之淫》相对照,在人物的塑造上,中日两国着力点并不相同,且因两国文化不同,在故事改编的过程中人物形象也出现了一定的不同。而不同的人物性格造就了不同的人物冲突和人物结局,于是出现了中国版中白娘子的正面形象广为流传,而《蛇性之淫》中真女子“蛇女”形象深入人心的情况。本文拟通过对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中日两国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改编内容加以研究,浅析其中出现的不同的代表性情节,并尝试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刘涵冯立华
关键词:白蛇传中日文化
接受与差异——觉醒、救赎与超人主题在鲁迅和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变奏
2018年
日本文学界吸收鲁迅的文学理念,并将其用于文学实践,大江健三郎应是其中之一。鲁迅对大江文学的影响究其根底应为思想层面的,不过也有文学形式上的,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大江健三郎70年代的小说《需要献祭之男吗》也是描绘了一个人吃人的世界,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小说所表现的觉醒、救赎与超人的主题,在接受了鲁迅影响的同时,表现了别样的色彩。同时,大江的"重复中存在差异"的文学理念开始出现在小说中。
冯立华
关键词:狂人日记觉醒救赎超人
初、中级日语教育的指导方法被引量:1
2007年
日语教育包括专业日语教育和非专业日语教育,并且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教育形式的学习者的人数、学习目的、学习时间等也各不相同。针对这些情况,本文阐述了初、中级阶段日语教育的指导方法。
冯立华
关键词:多样性
现代日本作家的中日文化认知刍议
2018年
日本的知识分子和文人几乎都会对中国这个日本文化的源头怀有特殊的情结,那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的憧憬。但是进入近代之后,这个日本曾经的老师却成为落后、软弱、谁都可以欺负的国家。这样的矛盾情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明治维新以后近现代的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中,产生了不同的中国观。但是,日本文学从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到举手投足间所表达的对于文化异同认知,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大陆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
冯立华
关键词:中国观中日文化
关于日语敬语的研究史及研究现状——敬语分类研究
2007年
本文以时枝诚记的敬语论的发表为中,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时枝敬语论之前、时枝敬语论、时枝敬语论之后的敬语分类研究。并对敬语研究的现状即"敬语研究的新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
冯立华
关键词:语法学词汇学敬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