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帅

作品数:9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4篇纳木错
  • 3篇冰川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径流
  • 2篇MODIS
  • 1篇雪线
  • 1篇遥感
  • 1篇遥感观测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山脉
  • 1篇数据共享
  • 1篇水体
  • 1篇碳含量
  • 1篇念青唐古拉山...
  • 1篇气温
  • 1篇群落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曼尼托巴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拉彭兰塔理工...

作者

  • 9篇张国帅
  • 8篇康世昌
  • 2篇丛志远
  • 2篇张强弓
  • 2篇陈锋
  • 1篇张拥军
  • 1篇黄杰
  • 1篇王永杰
  • 1篇郭军明
  • 1篇张玉兰
  • 1篇谢营
  • 1篇高坛光
  • 1篇王康
  • 1篇周石硚
  • 1篇张其兵
  • 1篇万欣
  • 1篇郭学军
  • 1篇孔维栋
  • 1篇王君波
  • 1篇李洋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念青唐古拉山扎当冰川雪冰中不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辐射强迫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研究雪冰中不溶性有机碳(Water-insoluble Organic Carbon,WISOC)的含量及其辐射强迫作用,于2012年7月和8月对青藏高原南部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90个表层雪冰样品中WISOC的含量进行了分析,采样期间利用地物光谱仪实地测量了反照率.结果表明,在消融季节(7—8月),扎当冰川表面被裸冰、老雪和新雪覆盖,以上3种消融情形下WIS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18.4±1236.0)、(432.3±329.7)和(183.7±158.0)ng·g-1,雪冰的融化导致WISOC等吸光性物质在冰川表面的富集,降低了冰川表面反照率.通过SNICAR模型(Snow,Ice,and Aerosol Radiative Modle)敏感性分析表明,3种情形下WISOC降低雪冰表面反照率(贡献率)分别为0.0020(6.8%)、0.0018(7.4%)和0.0010(2.1%),对应的WISOC的辐射强迫分别为1.14、1.34和0.81 W·m-2.平均地,WISOC对辐射强迫的影响超过了黑碳(BC)影响的20%,而在新雪覆盖条件下,WISOC对辐射强迫的影响甚至达到了粉尘影响的72.3%.因此,虽然雪冰中的WISOC的吸光能力相对于BC较弱,但所引起的雪冰表面反照率降低及冰川消融等效应不容忽视.
李洋曲斌康世昌严芳萍张玉兰张国帅
关键词:反照率青藏高原
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径流对气温和降水形态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5
2010年
报道西藏纳木错湖南岸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扎当冰川2007/2008年的径流年际大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与2007年夏半年相比,2008年同期降水量增加了17.9%,流域径流量却减少了33.3%,由此得出冰川消融量减少了53.8%.利用通常的度日模型分析发现,大气正积温的变化只能解释约一半的冰川消融量年际差,说明该冰川对气温变化异常敏感.能量平衡分析显示,冰川表面反照率的改变造成了冰川消融量的年际重大差异.而反照率的改变主要是由降水形态的差异造成的.统计得出,2007年夏半年冰川末端以降雨为主,降雨量占降水总量的71.5%;相反,2008年以降雪为主,降雨量仅占30.7%.说明在对某些冰川进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或径流预测时,降水形态是需要单独考虑的一个因素.
周石硚康世昌高坛光张国帅
关键词:青藏高原纳木错冰川径流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内陆大气污染物科学研究——以纳木错站为例被引量:3
2020年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地理位置特殊。青藏高原自身大气污染物排放少,空气相对洁净,是大气污染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纳木错站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该站多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整体平均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全球大陆大气背景监测站。尽管喜马拉雅山高耸于青藏高原南部,但由南亚释放的大气污染物仍然能够在大气环流的传输下,向北跨越喜马拉雅山进入青藏高原内陆,引起纳木错站大气污染物事件级污染。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在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内陆纳木错站开展了多种大气污染物研究,获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高原大气污染物科学研究,为中国国际环境谈判提供了科学基础。
殷秀峰康世昌康世昌张强弓
关键词:青藏高原纳木错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
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传输过程被引量:4
2016年
为研究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输送过程,于2011年8月15日-9月9日对青藏高原内陆念青唐古拉山脉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径流进行了采样,检测了不同环境介质中汞浓度,并分析了不同介质中汞的控制因素及输送过程.结果表明,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曲嘎切径流中总汞浓度分别为(3.79±5.12)、(1.06±0.77)和(1.02±0.24)ng·L-1,处于全球背景水平.不同环境介质中均以颗粒态汞为主,受到总悬浮颗粒物和径流量的控制.随着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受其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增加.不同环境介质间,从冰川末端融水到曲嘎切下游河水,总汞浓度峰值时间分别是14:00、16:00和20:00以后,体现了汞在"冰川-径流"环境系统中随冰川消融、径流量变化的释放和传输过程.冰川补给河流汞的传输受多种因素制约,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消融和径流增加带来的侵蚀将在汞释放及其向下游传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孙学军王康郭军明康世昌张国帅黄杰丛志远张强弓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川
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湖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为分析纳木错地区气候对湖冰冰情的影响,利用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面积2000km^2)和白马纳木错(面积1.45km^2)湖冰的观测资料,结合MODIS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两个湖泊完全冻结日期、完全解冻日期、封冻期、湖冰厚度的状况及其与气温和风速的关系。纳木错湖湖冰冰情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同时也受风速的影响。纳木错湖的完全冻结日期集中在2月,完全解冻日期在5月中旬,封冻期平均天数为90d,封冻期与冬季负积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面积较小的白马纳木错冰情的年际波动较大,其平均封冻期为124d。纳木错湖的最大冰厚一般出现在3月,其厚度为58-65cm。
曲斌康世昌陈锋张拥军张国帅
关键词:湖冰MODIS气温纳木错青藏高原
纳木错湖水体固碳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6
2019年
湖泊是微生物固碳的主要生态系统之一,但青藏高原湖泊水体固碳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还罕见报道。以纳木错为例,采用定量PCR和克隆文库方法,研究湖水中cbbL ID基因丰度和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分析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纳木错湖水中存在较高丰度的cbbL ID类型固碳微生物,从表层到底层呈增加趋势,T2点底层达到最高值(6.37×10~8拷贝L^(-1)湖水)。cbbL ID类型固碳微生物共分四个类群,即不等鞭毛类(Stramenopiles),定鞭藻纲(Haptophyceae),蓝藻(Cyanobacteria)和隐藻门(Cryptophyta)。其中占主要的是Stramenopiles和Haptophyceae。Stramenopiles类群的多样性较高(含7个纲,13个科),其他类群只有1个科。相关性分析表明Stramenopiles和Haptophyceae出现频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湖水深度和pH与湖水cbbL ID基因丰度显著相关(P<0.05,P<0.01)。叶绿素含量与Stramenopiles和Haptophyceae出现频率显著相关(P<0.01)。
刘金波孔维栋孔维栋王君波刘晓波张国帅
关键词:纳木错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遥感观测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Landsat TM/ETM+/8 OLI和HJ1A遥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值,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冰川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北坡13条冰川和南坡15条冰川的雪线高度都呈升高的趋势;从整体上来考察,北坡雪线高度升高值为14 m/a,南坡升高值为4.9 m/a,北坡升高速度比南坡快;自1964年以来,研究区气温升高趋势显著,降水增加不明显,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北坡冰川比南坡冰川经历更大的物质负平衡,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升高率北坡比南坡快所致。
张其兵康世昌张国帅
关键词:遥感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野外台站大气物理观测数据被引量:1
2016年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了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5个长期定位野外观测站。为了更好地监测青藏高原地区区域地气交换过程和自然环境变化,建站以来各野外台站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大气物理观测。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观测数据,我们采用国际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对观测的大气物理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并已经公开共享和提供下载,为地球系统集成研究、关键区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郭学军王永杰张国帅王忠彦谢营薛永刚杨晓娟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物理观测数据数据共享
2007-2011年西藏纳木错流域积雪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13年
通过2007-2011年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对西藏纳木错流域MODIS两种积雪产品(MOD10A1和MOD10A2)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的空间差异,以及流域积雪覆盖率的时空变化;利用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要素(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积雪密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气候参数(气温、降水量、风速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MOD10A2数据的积雪识别精度(67.1%)高于MOD10A1(42.2%),总识别精度(73.0%)略低于MOD10A1数据(78.4%).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存在空间差异,积雪在流域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最先累积,之后为流域东部,最后为流域西部;积雪消融的空间变化则相反.由此导致流域积雪日数南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及西北部最小.纳木错流域各积雪要素的年内变化存在双峰值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11月和1月,积雪在10-11月受降水和气温共同作用,12月至次年3月主要受气温影响.纳木错流域的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1.9%,受湖泊效应影响区域(主要为东部地区)达到50.6%,而其他区域仅为18.3%.同时,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平均积雪深度、积雪水当量均显著大于周边地区.
万欣康世昌李延峰陈锋丛志远张国帅
关键词:积雪MODIS湖泊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