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春生

作品数:12 被引量:13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黄河三角洲
  • 3篇遥感
  • 2篇地理
  • 2篇地理加权回归
  • 2篇盐量
  • 2篇生态
  • 2篇探测器
  • 2篇土壤含盐量
  • 2篇土壤质量
  • 2篇海岸
  • 2篇海岸线
  • 2篇海岸线变化
  • 2篇含盐
  • 2篇含盐量
  • 2篇岸线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埋深
  • 1篇遥感分析
  • 1篇遥感监测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东营市人民政...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12篇吴春生
  • 9篇黄翀
  • 8篇刘高焕
  • 8篇刘庆生
  • 2篇张韵婕
  • 1篇戴尔阜
  • 1篇朱毕生
  • 1篇刘芳
  • 1篇赵军
  • 1篇褚琳
  • 1篇李贺
  • 1篇荆鑫

传媒

  • 3篇资源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探讨
2023年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的有效手段,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方法为制定多元化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了科学基础,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在解决生态补偿核心问题上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优化生态补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态学、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研究技术方法,评述了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进展和不足,并针对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思路和方向,包括将生态系统服务流与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的结合研究,参照思路方向设计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流程框架,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参考。
吴春生张鹏戴尔阜戴尔阜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系统服务
黄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空间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土壤盐分对农业发展和土地生产力有很大影响,土壤盐碱化会降低耕地质量并造成土地退化,及时了解区域内土壤盐分含量及空间分布很有必要。地理加权回归是一种局部回归预测方法,其利用主变量与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根据空间位置和距离特点,实现主变量的空间扩展。本研究目的即是探索地理加权回归在土壤盐分空间插值中的可用性,并与多元线性回归和协同克里格作对比来检验其精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所选择的环境变量包括NDVI,高程和距河流距离。研究结果显示,地理加权回归在土壤盐分空间扩展中效果较好,精度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均方根误差为0.305,相关系数为0.649,决定系数为0.421),该方法降低了协同克里格插值的平滑效应,又比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具有更多的空间细节展示,故本研究认为地理加权回归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盐分插值方法。
吴春生黄翀刘高焕刘庆生
关键词:土壤含盐量地理加权回归环境变量黄河三角洲
蒙古高原中北部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表征要素,其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蒙古高原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常年遭受风蚀等灾害影响,再加上人为活动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生态状况堪忧。本研究即是以蒙古高原中北部为研究区,对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做空间化扩展研究,通过选取与有机质相关的环境要素,包括高程、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插值模型,获取了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北部山地区域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最高约为43.35%,而在南部戈壁和荒漠区有机质含量相当低,接近于0,气候和地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吴春生刘高焕刘庆生黄翀张韵婕管续栋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地理加权回归空间插值
1980年以来太湖流域湿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明确湿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开展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利用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模型、景观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太湖流域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20年期间8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湖流域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面积共减少了6328.17 km^(2),其中,水田、滩涂和滩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河渠和水库坑塘面积呈增加趋势,湖泊面积相对稳定;太湖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大面积水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有6383.90 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其中,有6230.35 km^(2)水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连通性逐渐降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化,景观异质性增加;湿地变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太湖流域湿地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壤类型、地貌类型也是湿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董斯齐袁军吴春生杨永峰路荣荣
关键词: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太湖流域
现代黄河三角洲类圆形植被斑块时空动态遥感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斑状植被在世界范围内的干旱半干旱区、海岸滩涂均有分布。近年来,有关斑状植被形成、时空格局演替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斑状植被分布及其时空动态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是植被演替机制研究的基础,也是表征生态系统中植被长期变化的关键指标之一。以现代黄河三角洲类圆形植被斑块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裸斑区、明显类圆形植被斑块区和隐性类圆形植被斑块区等三大类,通过1996、2005、2007、2010和2012年5个时相多源遥感影像的人机交互目视解译,首次给出了现代黄河三角洲这三大类区域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动态。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类圆形植被斑块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和动态演替规律,具有海域—光滩—裸斑区—明显类圆形植被斑块区—隐性类圆形植被斑块区高程梯度分布的普遍特征;类圆形植被斑块的直径、植被覆盖度、植被平均高度以及土壤全盐量可作为判别新老斑块的直观标志;10m、5~6m分辨率的多光谱图像能够较好划分3种类圆形植被斑块区,但对于斑块面积变化的测量精度仍显不足,1m甚至更高分辨率图像的运用将会弥补这一缺陷。研究结果可为将来现代黄河三角洲斑状植被格局及演替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刘庆生刘高焕黄翀吴春生荆鑫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土壤特征现代黄河三角洲
蒙古高原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属性关系定量研究
2017年
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土壤密切相关,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以蒙古高原为研究对象,设置样地并进行采样调查,测定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因子数据,定量分析蒙古高原的土壤、植被状况,并基于对应分析方法探究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寻找影响植被生物量的关键土壤因子。结果显示:(1)从整体上讲,蒙古高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整体偏丰富,但呈两极分化状态,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丰富程度显著,而土壤的全氮含量明显偏低,研究区土壤多为中性、碱性土,碱性土略多于中性土。研究区内的土壤质地多为壤土;(2)蒙古高原的植被生物量分布均匀,且草地植被生物量普遍高于裸地植被生物量;(3)蒙古高原的植被生物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影响,与这两个因子均为正相关关系。
张韵婕刘庆生刘高焕黄翀吴春生
关键词:植被生物量土壤因子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性评价被引量:59
2018年
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作用;但频繁的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已对该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生态脆弱性增强,故及时掌握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现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重要的数据支撑是相当必要的。基于多元数据,尝试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获取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状况并进行原因分析,并利用模糊逻辑理论模型对指标和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化分级,提高了评价过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沿海到内陆生态脆弱性逐渐减弱,有堤坝防护的沿海地区相对其他沿海区域生态脆弱性低,土壤质量和地下水位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较重,空间相关性分别达到-0.55和-0.74,人为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也产生较大压力。
吴春生黄翀刘高焕刘庆生
关键词:生态脆弱性黄河三角洲模糊层次分析法土壤质量土壤含盐量
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技术分类体系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生态技术是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核心,合理的分类方法是对生态技术归纳和总结的基础,其在归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评价生态技术实施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仍没有关于生态脆弱区生态技术分类的统一标准。本文从生态技术分类的视角出发,概述了生态技术的概念及相关分类方法,针对生态技术相关分类体系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技术界定和分类的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生态技术分类管理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张鹏吴春生朱毕生朱毕生刘芳赵忠旭
关键词: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脆弱区
基于遥感的环渤海地区海岸线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环渤海地区海岸线空间分布和类型对沿岸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近年来该地区海岸线不断变化,生态环境平衡状态遭破坏,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文章以环渤海海岸作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提取研究区不同类型海岸线,并从自然因素和以围填海为人工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对海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环渤海地区海岸线总长度分别为2 455.8km、2 666.8km和3 049.7km,呈逐年增加趋势;前后5年以及10年间的围填海总面积分别为448.5km2、1 151.5km2和1 558.7km2,其直接导致自然岸线萎缩和人工岸线增加,建设围堤变化尤为突出,长度从2000年的374.5km增长到2010年的1 145.9km;研究区内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尤其是津冀沿海港口建设规模大、数量多,是环渤海沿岸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
吴春生黄翀刘高焕褚琳刘庆生赵军
关键词:环渤海海岸线遥感监测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埋深动态与降水的时空响应关系被引量:13
2020年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埋深动态对降水的时空响应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基于2006—2010年黄河三角洲14口监测井的浅层地下水埋深数据和气象站降水量数据,利用Kendall’s秩相关、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方法,分析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埋深动态和降水之间不同的时空响应模式,结合土地利用、微地貌类型和土壤质地资料,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地下水埋深-降水响应关系进行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时间序列与降水量时间序列呈负相关关系,根据降水量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强弱,可划分为3种空间模式:模式1强负相关(-0.45^-0.30)、模式2负相关(-0.30^-0.15)和模式3弱负相关(-0.15^-0.01),空间差异性明显。(2)从模式1到模式3,地下水埋深对降水的响应延迟时间逐渐变小,分别为178.36 d、146.43 d和35.51 d,在所有模式中,地下水埋深对强降水的响应都很敏感。(3)土地利用、微地貌类型和土壤质地对地下水埋深-降水的响应关系都有显著的影响,解释贡献率分别为微地貌类型(0.2807)>土地利用(0.2441)>土壤质地(0.1638),驱动因子之间均表现出非线性增强作用,土地利用和微地貌类型的协同增强作用最大,为0.7490。研究揭示了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与降水之间不同的时空响应模式并对其进行定量归因,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循环过程研究及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张晨晨黄翀何云刘庆生李贺吴春生刘高焕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埋深降水小波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