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玉

作品数:19 被引量:16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地震
  • 4篇断层
  • 3篇地貌
  • 3篇地质
  • 3篇断裂带
  • 3篇气候
  • 3篇强震
  • 3篇青藏高原
  • 3篇裂带
  • 2篇地表
  • 2篇孕震
  • 2篇青藏
  • 2篇龙门山
  • 2篇隆升
  • 2篇阶地
  • 2篇块体
  • 2篇古地震
  • 2篇河流阶地
  • 2篇发震
  • 1篇低温热年代学

机构

  • 19篇中国地震局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加州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北京地拓科技...

作者

  • 19篇张金玉
  • 11篇王伟
  • 10篇刘静
  • 5篇鲁人齐
  • 3篇李占飞
  • 3篇王鹏
  • 2篇单新建
  • 2篇曾令森
  • 2篇苏鹏
  • 2篇姚文倩
  • 2篇王恒
  • 1篇何宏林
  • 1篇李传友
  • 1篇陈桂华
  • 1篇张培震
  • 1篇陶玮
  • 1篇许强
  • 1篇郭志
  • 1篇唐茂云
  • 1篇刘兴旺

传媒

  • 7篇地震地质
  • 3篇地质通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LiDAR的海原断裂松山段断错地貌分析与古地震探槽选址实例被引量:10
2016年
基于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GIS平台的地貌因子渲染分析,对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地区古地震研究点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1∶1000)地貌填图,勾勒出研究点微地貌空间展布和断裂高精度几何形态。通过对松山古地震研究点2个新探槽的开挖,结合细致的探槽解译、地震事件识别与分期、年代学样品测试,得出5次37380±880BP以内的不连续古地震序列。通过对比此处已经开挖的各自相距不足150m、分布于断裂同一段落的4个古地震探槽的微地貌位置、沉积特征和地震事件信号强弱,发现即使相距不远,不同微地貌位置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现象也会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凸显了古地震研究结果,如揭示的事件证据和个数等与探槽点位置的选取有较强的依赖性。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较低的地势、低能静水环境、高沉积速率、细粒的沉积物源区及连续的沉积环境是走滑断裂上开展古地震研究的优选地貌位置。实例表明,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研究点开展精细地貌填图揭示微地貌时空演化,从而在探槽开挖前对古地震研究点的构造地貌优劣进行充分评价是提高古地震研究质量的必要程序,同时也显示出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新应用。
李占飞刘静邵延秀张金玉袁兆德王鹏唐茂云王朋涛
关键词:GIS分析古地震
汶川地震同震滑坡物质在震区的滞留和运移及其对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发生强烈地壳变形,同时引发的巨量同震滑坡加速了该地区的地表剥蚀和河流侵蚀.然而,目前尚缺少系统的数据定量研究滑坡物质的运移以及河流侵蚀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这些对理解龙门山前缘物质的再分配以及强震对活动造山带地形塑造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在汶川地震后的6年间,对震区沱江上游3条支流湔江、石亭江、绵远河流域进行了多期次的定点现代河沙采样.通过系统测量河沙中的石英10Be浓度,并与震前已发表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如下基本特点:(1)震后河沙10 Be浓度均有明显降低,表明同震滑坡物质对河沙的稀释作用;(2)震后河流对河沙的运移量增加为震前的1.3~18.5倍,因此震后龙门山地区侵蚀速率短期显著增加;(3)初步估计得到汶川地震产生的滑坡物质被完全运移出造山带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100~4000年,接近龙门山地区强震复发周期;(4)震间和同震产生的构造变形和地表剥蚀在空间上具有互补性.考虑到地表剥蚀引起的地壳均衡反弹效应,认为类似汶川地震的强震有利于龙门山的隆升.认识震前、震时和震后的地壳变形及侵蚀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单次强震事件对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作用.
王伟刘静Vincent Godard张金玉许冲李志刚徐心悦许强王鹏谢克家
关键词:龙门山汶川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八美-康定段精细速度结构及强震孕震环境
2023年
2022年9月5日鲜水河断裂带康定-磨西段发生了泸定MS6.8地震,造成了较为重大的人员伤亡.鲜水河断裂带八美-康定段距此次泸定地震震中仅数十公里,历史上多次发生中强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重点危险区之一.因此,详细研究该区域的强震孕震环境以及泸定地震对该区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7~8月,本研究在该区域布设了由200余个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密集台阵,利用收集的30余天数据开展了高分辨率的地震背景噪声面波成像,获得了台阵区域地壳浅部8km深度之上的高分辨率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模型.主要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八美-康定段整体呈条带状低速异常特征,反映了鲜水河断裂作为川滇菱形块体边界的热剪切走滑运动的特征;折多塘断裂及南色拉哈断裂之间的折多山岩体低速异常特征突出,可能是折多山深部存在岩浆热源以及折多山近期的快速隆升共同作用导致局部高温异常的结果.(2)在八美段中古区域附近4km以深存在一个约10km宽的高速异常体,对应了历史中强震的空区,表明了该块体对中强震破裂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3)八美-康定段沿鲜水河断裂带的速度结构差异性表明了该地区的温度差异性,揭示了八美段和康定段孕震强度存在差异的原因;色拉哈断裂、折多塘断裂分布在高低速交界处,具备强震风险性.(4)库仑应力计算表明泸定地震对该区域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应力加载,可能缩短南色拉哈断裂、折多塘断裂及鲜水河雪门坎段的孕震周期,对穿过该区域的川藏铁路构成潜在威胁.
赵艳李俊伦徐健姚华建朱高华杨宏峰张金玉鲁人齐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藏南仲巴裂谷带地貌和断裂活动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仲巴裂谷位于藏南裂谷系的西侧,其断层发育、断错地貌清晰.但目前,该断裂活动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对整个藏南裂谷系变形机制的探索.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系统提取该区的河流地貌参数,包括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陡峭指数和裂点等.对该裂谷两侧36个流域盆地的地形参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地形坡度与k_(sn)之间具有一致性,仲巴裂谷西侧北、中段坡度陡峭,k_(sn)值较高,南段支流中间部分陡峭,两端较缓,对应k_(sn)值中间高两端低;东侧坡度和k_(sn)分布呈现中段陡峭,两端变缓的特征.河流纵剖面上表现出裂点上下陡峭系数的差异,东西两侧河流均在出水口处河段有最高河道陡峭系数,向上游段减小,总体上西侧河道陡峭系数大于东侧.综合地形坡度、河流纵剖面及裂点分析结果,认为仲巴裂谷西侧断裂的构造活动性可能强于东侧.
刘璐邵延秀王伟张金玉刘兴旺邹小波姚赟胜
关键词:构造地质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
2024年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型展示平台,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用户体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①是基于Arc GIS 10.6企业版的Web App Builder工具构建的一个实验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 GIS的三维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成功测试了更适用于地震行业标准的用户交互方式、基本功能、场景数据迁移方案和三维场景设计方案。场景数据从三维断层建模平台到GIS平台的迁移,是实现基于Web GIS三维展示系统的基础。场景中展示的三维数据采用与二维数据标准一致且视觉上融合度高的可视化方案。实践结果表明,三维数据从建模平台迁出后,应结合数据可视化方案,在属性层面上与二维数据相融合,以保证二维和三维数据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合。
吴熙彦鲁人齐张金玉孙晓徐芳陈桂华
关键词:活动断层WEB地理信息系统
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纵剖面特征及其对构造地貌演化的启示被引量:3
2023年
河流水系是改造地表地貌的主要外动力,其形态样式记录了造山带和高原的生长和演化。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周缘的河流剖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南缘、东南缘及东缘。相比而言,对于流经高原其他边缘河流的纵剖面特征仍然缺乏分析,不同位置的高原边缘河流发育是否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及其内在原因尚未开展相关研究。选取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阿尔金地区、东北缘祁连山地区、东南缘三江地区和南缘喜马拉雅等典型区域,通过开展河流地貌对比研究,利用河流纵剖面的关键地貌参数定量分析了高原周边地貌边界带的空间特征及相关的构造与气候因素。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周缘地貌边界带上,河流陡峭度指数最大值与区域地形起伏最大区域一致,河流流经高原边缘时陡峭度有显著升高,而在高原边缘两侧陡峭度均相对较低,且河流向高原内部的溯源侵蚀十分有限,而且河流裂点均出现在区域地形起伏较高的地貌部位。其中青藏高原北缘、东北缘与南缘,地形起伏最大的区域与构造边界所围限的高原边界一致,并大致对应最新构造活动的强隆升区,而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原边界较模糊,地形起伏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出现在雅砻逆冲断裂两侧,与前人提出的古高原边界一致,暗示该区河流裂点的形成可能与雅砻逆冲断裂的早期活动有关。基于研究结果认为,对于青藏高原这样大尺度或经历长时间构造演化过程的地貌单元,基于稳态假设下的河流形态分析高原隆升时间可能存在较大偏差。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可能是在较平缓的内流水系作用下形成的,在随后的河流袭夺等过程中演变为现今的外流河状态。
邢宇堃刘静王伟王伟张金玉曾宪阳
利用R语言半自动化提取河流阶地——以米家山黄河阶地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构造活跃地区阶地的发育对于分析不同时间域下的构造变形或气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和精细刻画这类地貌特征显得极为重要。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于一体的优秀编程语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但尚未应用于地质与地貌学领域。文中以海原断裂带景泰—哈思山段的米家山东侧保存较好的多级黄河河流阶地为研究目标,初步尝试基于R语言对Sf 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完成了对米家山黄河阶地的半自动提取,共划分出20级河流阶地,同时揭示出较年轻的阶地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延伸性,而较老阶地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则相对较差,且老阶地变形逐渐趋于明显,阶地年龄越老,其似半抛物线形态的翘曲越明显,反映了米家山东侧多级阶地形成后的不同演化历史。此次试验结果表明R语言有望成为高精度地形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姚文倩刘静Michael Oskin韩龙飞李雪王恒徐心悦李占飞张金玉
关键词:R语言SFM
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被引量:2
2019年
日喀则弧前盆地紧邻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带,研究其剥蚀历史对理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对造山带剥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及锆石和磷灰石的(U-Th)/He(ZHe和AHe)年龄数据,结合已发表的低温热年代数据探讨日喀则弧前盆地的热演化和剥露历史。日喀则弧前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74~44Ma,对应的剥蚀速率为0. 03~0. 1km/Ma,剥蚀量≤2km;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7~15Ma,剥蚀速率为0. 09~0. 29km/Ma,但缺失早新生代的热演化历史。而磷灰石的(U-Th)/He年龄表明15Ma BP之后日喀则弧前盆地整体呈现一致的剥露历史。低温热年代数据表明日喀则弧前盆地南部自新生代以来尽管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后期断层活动的影响,海拔由海平面抬升至4. 2km,但一直保持缓慢的剥蚀,表明高原隆升并未直接促使该地区的岩石剥蚀速率加快,这与快速剥蚀即代表造山带开始隆升的假设不相符。此外,日喀则弧前盆地北部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Kailas盆地仅发育于日喀则弧前盆地与冈底斯造山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并在短期内经历了快速的埋藏和剥露。
葛玉魁刘静张金玉李亚林
关键词:隆升剥蚀裂变径迹青藏高原
隐伏断层在强震砂土液化中的作用——以2008年汶川Mw 7.9地震为例被引量:6
2018年
2008年汶川Mw7.9地震的强地面震动在龙门山前地区造成大量的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地震灾害现象。震后野外调查发现,砂土液化点主要分布于地下水位只有几米深的山前河流的低阶地处,以大面积砾性土液化为特征,约58%的液化点位于距北川断层20~35km的范围内。对喷水高度及喷水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喷水高度与峰值加速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喷水高度异常点(>2m)集中于山前断裂系统近地表投影处。汶川地震中喷水高度异常、砾性土液化的位置与山前断裂系统的吻合性说明,沉积盆地内的地质构造可能在砂土液化强度和与震动相关的地震灾害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类似的地质和水文环境中,除主震的断层错动外,应考虑地质构造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王鹏刘静张智慧李志刚张金玉王伟邢秀臣
关键词:砂土液化地震危险性
基岩断面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定年:重建正断层古地震序列被引量:6
2018年
正断层基岩断面可以连续地记录大地震位移累积的过程以及地震事件序列。该地震序列发生的时间与地震位移导致的基岩断面的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测定断面基岩表层的宇宙成因核素浓度,可获得过去大地震发生的次数、时间和滑动量。目前研究工作中广泛选用灰岩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测年方法,最佳采样基岩断面的高度距地表15~20m。选择采样剖面时,需确保基岩表面记录的是构造事件而并非地貌剥蚀过程,断面平直新鲜。基本采样策略是,在崩积楔之上和之下平行断层滑动方向连续采集一系列基岩样品,单件样品的长×宽×厚约15cm×10cm×3cm。基于样品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和稀土元素-钇(REE-Y)浓度随着样品距地表高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强震次数及其发生时间范围,然后运用数值模型模拟^(36)Cl剖面来获得最可能的强震事件发生时间和滑动量以及相应的误差。
张金玉刘静王恒石许华姚文倩徐晶徐心悦
关键词:正断层宇宙成因核素断层滑动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