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东亮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2篇学习记忆
  • 2篇应激
  • 2篇应激障碍
  • 2篇脊髓损伤大鼠
  • 2篇海马
  • 2篇创伤
  • 2篇创伤后
  • 2篇创伤后应激
  • 2篇创伤后应激障...
  • 1篇地平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行为学
  • 1篇学习记忆功能
  • 1篇药理
  • 1篇营养因子
  • 1篇再灌注

机构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8篇冯东亮
  • 6篇伍亚民
  • 4篇张海鸿
  • 4篇南伟
  • 4篇江龙
  • 3篇王莉
  • 3篇李森
  • 3篇朱彦东
  • 2篇李陈成
  • 2篇龙在云
  • 2篇黄显凯
  • 2篇汪静
  • 2篇陈旺
  • 1篇田婷
  • 1篇郭永强
  • 1篇刘媛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分化能力。方法 Sprague-Dawley孕鼠分为A组(孕12d)、B组(孕14 d)、C组(孕16 d),酶消化法结合机械分离法提取细胞,检测不同时间各组神经干细胞球的直径、数量,CCK-8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Brd U/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10%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行β-tubulin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神经元的分化比例。结果各组细胞Brd U、Nestin、β-tubulinⅢ、GFAP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B组β-tubulinⅢ染色阳性的比例最高;B、C两组各时间点神经球直径、数量及神经元的分化比例高于A组(P<0.05)。第3代NSCs培养第5天,B组细胞吸光度高于C组(P<0.05)。结论孕14 d左右取材培养的脊髓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稳定,增殖活力强,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较高。
南伟冯东亮周开升朱彦东汪静田婷江龙龙在云伍亚民张海鸿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脊髓星形胶质细胞
甲强龙对脊髓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近几年随着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脊髓损伤后不仅引起脊髓本身发生病理变化,还可引起脑内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限制了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本研究通过观察脊髓损伤后海马...
冯东亮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恢复实验药理
帕罗西汀与尼莫地平对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作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尼莫地平对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预防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利用复合刺激方法制作PTSD大鼠模型,建模后2d开始每组每天分别给予以下处理: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ml/kg);治疗Ⅰ组通过饮用水给予帕罗西汀(20mg/kg);治疗Ⅱ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ml/kg);联合治疗组通过饮用水给予帕罗西汀(20mg/kg)同时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ml/kg),连续用药14d后,进行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Morris水迷宫检测,观察帕罗西汀和尼莫地平对PTSD大鼠的预防作用。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跨格次数[(28.6±15.4)次:(85.7±15.8)次]、进入开闭臂时间[(34.7±20.3)s:(80.5±17.0)s、(240.3±28.2)s:(154.7±26.8)s]、靶次数[(1.1±0.6)次:(2.8±1.9)次]、潜伏期[(21.5±14.4)s:(6.4±4.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与联合治疗组进入旷场试验中央区域的次数和时间以及进入开臂次数、时间均增多(P〈0.01),治疗Ⅱ组与联合治疗组进入靶次数增多、潜伏期减少(P〈0.01)。结论帕罗西汀与尼莫地平联合用药能够有效防治PTSD大鼠焦虑、学习记忆减退等行为,对PTSD大鼠有预防作用。
李陈成陈旺王莉李森江龙冯东亮洪有建黄显凯伍亚民
关键词:神经行为学表现帕罗西汀尼莫地平
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兔后肢功能障碍的特点
2015年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兔后肢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和模型组(24只)。采用选择性腰动脉阻断法,制备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组又分缺血30min/再灌注组(Ⅰ组)、缺血60min/再灌注组(Ⅱ组)、缺血90min/再灌注组(Ⅲ组)3个亚组,每组各8只。于缺血/再灌注1,3,7d采用Jacobs评级、Reuters评分以及Rivlin斜板试验分别对各组动物后肢功能进行评价,并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检测各组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结果Ⅰ组缺血/再灌注1,3,7d截瘫率分别为50%、38%和38%,Ⅱ组分别为75%、88%和100%,Ⅲ组均为100%。缺血/再灌注1,3d时,三组截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7d时,与Ⅰ组比较,Ⅱ、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Ⅰ组Reuter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Ⅱ、Ⅲ组进一步升高,与Ⅰ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Ⅱ组和Ⅲ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Rivlin斜板临界角度为(68.4±3.0)°,斜板障碍率为0%;缺血/再灌注1d时,与对照组比较,Ⅰ、Ⅱ、Ⅲ组斜板临界角度[(58.8±4.1)°、(38.5±2.8)°、(29.8±1.8)°]、斜板障碍率[(14.5±0.9)%、(43.6±2.4)%、(56.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3,7d时,Ⅱ、Ⅲ组斜板临界角度较缺血/再灌注1d时有小幅度降低,斜板障碍率有轻微升高,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斜板临界角度则较缺血/再灌注3d后上升,斜板障碍率则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EP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7d时�
王莉刘媛李森冯东亮伍亚民
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脊髓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与海马病理改变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究脊髓损伤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与海马病理变化特点及关系。方法36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和损伤组(n=18)。用Allen法打击T10脊髓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强度为10 g×25 mm。损伤后1 d、3 d及1~5周每周1次行BBB后肢功能评分;术后5周时检测运动诱发电位,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术后1周、3周、5周各组分别取4只大鼠行HE染色,检测海马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术后每个时间点,损伤组BBB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5周,损伤组运动诱发电位N1、P1波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P〈0.001),振幅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01)。Morris水迷宫测试,损伤组到达平台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P〈0.001),在目标象限的探索时间显著少于假手术组(P〈0.001),且多以系统定位或环形定位方法寻找目标平台,而假手术组则以空间定位方法为主。HE染色显示,1周时,损伤组海马组织有少量细胞形态异常;随着时间延长,海马内形态异常细胞逐渐增多,存活细胞逐渐减少;假手术组HE染色基本正常。结论脊髓损伤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可能与海马细胞损伤有关。
冯东亮南伟伍亚民王莉江龙周开升朱彦东汪静洪有建龙在云龙在云
关键词:脊髓损伤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病理
脊髓损伤致脑部结构功能重塑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近几十年随着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发现脊髓损伤后不仅脊髓本身发生病理变化,还可引起脑内结构和功能改变。本文从脊髓损伤引起脑部神经细胞变性、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变化、脑内结构和功能重塑及其常用药物治疗的影响几个方面,综述脊髓损伤对脑内结构和功能重塑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冯东亮张海鸿伍亚民
关键词:脊髓损伤脑损伤神经营养因子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现状被引量:1
2016年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发病率高、危害大,病变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和脊髓,引发临床症状,甚至诱发高位截瘫,危及生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是用椎间盘假体替换病变椎间盘以维持椎间隙的正常高度,在保留颈椎节段活动度的同时,减缓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是CDH的最新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目前CADR治疗CDH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南伟张海鸿朱彦东周开升郭永强冯东亮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颈椎间盘突出症
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方法成年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按复合刺激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4周后对两组大鼠行高架十字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检测结束后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进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特点。结果正常组大脑皮层和海马各区细胞形态规则、分布均匀,核仁及边界清晰,胞质尼氏体丰富,无明显神经元变性坏死;模型组大脑皮层细胞形态较规则、分布均匀,无明显病理改变;海马CA1、CA3区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量减少,有较多空泡样细胞病变,CA3区更为明显;CA2区细胞排列较规则,分布较均匀;齿状回可见部分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尼氏体数量减少。结论PTSD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为探讨PTSD患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陈旺李陈成李森冯东亮洪有建南伟江龙黄显凯伍亚民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大脑皮层海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