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洁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LAMP的计算机交流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015年
- 论坛对信息交流与传播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制作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方便的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必须是动态网页。笔者通过PHP编写的动态网页代码,在Apache服务器上运行,My SQL实现数据存储,最终综合运用这三种核心技术,实现了基于LAMP的计算机交流论坛系统的搭建。
- 周婷洁
- 关键词:PHPAPACHEMYSQL动态网页
-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原因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总结近6年来陕西及周边地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主要致伤原因以及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钝挫伤导致晶状体脱位的患者61例(61眼),收集个人信息、发病经过、住院期间诊疗及手术情况,记录患者出院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脱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BCVA、眼压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影响预后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中以45~59岁的中年男性为主,木柴打伤是晶状体脱位的主要原因,发病地主要集中在以工农业为主的秦岭周边地区,经手术治疗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05),但眼压得到控制,较术前降低(P<0.05);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摔伤、无人工晶体植入、有并发症(P<0.05)。结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削弱社会劳动生产能力,个体化手术治疗后眼压可降低,伴有多组织受损者视力不提高,甚至下降,因此应加大户外作业人员的安全宣传,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外伤致残。
- 张倩苗金钰李春花雷晓琴周婷洁戴鹏飞吕朋
- 关键词:晶状体脱位外伤眼压视力
- 注射透明质酸引起视力受损及脑梗死病例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引起视网膜动脉阻塞甚至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以及诊疗经过。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因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导致视力下降的女性患者15例15眼,年龄25~41岁,平均33.0岁。收集病史、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结果15例均为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其中8例额部注射、3例眉间注射、3例鼻唇沟注射、1例左眼颞侧注射。均为注射后1~6 h出现视物不清并立即就医。检查后显示13例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3例视力无光感、1例视力0.6、1例视力指数/30 cm。14例伴有脑梗死,表现为头痛、头晕。住院后给予溶栓、营养支持等治疗,9例行介入溶栓术,治疗后11例视力无恢复,4例视力提高,头痛、头晕症状消失,但脑梗死病灶仍然存在。结论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后可发生视力下降及脑梗死,紧急治疗视力改善不明显,最终导致不可逆视力受损甚至丧失。
- 李春花马为梅王润生雷晓琴宋虎平周婷洁吕朋柴芳
- 关键词:透明质酸注射视网膜动脉闭塞脑梗死
- 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在高糖、氧化应激、缺氧中的表现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观察Sprague-Dawley(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在高糖、氧化应激、缺氧三种病理环境下的特征,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依据。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并用谷氨酰胺合成酶(GS)鉴定。将传2代的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高糖组、氧化应激组、缺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GS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变化,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体外成功培养并鉴定鼠Müller细胞,四组Müller细胞功能均受损,氧化应激组以及缺氧组结构受损明显,失去正常形态。缺氧组中α-SMA的表达呈阳性,并且在Transwell小室中发生迁移的细胞数明显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糖、氧化应激、缺氧均可导致Müller细胞功能受损,缺氧可诱导Müller细胞转化为具有迁移能力的肌纤维样细胞,提示Müller细胞参与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过程。
- 李春花冯朝晖张雪田冰玉雷晓琴周婷洁马为梅
- 关键词: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 二维码技术在防疫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全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公共卫生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二维码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物资管理方面,能够实现物资采购、出入库登记、物资技术参数等管理的无纸化。同时,借助二维码技术可以快速地对物资发放、库存数量信息进行登记和查询,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还为公共卫生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周婷洁
- 关键词:公共卫生二维码技术
- 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体外培养特性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视网膜Müller细胞(RMCs)体外培养方法,研究其增殖、凋亡特性。方法将出生7 d的SD大乳鼠处死,分离出视网膜组织并收集于培养皿中,分别加入木瓜蛋白酶(27 U/ml)和0. 25%的胰蛋白酶37℃进行消化30 min,使用20%FBS的DMEM/F12培养基终止消化。用移液枪轻轻吹打,接种于6孔培养板,放入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培养。定时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2~3 d换液1次。当细胞长满培养板的80%~90%时进行消化终止,按1:3传代,移入放有细胞爬片的6孔培养板,置于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在原代培养5 d时,将细胞爬片取出,进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波型蛋白(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原代培养的RMCs与神经元细胞共同生长,随接种时间延长,逐渐自接种块周边爬行生长,呈扁平的多边形融合状生长,并有较长的突起,传2代时细胞纯化率高,传3~4代时细胞失去原有秩序,体积约有原代的3~4倍,胞质内见明显束状纤维增生。GS主要在Müller细胞胞核和胞质中表达,胞膜不表达,其阳性表达率达80%以上。Vimentin主要在Müller细胞胞质中表达,其阳性表达率达90%以上。结论本试验通过酶分步消化法以及机械吹打法在体外成功培养并纯化了视网膜Müller细胞,GS和Vimentin均可鉴别视网膜Müller细胞,将二者一起使用可提高Müller细胞鉴别率;随着体外传代培养时间延长,Müller细胞逐渐分化为带有收缩功能的纤维细胞,这可能参与了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 李春花郑玉萍周婷洁雷晓琴王润生宋虎平马为梅
- 关键词:视网膜MÜLLER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培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