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小细胞
  • 2篇放疗
  • 2篇非小细胞
  • 2篇EGFR
  • 1篇单抗
  • 1篇低剂量
  • 1篇凋亡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活化
  • 1篇血小板活化标...
  • 1篇药物
  • 1篇尼妥珠单抗
  • 1篇肿瘤
  • 1篇晚期
  • 1篇晚期恶性肿瘤
  • 1篇细胞凋亡
  • 1篇联合放疗

机构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4篇李孟阳
  • 3篇韩波
  • 2篇珊丹
  • 2篇林珊
  • 2篇孟玲楠
  • 2篇高纯子
  • 1篇胡晓晨
  • 1篇张一梅
  • 1篇李静静
  • 1篇刘丽珠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靶向药物对EGFR表达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放疗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 探究不同靶向药物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表达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EGFR过度表达的A549细胞系及EGFR突变的HCC827细胞系,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放疗组、吉非替尼组、尼妥珠单抗组、放疗+吉非替尼组、放疗+尼妥珠单抗组。尼妥珠单抗组、放疗+尼妥珠单抗组均加入100 μg/ml的尼妥珠单抗溶液,吉非替尼组、放疗+吉非替尼组均加入100 μl浓度为1 μmol/L的吉非替尼溶液,空白对照组及放疗组予以等量的PBS溶液,后放疗组、放疗+尼妥珠单抗组、放疗+吉非替尼组予直线加速器放射处理。利用MTT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克隆实验比较细胞放射敏感性,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GFR、磷酸化EGFR(p-EGFR)及p-Akt表达水平。结果 与放疗组比较,放疗+吉非替尼组、放疗+尼妥珠单抗组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增殖,升高G0/G1期所占比例,提升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HCC827细胞则无明显改变( P >0.05);A549细胞、HCC827细胞的放疗+吉非替尼组、放疗+尼妥珠单抗组的放疗增敏系数显著高于放疗组( P <0.05);A549细胞放疗+吉非替尼组、放疗+尼妥珠单抗组EGFR、p-EGFR及p-Akt表达水平较放疗组显著降低( P <0.05),但HCC827细胞则无明显改变( P >0.05)。结论 吉非替尼及尼妥珠单抗联合放疗可阻滞A549细胞于G0/G1期,下调EGFR、p-EGFR及p-Akt表达水平,增加细胞放疗敏感性,而对HCC827细胞则无明显影响。
林珊孟玲楠珊丹高纯子李孟阳韩波
关键词:尼妥珠单抗吉非替尼
急性肺栓塞大鼠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MP-140和CD63的表达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观察急性肺栓塞大鼠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MP-140和CD63的表达及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栓塞后6h组、栓塞后12 h组、栓塞后24 h组,每组10只.将栓子经颈静脉注入,制备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相应时间点采血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MP-140和CD63的表达.结果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MP-140在栓塞后6h、12 h、24 h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31±0.417)%、(1.311±0.387)%、(0.929±0.244)%,均高于对照组[(0.538士0.341)%,P<0.01];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3在栓塞后6h、12 h、24 h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42±1.394)%、(1.850±0.982)%、(0.887±0.290)%,均高于对照组[(0.404±0.305)%,P<0.01];均以栓塞后6h表达最显著.其中GMP-140的表达栓塞后6h组同栓塞后12h、24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栓塞后12 h组与栓塞后24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CD63的表达栓塞后12h组同栓塞后24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栓塞后6h组与栓塞后24 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验组大鼠不同时间GMP-140和CD63均升高,可以为肺栓塞的诊断提供依据.
李静静胡晓晨李孟阳张一梅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低剂量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8年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本身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是诱导血管生成最重要的调控途径,也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抗血管生成剂,是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作为晚期胃癌的推荐用药已经成为共识。由于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与耐受性和其剂量密切相关,高剂量阿帕替尼易引发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研究低剂量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孟阳刘丽珠韩波
关键词:恶性肿瘤低剂量
EGFR靶向抑制剂ZD1839联合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抑制剂ZD1839联合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NSCLC细胞株A549和HCC827,将2种细胞株均分为A组不作处理、B组给予ZD1839、C组给予放疗、D组给予ZD1839联合放疗,其中A549细胞株记为A1组、B1组、C1组、D1组,HCC827细胞株记为A2组、B2组、C2组、D2组。测定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2 Gy照射剂量下细胞存活分数(SF2值)、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情况以及EGFR、p-EGFR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水平。结果 D1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B1组和C1组,SF2值低于C1组(P<0.05)。B1、C1和D1组G1/G0期比例和细胞凋亡率高于A1组,D1组高于B1和C1组(P<0.05)。B1、C1和D1组的S期和G2/M期比例以及EGFR、p-EGFR、p-Akt表达水平低于A1组,且D1组低于B1和C1组(P<0.05)。4组HCC827细胞上述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靶向制剂ZD1839联合放疗可将NSCLC细胞阻滞于G1/G0期,增强放射线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EGFR、p-EGFR和p-Akt有关。
林珊孟玲楠珊丹高纯子李孟阳韩波
关键词:ZD1839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