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焕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栽培
  • 1篇栽培法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栽培技术研究
  • 1篇早熟
  • 1篇早熟晚粳
  • 1篇增粒
  • 1篇水稻
  • 1篇特早熟
  • 1篇特早熟晚粳
  • 1篇晚稻
  • 1篇晚粳
  • 1篇控蘖

机构

  • 2篇嘉兴市农科院

作者

  • 2篇王焕
  • 2篇杨志根
  • 1篇赵如英

传媒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1992
  • 1篇199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秀水37等特早熟晚粳的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
1990年
通过对秀水37等短生育期品种的温度、光照及生育期等特性的研究,确认该类品种的温光特性与晚粳稻相似,全生育期与中粳稻相似,属于晚粳品种中新类型。该类型移栽时的秧龄短(20~25d)、叶龄低(5叶左右)、秧身矮(约25cm),宜浅插以利发根和防止败苗。另外,该类品种的秧龄弹性大,较耐迟栽,且齐穗期早而稳定(9月18~22日)。在本田期它们的分蘖叶位比晚粳稻多0.4~1.1个,植株矮壮,叶片上举、厚而挺,能充分利用光能。种植3年来,早栽亩产超500kg,迟栽比晚粳稻增产5%以上,且稳产性好。文中,作者还根据大面积高产实践,针对秀水37品种特性,对应掌握的配套栽培技术作了分析。
温怀楠杨志根王焕徐关明赵如英赵海龙
关键词:晚稻栽培技术特早熟晚粳
论水稻“控蘖促穗增粒”栽培法
1992年
水稻栽培技术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它的进展具有阶段性.浙北平原历史上是单季晚粳稻区,在改制初期,由于缺乏双季稻栽培技术经验,通过总结防止烂秧、改革施肥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解决了在三熟能量不足条件下,如何种植连作稻的技术问题,两季水稻双跨纲要;进入70年代后。
温怀楠杨志根王焕储金峰陆伟臣胡松寿
关键词:水稻栽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