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宇
- 作品数:5 被引量:119H指数:4
- 供职机构:佳木斯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松花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学评价被引量:55
- 2007年
- 1999—2005年对松花江下游江南屯断面及支流梧桐河断面进行了11次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调查期间共发现底栖动物39种,其中水生昆虫21种,软体动物12种,环节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江南屯与梧桐河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呈现显著差异,在发现的39种底栖动物中,仅有14种于两断面都有分布.分布于江南屯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纹石蚕100%,箭蜓80%,黑龙江短沟蜷80%,钩虾80%,二尾蜉60%,细蜉60%,灯蛾蜉60%,东北田螺60%.分布于梧桐河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黑龙江短沟蜷100%,东北田螺100%,扁蛭100%,珍珠蚌60%.从栖息密度来看,梧桐河断面中软体动物密度最大,优势种为东北田螺,江南屯断面则以水生昆虫占优势.此外,两断面的底栖动物数量在不同年份也存在显著变化.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梧桐河断面多年处于中污染状态,江南屯断面的污染状况在总体上较梧桐河断面轻,这主要是由于梧桐河断面高负荷的耗氧有机物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匮乏,从而导致底栖动物的生存条件严重恶化.
- 刘录三李中宇孟伟郑丙辉胡显安
- 关键词:底栖动物水质生物学评价
- 从底栖动物群落看江水污染情况被引量:11
- 2001年
- 本文通过对松花江佳木斯江段下游的底栖动物的连续监测与评价 ,来反映水体的污染情况及趋势。
- 李中宇胡显安王岚
- 关键词:水污染江水江段水体底栖动物群落
- 辽东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Ⅱ.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被引量:32
- 2009年
- 为深入了解辽东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依据2007年7月下旬在辽东湾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数据,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点.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3.40,平均值为2.41;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2.40,平均值为1.58.两指数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一致,低值区主要位于调查区北部的沿岸浅水区,其他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且无显著的空间差异.以20%的相似性程度划分,取样站可被划为7个大型底栖动物站组,各站组在调查区内呈斑块状分布.其中,有4个站组(站组Ⅰ,Ⅱ,Ⅴ和Ⅵ)的生物量曲线始终在丰度曲线之上,且优势度明显,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显著干扰;其他站组的生物量曲线与丰度曲线相互交叉或非常接近,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中等程度干扰.统计分析表明,水深,底层水中的ρ(DO),ρ(总磷)共同构成了解释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它们与栖息密度(R=0.484)和生物量(R=0.489)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
- 刘录三孟伟李新正李子成郑丙辉雷坤李中宇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
- 辽东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Ⅰ.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被引量:43
- 2008年
- 于2007年7月下旬在辽东湾进行了29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9种;其中包括多毛类18科24种,甲壳动物15科19种,软体动物13科24种,棘皮动物4科6种,其他类群5种.整个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优势度指数大于1%的物种仅有5种,分别为光滑河篮蛤、日本倍棘蛇尾、日本浪漂水虱、纽虫和西格织纹螺.调查区内底栖动物种类数、栖息密度以及生物量的高值区与低值区呈斑块状互相嵌套.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68.28m-2,平均生物量为22.75g/m2;其中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30.52m-2,生物量为6.92g/m2;多毛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4.48m-2,生物量为4.15g/m2;甲壳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2.76m-2,生物量为1.86g/m2;棘皮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38m-2,生物量为8.64g/m2.1959年渤海各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0.29~12.83g/m2.与其相比,除莱州湾外,目前各分区的平均生物量(16.45~22.75g/m2)均显著升高,变化幅度有所增大.
- 刘录三孟伟郑丙辉李新正雷坤李中宇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
- 离子色谱法测定阴离子的研究
- 2000年
- 本文对离子色谱法测定阴离子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 ,以及加快测定阴离子的实验研究。
- 王岚李中宇王栋春
- 关键词:离子色谱阴离子水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