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枫

作品数:20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5篇历史地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0篇江汉平原
  • 5篇全新世
  • 4篇遗址
  • 3篇人地关系
  • 3篇考古
  • 3篇环境考古
  • 3篇环境演变
  • 3篇干湿变化
  • 3篇RB/SR
  • 3篇磁化率
  • 3篇CAL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指标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石器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史前
  • 2篇太湖

机构

  • 18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湖北省文物考...
  • 2篇蚌埠学院
  • 2篇国立高雄师范...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滁州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广东开放大学

作者

  • 20篇李枫
  • 16篇吴立
  • 15篇朱诚
  • 9篇孙伟
  • 9篇王晓翠
  • 7篇李溯源
  • 7篇李兰
  • 7篇刘辉
  • 7篇孟华平
  • 6篇马春梅
  • 4篇沈承德
  • 3篇朱光耀
  • 2篇李冰
  • 2篇刘笛
  • 1篇朱青
  • 1篇谭艳
  • 1篇林留根
  • 1篇秦伯强
  • 1篇陈晔
  • 1篇宋友桂

传媒

  • 5篇中国地理学会...
  • 3篇地理学报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文物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灾害学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环境监控与预...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地理学核心问...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海面变化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影响的科学问题
21世纪气候-海面变化对人类生存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学科内容之一,而预测未来首先要弄清过去的海面变化情况。了解过去的海面变化情况及其对古代文化进程的影响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而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剖面中寻找过去...
朱诚水涛马春梅李兰吴立李枫孙伟王晓翠李冰林留根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
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全新世古洪水沉积特征研究
通过对江汉平原钟桥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该区域现代洪水沉积物的AMS14C测年、粒度、磁化率、锆石微形态、Rb/Sr和Cu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该遗址具有石家河文化晚期(4168~4100 cal.yr BP)、石家...
吴立齐士峥龚琪岚沈承德刘笛陈晔李溯源朱诚李枫李兰马春梅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
湖北江汉平原JZ-2010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与环境演变被引量:13
2012年
通过对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AMS14C年代的精确测定与校正,以及代用指标粒度、磁化率的分析和研究,重建了研究区12.76 cal ka 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1)12.76-6.70 cal ka BP,区域环境处于偏干的晚冰期向湿润的早全新世发展阶段.2)6.70-4.47 cal ka BP,区域环境湿润,为湿度配置最佳的全新世适宜期,这是大溪文化向屈家岭文化转变时期自然背景.3)4.47-3.67 cal ka BP,区域气候环境偏干,其中经历了明显的4.2 cal ka BP干旱事件.4)3.67-1.22 cal ka BP时期,环境向湿润发展;在2.5 cal ka BP左右水动力条件明显变强,此时正对应于古云梦泽扩张时期.5)1.22 cal ka BP后,研究区处于湖泊面积减小的干旱时期;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达到高峰,围湖造田等农业活动也是江汉平原湖群趋于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晓翠朱诚吴立孙伟李枫周凤琴齐士峥龚琪岚
关键词:江汉平原湖泊沉积沉积环境磁化率
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朱诚李兰马春梅朱青李中轩吴立李枫
江汉平原石家河谭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对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石家河古城内谭家岭遗址地层孢粉、碳氮地球化学和磁化率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石家河文化早期(4.6—4.4 ka BP),孢粉浓度较高且种类多,特别是喜暖湿的孢粉科属含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好,说明遗址及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TOC、TN和C/N偏高,δ^(13)C_(org)偏低,表明当时以C_3植物为主,气候较为温暖湿润;该时期遗址区域可能积水较多,磁化率值总体较低,发生过水域面积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的变化,石家河古城在防御洪水及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石家河文化中晚期(4.4—4.0 ka BP),孢粉种类和浓度减小,TOC、TN和C/N也持续减小,δ^(13)C_(org)则偏高,气候凉干,降水减少,遗址区域积水减少并逐渐演变成古人的居住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磁化率值明显增高;由于河湖、地下水位下降,石家河古城防御洪水与外侵的功能消失并逐渐废弃。4.2 ka BP前后气候持续凉干,极端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了当地农业和渔猎业的发展,使得石家河文化发展停滞,这是导致本区石家河文化衰落的重要环境因素。
吴立朱诚李冰李枫孙伟王晓翠刘辉孟华平孙珏
关键词: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环境考古
江汉平原12.76 cal. 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选择位于江汉平原的JZ-2010湖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AMS14C测年建立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演变的时间序列。对湖相沉积物中元素Rb和Sr的差异分布、Rb/Sr值、Ti元素含量以及磁化率等多项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江汉平原12.76 cal.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经历了晚冰期由偏干转向偏湿波动、全新世开始湿度增强、全新世中期偏湿到湿润再至干湿波动,全新世晚期至现代偏湿到偏干的过程。磁化率波动与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出现或转型相关。江汉平原环境干湿变化体现东亚季风环流影响,驱动机制主要是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还受到东北、北、西三面环山而东南面向夏季风倾斜开放的地势影响。
李枫吴立朱诚孙伟王晓翠孟华平刘辉齐士峥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欧阳杰
关键词:江汉平原RB/SR磁化率干湿变化
长江中游荆州―公安段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荆州―公安段学堂洲、文村夹和二圣洲三处1998年洪水滞流沉积物地层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洪水滞流沉积物中黏土成分较少,含量波动于3.38%~15.66%之间,主要成分为粉砂和砂;文村夹中、下部砂的含量较高,分别为79.9%和80.32%,其他点组分都以粉砂为主;2)各采样点不同深度层位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呈现两段式,普遍缺乏推移质组分,学堂洲下部和二圣洲中部虽呈现三段式,但推移质的含量非常小;3)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不仅受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影响,还受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各采样点下部层位沉积物粒径普遍大于上层,文村夹点各层沉积物粒径大于其他两个采样点;4)三个采样点洪水滞流沉积物磁化率变化范围为67.41~299.59SI,学堂洲和文村夹两处的磁化率远高于二圣洲,各采样点地层剖面下部磁化率均高于上部,同一采样点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粒径越大,磁化率越高。
周慧吴立吴立朱诚李枫路曙光孙小玲
关键词:粒度磁化率长江中游
江汉平原钟桥遗址4600 cal.aBP以来古环境与人类活动记录
用XRF方法分别测试了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样品中的Rb、Sr和Ti元素含量,结果显示Ti元素在地层中含量的变化与对应地层中指示环境干湿的Rb/Sr值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二者相互佐证揭示出研究区域4600cal.aBP以来...
孙伟刘笛沈承德朱诚吴立李枫王晓翠李兰马春梅孟华平刘辉
关键词:江汉平原古环境
江汉平原5.5~3.4 kyr BP环境变化及其对古文化演替的影响
江汉平原是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汇合而成的典型河积-湖积平原,是能显著反映全球-区域尺度自然系统变化和区域-地方人地关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本研究就是在全面考察江汉平原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集成分析...
李枫
关键词:江汉平原环境变化人地关系
文献传递
江汉平原12.757 cal.kaBP以来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通过采用AMS14C对江汉平原JZ-2010湖相沉积剖面年代的精确测定与校正,以及粒度、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和研究,重建了研究区12.757cal.kaBP以来的环境演变序列:(1) 12.757~8.5 cal....
王晓翠龚琪岚朱光耀周凤琴李溯源沈承德朱诚吴立孙伟李枫李兰孟华平刘辉齐士峥
关键词:湖泊沉积环境演变江汉平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