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翠
- 作品数:30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济宁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济宁市近40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 2010年
-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济宁市(包括11个县市区)1970-2009年的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0 a(1970-2009年)间,济宁市历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
- 张翠翠李春光李军张泽铭
- 关键词:气候气温
- 济宁市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济宁市(包括11个县市区)1970-2009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济宁市历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明显的2个阶段,前30年稳定下降,而后10年呈上升趋势,济宁市降水总体呈略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最为明显。
- 张翠翠李春光张泽铭李军郭卫华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
- 气候变化背景下鲁西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2年
- 根据鲁西南地区1961—2010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了该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及年际的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6℃/10a、53.8(℃.d)/10a、83.5(℃.d)/10a,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其次是春季,并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发生突变,无霜期以1.9 d/10a的速率延长,表明自突变后热量资源处于丰富阶段;光照资源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尤其以夏、秋、冬季的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光照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发生突变,其中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减少的倾向率分别为208.4MJ/(m2.10a)、112.1 h/10a;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不明显,呈略微增加趋势,年际和季节间分布不均,春季和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呈增加趋势,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暴雨日数增多。鲁西南地区总体的农业气候变化存在以"热量资源丰富,光照资源欠缺、水资源不充足"为主要特点的暖干化趋势。
- 李瑞英任崇勇张翠翠刘涛江晓东
-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
- 济宁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被引量:1
- 2012年
- 在统计分析济宁市气象局2009~2011气象科技服务收入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济宁市气象科技服务收益结构做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气象科技服务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各子项目收入不平衡,如"12121"气象服务稳步增长,手机和小灵通短信气象服务收入逐年下降,专业气象服务停滞不前。针对济宁市科技气象服务现状,进一步分析科技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济宁市科技气象服务科学发展的建议措施。
- 许梦宇张翠翠张泽铭
-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
- 近44年山东济宁气候变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为济宁市农业生产中应对气候变暖环境制定农业措施提供参考,利用济宁国家一般气象站1970—2013年逐日气温、天气现象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线性内插法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6℃初日和16℃、18℃终日的变化,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运用5a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济宁近10年农作物气候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济宁市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冬春秋季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极显著,夏季变化较小;济宁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升高所致,自1994年以来暖冬现象十分严重;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期天数增多;农作物春播期提前,秋播期推迟,济宁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耕作制度及气候产量均因气温升高而产生明显变化。
- 蔡鹏王文张翠翠赵旭张奉公
-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生产
- 济宁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 2012年
-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 张翠翠李军许梦宇
-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
- 1961~2010年苍山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 2012年
- [目的]研究近50年苍山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1~2010年苍山地面气象观测站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相关性系数、Fisher最优分割法、5年滑动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近50年苍山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从1961年以来,苍山县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冬季气温开始明显跃升,正距平出现频率增加了3.5倍。[结论]苍山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
- 李军冀海鹰李伟民张翠翠李秉文杨昆
- 关键词:冬季气温
- 1970—2014年山东济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利用1970—2014年山东省济宁市1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降水和雾霾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济宁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东济宁市年日照时数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域分布特征。近45 a,全区年日照时数变化均呈减少趋势,最大降幅位于以嘉祥和微山为中心的西部平原和南部湖区;夏、秋季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极为显著,冬、春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8月日照时数减少速率最大。可见,夏季和初秋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少对年日照时数减少的贡献较大。1989年日照时数发生了明显减少的突变,且以8 a和20 a振荡周期最为显著。在气象因子共同作用下,总云量、低云量和轻雾日数的显著增多对济宁地区年、夏季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少贡献最大,而秋季主要是轻雾日数的极显著增加。
- 蔡鹏张翠翠王政权王文李芳
- 关键词: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突变检验小波分析
- 不同气象条件下济宁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
- 2016年
- 利用1981—2013年济宁、兖州、嘉祥、汶上站逐日4个时次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云量和能见度资料,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济宁市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具体为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白天的热岛强度明显低于夜间,中午前后最弱;济宁市四季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除秋季外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济宁城市热岛强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在晴朗无风气象条件下表现最为突出,平均值达到0.79℃,其昼夜变化幅度也最大;在降雨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小,平均仅有0.09℃,其昼夜变化幅度也最小;大于等于4.0 m/s大风天气和雾均多发生在秋冬季,且雾对城市热岛的形成和昼夜变化影响明显大于风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在晴朗无风和大雾条件下,02时热岛强度最强,当有降水出现时,20时热岛强度最强,出现大风天气时,08时热岛强度最强,所有研究天气条件下,14时热岛强度均表现为最弱.
- 王晓默张翠翠董宁姚薇
- 关键词:城市热岛降水风速
- 济宁地区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选用1970—2014年济宁市11个国家气象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年高温、低温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了济宁市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得出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最低气温上升趋势较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各区域变化与全市情况基本一致,但也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全市年极端最高气温总体呈弱上升趋势,西北部平原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较东部山区和南部湖区偏高,高温日数以1.077d/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季节变化不显著;在呈现上升趋势的月份中,仅3月和7月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全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南部湖区、东部山区和济宁城区上升较快,西北部平原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较南部湖区偏低,最高与最低相差2.7℃,1986年存在一个由冷变暖的突变,年低温日数以-1.682d/10a的速率极显著下降,1987年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夏、秋、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以南部湖区、东部山区和济宁城区上升尤为显著,而春季不明显,西北部的梁山县四季变化均不明显;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3月和8月不显著。
- 张翠翠蔡鹏詹平华李霏
- 关键词: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