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旭

作品数:11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疗效
  • 2篇炎性
  • 2篇炎性因子
  • 2篇生殖
  • 2篇生殖器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临床疗效
  • 2篇激光
  • 1篇点阵激光
  • 1篇点阵激光治疗
  • 1篇调Q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炎性因子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皮肤病
  • 1篇氧化应激
  • 1篇氧化应激状态
  • 1篇依巴斯汀
  • 1篇增生

机构

  • 7篇攀枝花市第四...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7篇张伟
  • 7篇邓旭
  • 6篇叶光荣
  • 2篇陈元丽
  • 2篇李亮
  • 1篇张然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尖锐湿疣联合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激光、白介素-2、膦甲酸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4月将收治的412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A组140例采用激光治疗,B组138例采用激光、白介素-2治疗,C组134例在B组基础上联合膦甲酸钠治疗。结果 C组的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A、B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的复发率最低,为4.6%。结论激光、白介素-2、膦甲酸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获得较佳疗效,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关注。
张伟叶光荣邓旭
关键词:尖锐湿疣激光白介素-2膦甲酸钠
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对TGF-β_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探讨CO2点阵激光对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以及对TGF-β_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44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2)与对照组(n=72),观察组给予CO2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给予皮损内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治疗1个疗程(2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瘢痕厚度及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变化、瘢痕组织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2%(P<0.05);治疗前两组瘢痕厚度、瘢痕VSS评分、TGF-β1相对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瘢痕厚度、瘢痕VSS评分及TGF-β1相对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能够快速降低瘢痕厚度及瘢痕VSS评分,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同时有效降低瘢痕组织中TGF-β_1的表达。
黄显翔张伟叶光荣邓旭李亮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临床疗效TGF-Β1
调Q 1064nm激光在黄褐斑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调节作用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与研究调Q 1 064nm激光在黄褐斑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间的70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强脉冲光治疗组)35例和观察组(调Q 1 064nm激光治疗组)35例。将两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VISIA皮肤图像分析结果及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ISIA皮肤图像分析结果及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者的VISIA皮肤图像分析结果均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Q 1 064nm激光在黄褐斑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对氧化应激状态的调节作用更好,因此在黄褐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黄显翔叶光荣张伟邓旭李亮陈元丽
关键词:调Q黄褐斑临床疗效氧化应激状态
依巴斯汀片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炎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依巴斯汀片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炎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炎症性皮肤瘙痒症患者134例,按入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7例。对照组予以依巴斯丁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物理疗法,即外洗中药联合窄普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与免疫球蛋白G(IgG),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NF-α、CRP、IL-6、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CRP、IL-6、IgG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巴斯汀片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炎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叶光荣张伟陈元丽邓旭
关键词:炎症性皮肤病瘙痒物理疗法
120例生殖器溃疡病因分析及预防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并探讨生殖器溃疡的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生殖器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患者生殖器溃疡分泌物进行真菌和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及PCR扩增检测。分析生殖器溃疡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方法。结果:120例生殖器溃疡患者中,药疹27例(22.50%),梅毒22例(18.33%),生殖器疱疹19例(15.83%),尖锐湿疣(以伴随溃疡为临床表现的)13例(10.83%),支原体感染5例(4.17%),衣原体感染4例(3.33%),软下疳3例(2.50%),细菌感染7例(5.83%),念珠菌病5例(4.17%),接触性皮炎和湿疹5例(4.17%),急性女阴溃疡3例(2.50%),真菌性包皮龟头炎2例(1.67%),其他5例。结论:生殖器溃疡性疾病以药疹、梅毒、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为主。临床预防生殖器溃疡必须防止药物滥用,提倡健康的性行为。
叶光荣张伟黄显翔邓旭
关键词:生殖器溃疡病因分析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9月~2009年5月诊治的7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77.8%,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1807,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5.6%,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2149,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伟郭艳梅邓旭
关键词:慢性湿疹复方甘草酸苷咪唑斯汀复方氟米松软膏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8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58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多项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白介素4、6、10、TNF-α、IFN-γ均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及NK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IgA、IgM及IgG均低于对照组,且重度患者的变化幅度要大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处于炎性反应状态,且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对其研究对于了解疾病严重程度也有一定的价值。
张伟张然叶光荣邓旭
关键词: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炎性因子免疫状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