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
- 作品数:10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海南农垦总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亚低温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
- 2016年
-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选择2012-05-2015-07我院接诊的92例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24~72h的亚低温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GCS)和血流动力学评分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颅脑损伤和临床特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在1d的时候无明显变化,在之后3d、5d、10d观察组的Vs、Vm和PI和对照组相比较有较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GCS评分在1d和3d并无明显差异,但在5d、7d观察组GCS评分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在10d达到最高(10.43±3.33)分vs.(8.23±3.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患者的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陈聪曾超胜吴海荣苏庆杰周经霞刘姝
- 关键词:急性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血流动力学
- 2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究2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经本院病原学确诊的2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结果 123例患者中,12例患者为亚急性起病,11例患者为慢性起病,病程9 d至3个月不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所有患者HIV-Ab检查均呈阴性;2患者病程9 d至3个月,平均病程:45.7±39.8 d;确诊时间1至23 d,平均天数:7.3±5.7 d;确诊腰穿次数1至9次,平均次数:2.3±1.7次;入院治疗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1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3例,误诊为狼疮性脑病1例;323例患者均检测到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的患者17例,脑脊液培养出新型隐球菌19例;4颅脑影像学检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脑膜强化、脑积水、脑室扩大以及肉芽肿等病变;523例患者中治愈11例,有效7例,无效3例,死亡2例,2例患者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同时治愈患者与未治愈患者在年龄、病程时间、首次腰穿压力值、基础疾病、是否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脑积水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超过60岁,基础疾病超过3种,病程≥3个月、颅内压超过420mmH_2O、脑脊液蛋白含量≥1.75 g/L时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率明显增加。
- 陈聪苏庆杰吴海荣曾超胜周经霞刘姝
-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预后
-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皮质脊髓束(CST)进行三维重建,评估CST的形态改变,同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判断患者肢体功能及评估预后.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发病,病程在3d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瘫痪,梗死灶仅累及白质而无皮质灰质受侵,符合中国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2.03 &#177;5.57)岁,所有病例均行MRI、DWI及DTI检查,39例患者通过DTI检查后按锥体束受累情况不同分为3组.各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ADL评定,依据ADL分值判定患者肢体功能损伤程度.所得数据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ST受累程度低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肢体功能恢复比CST受累程度高的患者好(F=26.76,F=30.22,P<0.05).并且CST受累程度较轻(CST受累为1级和2级)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其肢体功能在逐渐恢复(t=5.38和t=3.21,P<0.05);CST受累较重(CST受累为3级)的患者虽然经较长时间的积极治疗,但其肢体功能恢复不明显(t =0.62,P>0.05).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无创、直观显现梗死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损害,可对神经纤维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价值.
- 李鹏翔苏庆杰李传资王柏平曾超胜龙发青陈聪张余辉
-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脑梗死肢体功能
- 心因性非癫痫发作的视频脑电图录像及同步脑电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视频脑电图的录像特点及同步脑电图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视频及脑电图资料,并与55例癫痫患者的视频及脑电图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69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均捕捉到发作,发作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抽搐、肢体瘫痪、不停喊叫、意识障碍等,发作时间持续2 min^3 h。发作期同步脑电图表现却均相似:正常节律或在动作伪差及肌电干扰间可见正常背景及节律,或发作期与发作间期均表现为正常节律基础上散发出现少量非特异性慢波,无一例出现症状相关性痫性放电。随访1~2年,所有入组患者在接受暗示治疗后46例未再发作,17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6例失访。结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有时仅从临床发作表现上很难与癫痫鉴别,视频脑电图使发作期临床症状与脑电图变化同步结合,有助于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极大减少了癫痫的误诊率。
- 刘姝苏庆杰黄如萍陈聪王德生甘惠玲
-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痫性放电
- 帕金森病伴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观察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在帕金森病中的发生率、出现时间、电生理特点,探讨RBD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既往睡眠状况调查以及多导睡眠监测(PSG).观察患者的睡眠障碍特征。(1)主观睡眠调查:帕金森病(PD)组患者6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60例,询问睡眠史,了解RBD出现的比例及出现时间。(2)PSG:对120例受试者接受连续2夜的PSG监测,对出现RBD的帕金森病患者分析其PSG特点。结果 PD组合并RBD占75.0%(45/6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0.0%(24/60),其中RBD早于临床PD主症的患者比例是40.0%(18/45)。PSG检测结果发现:PD合并RBD最主要的PSG特点是:快速眼动睡眠(REM)期(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失弛缓和全身骨骼肌活动增多,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0.6,P<0.01)。结论 PD患者伴发RBD率高,部分RBD先于经典运动症状出现,提示RBD可能为PD的早期表现。PSG特征可以作为PD伴发RBD的诊断指标之一。
- 刘姝苏庆杰黄如萍陈聪王德生李莉
-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导睡眠监测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IL-6及高迁移率蛋白-1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及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水平的浓度,探讨它们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40例健康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各40例,收集他们入院时、入院后3、5、9 h的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HMGB-1以及hs-CRP的含量,比较不同程度病情在不同时间段的HMGB-1以及hs-CRP含量变化。并且根据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症组患者与轻症组患者的血清TNF-α以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脑出血患者血清HMGB-1水平以及hs-CRP水平的含量在入院后3、5、9 h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重症组患者HMGB-1水平以及血清hs-CRP水平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轻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症组患者评分高于轻症组(P均<0.01)。结论 HMGB-1以及血清hs-CRP在急性脑出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 陈聪苏庆杰吴海荣曾超胜周经霞刘姝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血清HS-CRP白介素-6高迁移率蛋白-1
- 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26
- 2017年
-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尿酸激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总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93%(34/41)、78.05%(32/4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14.52±1.21)分、(73.08±4.08)分],与对照组[(14.67±1.24)分、(73.72±3.14)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9.12%(8/41)和对照组21.95%(9/4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所产生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安全性相当。
- 周经霞陈擘璨黄少珠陈聪曾超胜吴海荣李鹏翔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安全性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二聚体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急性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可以导致患者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据研究报道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预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D二聚体作为一种可以反映血管中纤溶系统活化与凝血反应的分子标记物,可以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及药物剂量的合理性。
- 陈聪蔡毅曾超胜吴海荣周经霞李鹏鹏秦胜全
-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D二聚体静脉溶栓早期溶栓治疗分子标记物常见疾病
-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降脂治疗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降脂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人选符合标准者为来自海南省10家综合性医院的1118例患者,调查患者人院时降脂药物的应用状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筛查,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降脂治疗知晓率为32.9%,治疗率为19.3%,达标率为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OR=2.590,95%CI:1.425-4.736)、健康教育(OR=3.411,95%CI:1.675-7.989)、医疗保险(OR=5.162,95%CI:2.416-10.152)是患者服用降脂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婚姻状况等和降脂药物依从性无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降脂治疗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低,应加强临床医生对降脂的认识,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建议患者长期服药,消灭脑卒中二级预防中降脂防治力度不足的医源性因素。
- 龙发青蔡毅苏庆杰曾超胜吴海荣吴映曼李鹏翔王德生陈聪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