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莉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2~2010年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川崎病(KD)发病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由凉山州小儿KD 研究协作组制定统-KD 流行病学调查表,发给全州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对2002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住院的KD 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调查22所医院,有KD 患儿356例,其平均年发病率为9.07/10万5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2个月~14.1岁,中位年龄为2.3岁.发病高峰为2岁,91.6%患儿〈5岁.男:女=1.36:1.2005年及2010年有两次发病高峰.结论:2002~2010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KD 发病率较国内一些地区及日本低,而发病年龄特征、性别比例相似.发病季节与国内一些地区及日本、美国等不一致,每年仅有夏季一个流行高峰期.彝族儿童患病率明显低于汉族儿童.
- 石艳戴莉杨尧杨玉湘张海周静黄婷婷
-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发病率
- 四川省凉山地区川崎病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地区川崎病(KD)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我州各医院住院的KD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22所医院,有KD患儿356例。发病年龄2个月~14.1岁,中位年龄为2.3岁;发病高峰为2岁,91.6%患儿〈5岁;男:女=1.36:1。2005年及2010年有两次发病高峰,每年于7~8月为发病高峰期,1月份发病例数最少。复发率为1.4%,男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6例中彝族儿童仅6例,其发病率与汉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近期死亡病例,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而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不完全KD发生率为31.7%。使用IVIG 1g/kg者较使用2g/kg者更易对丙球无反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损害率为37.9%,完全KD与不完全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2年至2010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KD发病年龄特征、性别比例与国内一些地区及日本相似。但发病季节与国内一些地区及日本、美国等不一致,每年仅有夏季一个流行高峰期。彝族儿童患病率明显低于汉族儿童。
- 陈素琼石艳戴莉杨尧杨玉湘
- 关键词:川崎病流行病学
- 凉山彝族地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近9年来不完全川崎病的发病情况、年龄构成、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和治疗情况,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全州17个县市各医院确诊的不完全川崎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调查,并与完全川崎病进行比较。结果 307例川崎病中83例为不完全川崎病,发生率为27%。不完全川崎病在性别、年龄构成与完全川崎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口腔粘膜的改变,最少见的为淋巴结肿大。除发热外,其余各项表现与完全川崎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损害37例(44.58%),与完全川崎病的冠脉损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中度以上冠脉损害则与完全川崎病组有显著差异(P<0.01)。不完全川崎病程第二周血小板明显增高,白细胞明显下降,与完全川崎病完全一致。不完全川崎病血清CRP为(37.86±48.89)mg/L,明显低于完全川崎病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完全川崎病对丙球敏感,与完全川崎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①凉山州不完全川崎病发生率高于国内大样本调查的发生率。②年龄大小不是引起不完全川崎病的主要原因。③临床表现的差异不是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指标。④心血管的损害,特别是冠状动脉的中重度损害仍然是不完全川崎病的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⑤不完全川崎病对丙球治疗反应敏感,早期使用,可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 石艳戴莉杨尧杨玉湘张海周静黄婷婷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