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彬 作品数:18 被引量:72 H指数:5 供职机构: 简阳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肝脏MRI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肝脏MRI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80例,且均经手术治疗或穿刺及病理检查并已明确诊断。比较使用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行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及Kappa值。分析Gd-EOB-DTPAMRI及增强CT对肝肿瘤病灶的检出率。结果原发性肿瘤符合率为95.7%,Kappa值>0.8,具有高度一致性;继发性肿瘤符合率为96.4%,Kappa值>0.8,具有高度一致性;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符合率80.0%,Kappa值>0.8,具有高度一致性。Gd-EOB-DTPAMRI对于<1cm肝肿瘤病灶的检出率相比增强CT明显提高(P<0.05)。结论临床上对肝脏肿瘤患者行MRI检查时,采用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重要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 赵良清 周维彬 黎本丰 李大成 黄小燕 罗林关键词:肝脏肿瘤 资阳地区定量超声跟骨骨量测定的流调分析 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调查四川资阳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资阳地区人群亚群抽样1976例,应用日本FURUNO公司生产的超声骨量测定仪CM100测试受试者的右跟骨的超声速度(SOS)值。结果男女骨量峰值(PBM)均出现在20~39岁组,随年龄增加骨量逐渐下降。女性50岁以后骨量丢失明显加快,60~69岁年龄组骨量丢失最快;男性70岁以后骨量丢失明显加快。80岁以前各年龄组女性骨量丢失明显高于男性,80岁以后男性骨量丢失高于女性,但累计骨量丢失女性仍明显高于男性。结论骨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女性骨量丢失明显高于男性,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 周维彬 姜维平 罗刚 黎本丰 李大成关键词:骨质疏松 峰值骨量 骨量 患病率 多层CT在囊腔型肺癌及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CT(MDCT)在囊腔型肺癌及空洞型肺结核患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肺部病变患者164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72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8岁。对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记录病灶最大直径、囊壁最大厚度,并观察腔壁是否均匀、腔内壁规整度、腔内是否分隔、腔内是否有血管形成、病灶是否出现分叶、毛刺征、患者是否伴有胸膜凹陷等影像学特征,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MD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和误诊率等相关诊断学指标。结果根据病灶性质不同,分为恶性组(伴有薄壁囊腔型肺癌)84例和良性组(空洞型肺结核)80例。恶性组患者的病灶最大直径、囊壁最大厚度测定值均低于良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8.63±5.20) mm vs (25.14±6.33) mm、(1.89±0.58) mm vs (2.75±0.74) mm;P=0.000、0.000];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腔壁均匀、腔内壁规整、腔内分隔、病灶毛刺征出现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组患者的不规则囊腔形态、腔内血管形成、病灶分叶状表现均高于良性组(P <0.05);恶性组患者的胸膜凹陷发生率低于良性组患者(P <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判断金标准,MDCT检查鉴别诊断囊腔型肺癌与空洞型肺结核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73.75%,漏诊率为14.29%,误诊率为26.25%。结论囊腔型肺癌、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差异显著,MDCT检查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周强 周维彬 钟凯 罗林关键词:多层CT 空洞型肺结核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筛查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及高危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738例无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38例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35例2512支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长期吸烟、嗜酒、高血压、高血脂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结论对中老年人群开展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诊断、早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徐元昌 周维彬 唐娟 邓娟关键词: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成像 螺旋CT QCT骨密度测量的质量控制及意义 目的:目前国内对QCT骨密度测量的质量控制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QCT骨密度测量的准确度、精密度试验方法和意义。材料和方法:测量体模是东芝CT机自带体模,被测体模是四川大学华西骨质疏松研究中心和成都华科测试新技术开发研究所... 黎本丰 姜维平 李大成 周维彬 罗刚 龚自力文献传递 多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诊断布加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直接法下腔静脉CT成像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行直接法下腔静脉CT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结果7例BCS患者中,下腔静脉型1例,肝静脉2例,混合型4例,其中1例混合型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7例BCS患者中均出现奇/半奇静脉、膈下静脉、腰升静脉、腰静脉、肋间静脉扩张。结论直接法下腔静脉CT成像图像质量较高,能较准确地反映BCS阻塞的部位、范围、下肢静脉血回流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侧支循环。 周维彬 赵玉婷 周强 蔡园关键词: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 QCT骨密度测量的质量控制及意义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目前国内对QCT骨密度测量的质量控制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QCT骨密度测量的准确度、精密度试验方法和意义。方法使用东芝CT机自带体模和软件为测量工具,测量四川大学华西骨质疏松研究中心等研制的QCT骨体模(称四川体模)的骨密度值。四川体模固定于15cm深的水浴中模拟人体腰椎,东芝体模置于水浴容器与扫描床面之间,按照人腰椎QCT骨密度测量相同的条件和方法进行操作,每日1次对测量体模连续测量25日,计算SD和CV,分别以25次测量25d25次测量1d基线作3m的shewhart图。结果测量四川体模从小到大三管骨密度分别的准确度误差为-60.4%、-39.1%和-13.6%,其分别的校正系数为2.69、1.64、1.15,相关系数为0.9966,回归方程Y=35.6+0.958X(X为测量骨密度,Y为校正后骨密度)。本型QCT机骨密度测量的25次1d及25次25d精密度误差分别为1.25~5.54%和1.98~7.87%。25次25d的精密度误差要大于25次d,显示机器一日内精密度误差变化小,随时间延长其变化增大。以25次25d的结果为基线绘制的shewhart图优于25次d。结论一切QCT骨密度测量都应进行质量控制,准确度必须予以校正,精密度试验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这样结果才真实、科学、可靠并具有可比性。 黎本丰 姜维平 李大成 周维彬 罗刚 龚自力关键词:QCT 骨密度 超急性期中风MRI研究 2005年 超急性期中风特指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的中风病人,其MRI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0例经临床证实的超急性期中风病人的MRI表现,探讨其病理生理、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黎本丰 周维彬 王涛 钟敏关键词:MRI检查 介入溶栓治疗 血管源性水肿 QCT骨密度测量的准确性试验方法和意义 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目前国内尚未对QCT(定量CT法 )骨密度测量作准确性误差校正 ,笔者介绍了QCT准确度试验方法和为什么必须校正准确性误差。方法 用东芝CT机自带参考骨体模 (称东芝体模 )和软件为测量工具 ,对四川大学华西骨质疏松研究中心等研制的QCT骨体模 (称四川体模 )进行骨密度测量。将四川体模模拟被测人腰椎 ,置于 1 5cm深水浴中 ,东芝体模置于水浴和扫描台之间作参考标准。按照对人的腰 2、3、4椎骨扫描测量的条件 ,东芝QCT骨密度测量的方法进行操作 ,直至测量出骨密度值和显现出QCT图像为止。由于四川QCT体模内 3管羟磷灰石实际密度值为 50mg/cm3、1 0 0mg/cm3和 2 0 0mg/cm3,因而可以求出每管骨体模的测量值偏离实际值的 %大小。测量值大于实际值误差为正 ,反之为负。由于四川体模内有由大到小 3管骨密度呈线性分布 ,可以求得回归方程 ,用回归方程校正准确性误差较好。结果 测量四川体模从小到大 3管骨密度分别的准确性误差为 1 3 0 %、 5 2 6 %和 +3 85 % ,其分别的校正系数为 1 1 4 9、1 0 55和 0 963 ,相关系数r=0 998,回归方程为Y =1 2 0 75 +0 90 7X(X为测量骨密度 ,Y为校正后骨密度 )。在准确性试验期间CT机更换球管一支 ,更换球管后 ,四川体模从小到大 3管骨密度的准确性误差变为 30 李大成 姜维平 黎本丰 罗刚 周维彬 尚家芸 鄢青关键词:QCT 骨密度 骨质疏松 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各种高危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对3 324例高龄、有长期吸烟史、嗜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家族史等一项或多项冠心病高危因子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815例2 754支冠状动脉硬化,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长期吸烟、嗜酒、过度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过度肥胖、高血脂等因子有关,对高危人群开展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CHD的早发现、早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元昌 周维彬 唐娟 邓娟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成像 螺旋CT